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妳在大足石雕經歷了什麽?

妳在大足石雕經歷了什麽?

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石窟藝術積累了自己獨特的模式和內涵。魏晉時期,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明顯受到印度犍陀羅和4、5世紀多模態藝術的影響,大部分造像呈現出“胡看、範看”的特點。隋唐時期,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呈現出6-9世紀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特點。大足石刻作為晚期石窟藝術(唐末至南宋,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的代表作品,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法、審美趣味等方面較前代都有所突破,成為由敦煌、雲岡、龍門石窟組成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鮮明的中國式石窟藝術典範。大足石刻全是“三教”造像,與以前的石窟不同。以南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11至13世紀中期的道教造像,是這壹時期中國最精美、最完整的道教造像。在石磚摩崖造像中,以中國儒學創始人孔子為主尊,這在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以石磚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道、儒三教合壹,以石門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道合壹,在中國石窟中也是極為罕見的。就保存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國保存最好的石窟之壹。

“五嶽”摩崖造像保存完好。除了歷史上少數造像損壞的部分外,所有的石窟和造像都沒有受到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確鑿的文獻和碑刻為依據,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法。它的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都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在保護“五嶽”雕像主體的同時,註重對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基本不改變其環境關系。因此,總體而言,“五嶽”摩崖造像基本保持了歷史規模、原始狀態和風格。

大足雕刻的千手觀音是中國唯壹的真觀音,約1006。北山的雕像建在巖石上,洞穴密如蜂窩。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被稱為“石窟藝術展覽館”。寶頂山大佛灣雕像長達500米,雄偉壯觀。無論是變相還是異體字,都圖文並茂;布局構圖嚴謹,教義體系完備,是壹座概念籠統,歷經70余年建成的大型密宗道場。雕塑不僅追求形式美,更註重內容的準確表達。它所展示的故事內容、宗教、人生哲學,能使人以理性去理解它,以情感去感動它,以幸福去誘惑它,以不幸去威脅它。它涵蓋了廣泛的社會思潮,讓人保命,百看不厭。南山、石磚、石門山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是中國石窟中佛、道、儒雕刻的稀世珍品。

對中國石窟藝術的貢獻

大足石雕註重雕塑藝術本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穴雕塑向摩崖雕塑發展的壹個很好的例子。在立體造型的手法上,寫實與誇張相得益彰,描寫艱難的處境,傳達艱難的感情,賦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傳達精神,抒寫內心。強調善與惡、美與醜的強烈對比,表達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簡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很大的社會啟蒙意義。在選材上,既來源於經典,又不局限於經典。它極具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體現了世俗信仰懲惡揚善、平復心靈、規範行為的正義要求。在布局上,它是藝術、宗教、科學和自然的巧妙結合。在美學上,神秘、自然和優雅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要求。在表現上,突破了壹些舊的宗教雕塑,創造性地發展,將偶像人性化,人神合壹,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許多方面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反映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典範。同時,作為中國石窟發展變化的轉折點,大足石刻中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代的新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生活化石窟藝術的典範

大足石刻以其強烈的世俗信仰和淳樸的生活氣息在石窟藝術中獨樹壹幟,將石窟藝術的生命推向了壹個前所未有的位置。在內容選擇和表現手法上,都力求與世俗生活和審美趣味緊密結合。它的人物文靜溫柔,衣著華麗,裸露很少;身體上,力求美而不妖,美而不媚。雕像,無論是佛、菩薩、羅漢、金剛、各種侍者,都和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頗為相似。尤其是寶頂山的摩崖造像,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場景,幾乎無所不包,頗像壹座12世紀至13世紀中期(宋代)的民俗長廊。無論王子、官員、紳士、農民,各種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嶽”摩崖造像可以說是壹幅歷史生活的生動畫卷,從各個方面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生活(晚唐、五代、宋代),使得印度石窟藝術得以長期發展,從而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對中國密宗歷史貢獻

根據以往佛教史料記載,中國密宗佛教盛行於公元8世紀初,在黃河流域。到公元9世紀初,日本僧人孔海東傳到日本後,中國漢族逐漸衰落。然而,北山和寶頂山的大量雕像和銘文無可爭議地表明,密宗佛教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在公元9世紀至13世紀在四川興盛起來。9世紀末(晚唐),川西劉本尊自創密宗,號稱“唐瑜伽大師總持王”,他宣揚苦行,宣揚大法。12年至13年(南宋中期)期間,僧人趙誌鋒承傳其教,自稱“六代祖師傳摩訶”,在常州大足講經傳道,創立了完整而有特色的密教道場,這在寶頂山摩崖造像史上是罕見的,從而延續了中國約400年的密教史,為中國佛教密教史增添了新的壹頁。

宗教信仰的變化

信仰上帝,不信仰宗教,信仰多元化,是我國民間宗教信仰長期發展的重大變化。大足石刻作為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產物,是壹個重要的實物例證。壹方面,儒、道、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從“相互對立”轉變為“相互融合”。其表現之壹是,原本是佛教產物的石窟藝術,被道教和儒家借用,“三教”創始人平等地出現在同壹個石窟中。在大足石刻中,分別有佛、道、儒的造像,也有佛、道、“三教”合壹的造像。這些雕像表明,從公元10年到公元13年,“儒釋道皆聖”、“懲惡揚善,共治天下”的社會思潮得到鞏固;世俗信仰對“三教”的宗教界限已經越來越淡漠。

另壹方面,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雕刻題材強烈地反映了這壹時期的印度神靈和早期道教神靈與中國民間信仰的神靈相融合,呈現出信仰多元化的趨勢。大足石刻所表現出的這種民間宗教信仰的巨大發展變化,成為後世民間信仰的基礎,影響深遠。

2007年5月8日,重慶大足石刻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上一篇:M1卡和IC卡各有什麽優缺點?
  • 下一篇:夏季捕魚的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