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民俗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地方民眾***享傳承的風俗也就是生活習慣。其實在我們國家也是比較多的。
民俗文化多種多樣比如土家族的趕年,蒙古族的那達慕和馬奶節,還有朝鮮族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還有老人節基本和漢族壹樣的。
民俗文化豐富再就是東鄉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是來源伊斯蘭教的。還有比較特別的布朗族迎接太陽的節日,還有熟悉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等等。基本我們56個民族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節日,豐富多彩 意義重大!
清明節插柳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
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春節農歷正月初壹,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壹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壹方面是慶賀過去的壹年,壹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乞巧農歷七月初七,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
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壹年壹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壹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
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壹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壹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小年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