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人有傳統的飲食衛生習慣,吃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請客吃飯也是每人壹份,分著吃,免得有病相互傳染,也顯得文明衛生。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別歡迎客人來訪,哪怕是路過或前來投宿的客人都會受到熱情招待。當地有句俗話說:“客來了,福來了”。宴席上,壹般情況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門前時主人敬三杯酒,叫做“臨門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馬三杯酒”;開宴後,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會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對著空中彈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見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願的。
土族飲食以青稞、小麥、土豆為主,至今仍保留著牧業時期的痕跡,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等。忌食馬、騾、驢、狗、貓等動物肉。土族人飲食最為講究的是婚宴五道飯,第壹道是酥油奶茶、餛鍋饃及花卷,第二道為果子、油炸饊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面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搟長面,頗有特色。
土族喜歡飲酒,酒在土族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歷史上,土族人家幾乎都能釀造"酩_"(壹種低度的青稞酒)。現在,釀酒已成為土族地區重要的產業之壹,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經聲譽遠播。
土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1、燙水烙餅
燙水烙餅是民和三川土族的飲食習慣。平時招待壹般客人以烤制的饃、油烙餅、涼面最為普遍。對尊貴客人先以燙水烙餅、肉飯等相待。燙水烙餅俗稱“蛇落皮”,做法是用開水燙面,搟成薄片,撒上香豆粉和青油,圈起後又攤平。將鍋燒熱澆上青油烙成。其次上肉飯。將肉切成塊,與其他蔬菜壹齊燴炒後加水燒開,把搟薄的面切成方塊或長條用手掐到鍋裏。沒有肉時把雞蛋打在鍋裏替代肉。
2、普什作
普什作是土族語,指油炸饃。土族在春節期間的主要面食之壹。做法是把發面調和揉勻,把面團揉成弧形長條,表面抹上青油,然後切成壹公分左右薄的5個齒條,中間把齒條均勻掰開,兩頭壹捏齒條凸起放到油鍋裏炸熟,味道香酥,美觀別致。
3、月餅
中秋節這天,民和三川的土族做月餅。做法有兩種:壹種是壹個大蒸餅裏層層夾上蜂蜜、核桃仁、姜黃、香豆粉、青油等料,表面盤繞著兩條揉面制作的花蛇,並用花椒籽點其雙眼,蛇鱗凸起,形象逼真,周圍空間用揉面貼各種精致的花卉圖樣,蒸熟出籠時月餅裏的各種香料從裂縫中露出來,宛如鮮花怒放,香溢四周。
另壹種做法是在面裏加青油、蛋清揉勻,裏層夾上核桃仁、蜂蜜、青油調成的餡,然後裝在雕刻各種花卉圖案的木制模子裏壓平,取出後放入熱鍋裏烙成,熟時呈金黃色。在中秋節之夜,待月出來後,土族家家戶戶將月餅及其他果品之類壹齊端到房頂上祭月。祭過月後才拿回來自己享用。月餅也是土族群眾招待賓客、饋送親友的上等禮品。
4、油花
油花是互助、民和三川土族群眾用豆面、大麥面等粗糧做出來的面食。將大麥面或豆面的發面調勻後,卷上香豆粉或炒胡麻粉,蒸熟後食用,叫油花。
5、鍋蹋
土族人將大麥面或豆面的發面裏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橢圓形團團後,貼在鍋的周圍,鍋底倒上少許水用鍋布悶住鍋蓋,以旺火燒開,再用墳火燒烘,不翻烤,使鍋蹋底部呈焦黃色,其面軟,吃起來酥脆可口。
6、米面團子
族用開水調包谷面,切成大塊煮熟後撈在碗裏,用筷子搗開澆上熟油和鹽,邊攪邊吃。
7、米面窩窩
土族用開水把米面燙勻,待涼後底部做成凹形圓窩上蒸籠,先以墳火蒸熱後取籠冷卻,壹夜後糖化。第二天又以旺火蒸熟,松軟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