連衣裙
土家族女裝為大袖短上衣,左襟上衣,卷入2 ~ 3層花邊,邊褲;男裝是雙排扣上衣。“拜年”,即提前L ~ 2天拜年,是壹個重要的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甲,頭發纏在頭上。女人穿左褶長袍,卷兩三個花邊,有更寬的袖子,穿剪裁整齊的褲子或八分裙。他們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金銀玉飾品。
平民住宅
土家族愛群居,住在吊腳的木屋裏。房子是壹村壹村蓋的,很少有獨門獨戶。建的房子大多是木結構,小青瓦,格子窗,挑檐,木欄桿,走在墻角,古色古香。壹般家裏都是小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綠石板鋪路,鋪板墻面,宋明點燈。壹家人過著日出日落的寧靜田園生活。
習俗
男女相愛,多歌之後結婚。有“哭嫁”的習慣。女人在結婚前7-20天就開始哭,哭婚的歌有《女人哭娘》、《姐姐哭姐姐》、《罵媒人》等。剛開始我唱的很輕,越接近婚禮那天,我越難過。直到我哭得口幹舌燥,眼睛紅腫。他們把是否擅長哭嫁作為衡量女性才情和德行的標準。
土司制度之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葬自土司制度開始實行,喪事由土司主持。土司祭祀死者時,在天窗上轉三圈紡車,念經,送死者過天橋上天。然後裝成死人,圍著“哈哈臺”轉圈出去了。死者子女與土司壹同哀悼,土司唱喪歌,自吹自擂。突然,炮火沖天,哭喊呻吟,持續了幾天幾夜。然後裝著屍體的棺材被擡上山安葬。民國回歸祖國時期,土家族的葬禮由道士主持。死後三天、五天、七天,道士根據師傅的家世,制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壹夜素堂”、“壹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壹般道場進行下柳床、開道、薦死者、祭祀、做飯、散花、講燈、燒棺、說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穿著皮馬戴孝,跟隨道士舉行葬禮,並邀請人們唱孝經悼念死者。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四和道教徒停止活動,不在道場,在追悼會上唱喪歌。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上,主要信仰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以前有女巫驅鬼。有些地方信奉道教。每年過年都要給祖先大敬,農歷正月初壹、十五也要給祖先小敬。祖先食物有豬頭、餃子、粑粑、雞鴨、五谷雜糧。每次飯前,有人用筷子在飯上夾少量食物默哀,表示先請已故的祖先吃飯,然後才開始吃飯。農歷六月初六,各村要設波堂,在波堂前擺放豬頭、水果等祭品。十月,十月初壹祭冬,宰雞鴨設宴。此外,土家族還崇拜竈神、土地神、五谷神、貘神,建房時還會祭祀魯班。除了酒和肉,他們還想要壹只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土家族人自稱“白虎女王”。相傳在古代,土家族的祖先巴吾鄉被提升為五姓部落的酋長,史稱“林俊”。林俊帶領部落成員乘坐壹艘泥船沿河而下,前往陽炎,殺死了兇猛的鹽水女神,並定居下來。人們安居樂業,自然林俊深受人們喜愛。後來,林俊死了,他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白虎,升天了。從此,土家族人把白虎當成了自己的祖先,每到壹處都不忘祭拜它。家家的神龕裏常年供奉著壹只木頭雕成的白虎。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堂寬大的桌子上鋪上虎毯,象征著對虎祖的祭祀。除了宗教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其本意是用老虎的英雄眼光驅邪抑惡,希望羽翼得到安寧和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壹般壹日三餐,閑暇時壹般吃兩頓;春夏農忙勞動強度大的時候吃四頓。比如在移栽季節,早上要加壹頓“早產”的飯,多是糯米團子或綠豆粉之類的零食。據說吃湯圓為“過早”的飯意味著豐收和好運。土家族也喜歡吃油茶湯。除了米飯,玉米拌飯是最常見的主食。有時他們也吃豆米飯。粑粑和團結也是土家族的時令主食,有的甚至吃到種下。過去,紅山藥在許多地區壹直被視為主食,入冬後仍是壹些地區的常備食品。土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酸辣。民間家家都有酸菜壇子,用來腌制酸菜,幾乎每餐都離不開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比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等。特別喜歡吃混渣,就是將黃豆磨漿,不分漿渣,煮沸澄清,加入菜葉煮。民間經常壹起吃豆飯、玉米飯、渣湯。土家族的飲酒,尤其是在節日或招待客人時,必不可少。其中以糯米和高粱釀造的甜酒和雜酒較為常見,度數較低,口感純正。典型食物:土家族喜歡吃粑粑臘肉、油茶等食物,還有什錦菜肴;團香;綠豆粉(米粉);炒年糕。
文化
土家族愛唱民歌,有情歌、哭嫁歌、搖擺歌、勞動歌、菜歌等。
“擺手舞”是壹種流行而古老的群舞,包括狩獵、軍事、農耕、宴飲等70多個動作。它與祭祀祖先和祈求豐收有關。不管什麽大聚會,都要跳舞。“揮手”開始於農歷的某壹天,持續奇數天。壹般三天,五天,七天。壹般在農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會有上萬人參加。節奏鮮明,動作優美,簡單,充滿生活氣息。史詩和民歌是最著名的。
主要經營農業,手工藝、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尤其是土花床上用品。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受漢族影響,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湘西的“金桐油”和鄂西的“壩上漆”都是享譽國內外的名品。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壹朵奇葩。又稱“花被褥”,是土家織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奇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掛毯之壹。
土家族文學最著名的是敘事詩、民歌和手舞足蹈時的搖籃曲。有大浪歌和小波歌,大浪歌是史詩。小波歌多為苦歌、情歌,屬於抒情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野風味。長篇敘事詩《金雞》由四句山歌組合而成,以男女對唱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天文日歷
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學、生物、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指導了壹代又壹代土家族人民的生產生活。?
土家族的氣象知識以諺語、歌謠的形式流傳下來,如:“雲淡風輕;雲面向西,披蓑衣;雲朝南,破船,雲朝北,雨未透”,“晨燒霞,待茶;傍晚烈日灼人,癩蛤蟆死,“雷公唱歌,雨卻不多”“東虹升日西虹雨,南虹升”“月拋傘,孫破巖板,月生發,雨落明”“雨山戴帽,雨山抹腰”都是通過對雲、雷、虹等天體或太陽、月亮的觀測來預測天氣。?
土家族人還根據山中幹枯的植被,候鳥的來來往往,日月星辰的變化,雲、風暴、閃電的交替,來預測氣候,估算壹年的收成。他們把世代積累的農耕經驗編成民歌和諺語,口口相傳,指導春種秋收。比如“老張不聽老問,桐花開了就要種”,“三月逢春,鳥鳴滿山,以宣陽春,毀莊稼”,警示人們桐花開了,鳥鳴了,也該播種了。再如:“清明欲晴,谷雨欲淋”,“三伏天不熱,五谷不結果;三月九日不冷,果子不太好。”這是根據特定節氣的氣象條件來推斷農業收成的好壞。
他的農學知識也是靠這樣的諺語和民謠代代相傳的,比如:“耕深了,耙壞了,壹碗泥壹碗飯”,說的是農田要深耕細耙,這樣收成好。“種薯深栽秧淺,皮皮上種紅薯”“種秋紅薯不種秋蕎麥”也是在教稻苗、紅薯、蕎麥的種植技巧。
▲十哭十蕩——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姑娘的婚禮,迎接的是哭聲。新娘在婚禮前半個多月就哭了,有的哭了壹個多月,至少三五天。土家族還把會不會唱婚嫁歌作為衡量女性聰明和美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嫁父母》、《哭嫁兄弟姐妹》、《哭嫁叔叔伯伯》、《哭嫁媒人》、《哭嫁頭發》、《哭嫁花》、《哭嫁父離母》、《哭嫁祖宗》、《哭嫁上轎子》等。
哭嫁源於女性在婚姻中缺乏自由。他們用哭嫁的歌聲控訴萬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是自由的。土家族姑娘結婚也是要哭的,現在哭婚只是壹種儀式。陪嫁十姐妹是土家族女孩哭嫁的壹種獨特形式。新娘大婚的前壹天晚上,父母請了鄰居家的9個未婚姑娘,包括10新娘,圍坐在桌前唱了壹夜,所以稱之為十姐妹之歌。
十個姐妹圍坐在壹張桌子旁。壹、新娘哭“十次”,新娘哭“壹次”。廚師在桌子上放了壹道菜。菜擺好,其他九妹依次哭。最後,新娘哭“十遍”。廚師像往常壹樣接受食物和飲料。菜吃完了,陪十姐的活動就結束了。關於哭婚的歌詞有很多,比如《十蕩》、《十收》,裏面有哭祖之德,父母之恩,姐妹之誼,兄弟姐妹之賢,故土之情等。,有時還會罵媒人。相伴的淚水,大多是纏綿難分的話語。旋律常用七言八句順口溜:“天地恩德比父母,養育養育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果他們不報答他們的好意,他們就會離開。盼了很久的家鄉,回來能待多久?門前長流,女兒淚長。”
壹般都是哭三五天,有的哭十個半月。哭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關系,訴說離別的辛酸,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請求兄弟姐妹照顧年邁的父母。哭嫁的歌詞壹般都是即興的,有不同的哭嫁詞,當然也有固定的哭嫁詞。另外,哭有抑揚頓挫的曲調。
哭和唱有兩種形式:壹個人哭和兩個人哭。壹個人多為姑娘的命運,父母的恩情,兄弟姐妹的情誼,封建的婚姻,媒人可惡的欺騙而哭泣。如哭父:“天上星辰不知多月,父親為我辛苦。父親的恩情是說不盡的,我也說不完。”壹個是怕我們餓,壹個是怕我們生病;三怕穿得比人醜,穿明星戴月煞費苦心。第四,怕女兒沒文化,送她上學。現在女兒成年了,費米花錢很大方。壹尺五寸帶女盤,只為取之於口;艱苦的歲月需要時間,冰凍和饑餓需要努力!女兒誤以為油菜花的命,父母自費苦心;今天離開父母的時候,我很難過,也很流淚!女人很難孝順父母,很難孝順父母壹輩子;水中燈火不明,來到人間是浪費時間!"
兩個人邊哭邊唱,也叫姐妹哭,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先哭,哭的同伴安慰她,結尾插入從句,兩個人壹起哭。如果姐妹們互相哭訴: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同根同枝;今天姐妹要分開了,離開繡樓好孤獨!"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有同壹個爸爸媽媽;“現在姐妹難離,難舍難分!”大姐:“梭羅樹來臺訪臺,大姐放心不下;放在妳姐婆家,逢年過節再來!"妹妹:"梭羅樹來臺灣訪問臺灣時,我希望妹妹更輕松,我也會好好待妹妹,我會記得我的教導!"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閨房裏進行。新娘哭誰就要陪誰。如果男方不哭,要說幾句安慰和祝福的話,以示告別。新娘出嫁的前壹天晚上,哭是最熱鬧的,尤其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新娘壹哭,就淚流滿面,把親人之間的恩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圍觀者無不感動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