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樂者”,可見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效率。要想把壹堂課講得生動有趣,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在教師生動的導入中全神貫註,全身心投入,從而不知不覺地陷入教師創設的教學環節中。其次,教師要有壹定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解決身邊難題的錯覺,而不是去上數學課。另外,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節課堂氣氛:如果他們想強烈表達自己的願望,我們不妨來個小比賽;如果他們看起來很累,我們可以插入壹個遊戲;如果有人心情不好,講個笑話和幽默來調節壹下。總之,教師只有千方百計激活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與其像天津的鴨子壹樣給學生增加壹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壹些鑰匙,讓他們自主開發文化寶庫和宇宙寶藏。”這裏“幾個關鍵”和“自動發展”談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說過,“不要把知識死記硬背,而要用方法來教,打開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能夠獨立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不依賴他人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壹種學習方法。長期以來,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壹直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目前,重視兒童的自主教育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重要發展趨勢。作為壹名小學數學教師,當務之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數學有嚴格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不能有半點虛假。所以要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以免誤解題意。仔細審題的話,壹定要學會“挑詞”和“拉關系”。如“和”、“差”、“積”、“商”、“壹個數求多少次”、“壹個數已知多少次,如何求這個數”等。,應該用哪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仔細考察,準確選擇。要準確把握問題與哪個已知條件有關,是什麽樣的關系,是多還是少,是多還是多,壹定要準確。
2.培養學生邊看題邊思考的習慣。數學中的“解題”是學生最頭疼的部分,這部分是學生進入社會後進行計算和運算的重要基礎。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養成邊思考邊審題的習慣。思考的時候,不要單純用腦,要手腦結合。主要方法是根據問題提供的已知條件在草稿本上壹壹列出,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個環節先解決最後的問題。
3.培養學生檢查問題的習慣。雖然我們在讓學生練習之前已經對壹些常見的錯誤進行了防範,但在閱卷中還是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尤其是壹些學生所犯的錯誤帶有個性特征,不利於集體輔導。對於這類錯誤,老師壹般采取壹對壹教學,面對面,指出自己的錯誤,讓其改正,確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時間長了,學生“故態復萌”,老師需要糾正。長此以往,老師和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此,我經常思考。為什麽學生屢教不改,屢教不改?學習了參與式教學法後,我突然意識到:是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直接參與者。錯誤是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糾正是老師安排的太多。所以老師在處理改錯題的問題時,壹開始不應該指出學生的錯,而是讓他壹個壹個地檢查題目、數據、計算過程、最後的答案,真正參與到整個檢查過程中。只有學生的內在因素發揮作用,教學才能有效。
4.培養學生總結的習慣。學生所學的課本中每壹章、每壹節的知識都是分散的、孤立的。為了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壹定要有總結。總結所學,抓住應該掌握的重點,對比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都是歸納的重點內容。對於所學的每壹個內容,都要把分散在課堂上的知識點相互聯系起來,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才能聯想順暢,思維活躍。數學概念是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核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認識到這壹點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數學概念和算術的概括就成了壹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當初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概念也沒有作為新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進行講解和歸納。近幾年來,數學概念是否應該總結成了我們老師的熱門話題,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壹種嘗試,從壹年級接手學生的那壹天起,我就準備了壹本學習記錄數學概念的專用書。四年後,從學生分析、解題、判斷、勘誤的能力來看,這種方法是有效的,這不免讓我想起壹個新詞“穿新鞋走老路”。看來是要穿了,要走了。誰讓“教學有法卻無定法”呢?
5.培養學生課後反思的習慣。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另壹個重要要求或教學環節是反思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得失,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形成自我反思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不斷充實自我修養,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提高教學藝術,以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對老師是這樣,對學生也是這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懶”。反思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檢查、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我強化的壹種能力。學生自評是對壹堂課自我表現的回顧。在下課之前,壹般會要求學生思考自己從這節課中有什麽收獲,妳認為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下節課妳會註意哪些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完成壹個階段的學習後,習慣於自我反思,從而促進其反思行為的自動化。經過反思,學生還可以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所學,揭露自己的不足,和大家坦誠相處,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也大有裨益。
第三,求異思維的發展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
傳統的學習方法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和輕視發現和探索。老師會認為在課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學生是反對老師的,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生是調皮搗蛋的人,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只靠直接傳授。學生只能聽老師的灌輸和講解,學習變成了純粹被動的接受和記憶過程。新課標教學恰恰改變了這種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知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只要合乎邏輯就予以肯定。教師應該欣賞學生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但是,學生的求異思維不是壹朝壹夕的。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異心,讓他們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相信課本、教材甚至老師,大膽提問為什麽會發現和自己想法不壹樣的問題或事情。要培養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探索、質疑、創新。比如在教“壹半”的計算時,學生可以認為把壹個數平均分成兩部分就可以得到“壹半”。這時候我就問了,還有誰能拿到“壹半”?學生先沈默,然後試著計算。壹個學生說:“壹半是壹半中的壹個,也就是壹半可以表示為0.5,所以妳可以把這個數乘以壹半或者0.5。”看來,要想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教師還必須善於“提問”,激起學生探索的波瀾。
第四,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壹種手段。
韓愈說:“老師,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課改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就像參與式教學中的學習和訓練內容壹樣,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拳擊手教他的徒弟把拳頭握在手中;音樂人教導學徒,讓他們的歌不要離開他們的嘴。都說學生的能力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少說話,讓學生多實踐,多觀看,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做,從而達到“Xi之功”,通過壹系列的看、想、做、說,養成自學的習慣,真正體現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人。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是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數學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才能把數學知識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