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和評價傳統文化。首先要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基礎上的,是它們的反映和表現。其次,要看到傳統文化的很多基本觀念和思想本身就具有兩重性。我們應該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最後,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要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判斷什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什麽是糟粕,真正發掘傳統文化的瑰寶,剔除垃圾。
文化的批判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常規。沒有批判的繼承,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轉折點,在變革的時代,這個問題尤為引人註目。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科學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是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泉和沃土。我們必須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民族文化,必須在創新中樹立和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不能割斷,文化史也不能割斷。在是否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人主張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以壹把火放光,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該無人追隨”;有人鼓吹民族虛無主義,全盤否定傳統文化;還有人對傳統文化持批判和折中的態度,鼓吹所謂的“國粹”。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國粹”形成了否定壹切或肯定壹切的左右極端。其實,無論是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還是“國粹”,都不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應有態度。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被批判地繼承,根本原因在於它的社會意識和相對獨立性。剝削階級統治的編輯會議中的文化不全是剝削階級文化,傳統文化中包含剝削階級文化,不等同於剝除剝削階級文化。其實,傳統文化中除了剝削階級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充滿革命、科學、民主精神的勞動人民文化和人民大眾文化。在階級社會中,也有作為社會成員的各個階級所創造和流傳的反映相同利益的文化,如環境意識、公共交通和秩序。社會主義是人民的事業,人民的文化傳統當然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連剝削階級的文化,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壹樣的。當這個階級作為壹個新的革命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時,其文化中也有許多反映人民性的成分,可以批判地繼承。階級鬥爭的復雜性分化了剝削陣營中的壹些開明人士,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人民壹邊總結和反映人民的意願。儒家文化作為剝削階級文化的中堅力量,也有正統的矛盾和鬥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作用。只要做好批判繼承,就能為社會本土主義服務。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的進壹步深化。即如何進壹步解決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其特殊的意義。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指整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是如何把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轉化為具有現代內容的東西。首先,要準確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實質。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我們應該從長計議。努力發掘傳統文化中具有民主和科學因素的遺產。我們要從現代化的高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對傳統的合理因素進行加工、改造、熔煉、重鑄和創新,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要註意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比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做到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發展符合社會市場經濟和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根深蒂固,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