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PNF;修復
膝關節是全身第二大關節,負荷大,運動大。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損傷最常見的並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患者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著迫切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討PNF對膝關節功能障礙恢復的影響。
1數據和方法
壹般資料1.1:2008年6月至2008年7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4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20例,男65438±05,女5例,平均年齡(44.5±65438±07.4)歲,病程(94.3±26.7)天,活動度(47.5±25.6)。股骨下段骨折5例,脛骨上段骨折6例,髕骨骨折4例,交叉韌帶重建後3例,內側韌帶重建後1例,伸膝受限3例。治療組26例,其中男性65438±08,女性8例,平均年齡(42.5±65438±08.5)歲,病程(92.4±20?5)天,關節活動度為(60±20.3);股骨下段骨折6例,脛骨上段骨折4例,交叉韌帶重建術後12例,髕骨骨折4例,伸膝受限5例。兩組均有屈曲受限和不同程度的股四頭肌萎縮。
1.2處理方法
對照組(1.2.1):在患者能夠耐受的範圍內,采用局部按摩、關節松動等方法對患者進行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1.2.2治療組
1.2.2.1本體感受神經肌肉促進技術【1】:采用PNF技術中的拮抗肌內翻、收縮-放松、維持-放松技術,增加患者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每項技術有10-15個動作循環,每個循環用時10-15秒。
1.2.2.2關節松動術:采用梅特蘭手法治療[2]。方法:①髕股關節:分離髕骨,向左右兩側推壓,增加其活動度;做反向旋轉技術,增加髕骨活動度,即伸膝時髕骨向下推,屈膝時髕骨向上推。②脛骨關節:長軸牽引和前後滑動,緩解疼痛,增加膝關節活動範圍。
1.2.2.3局部按摩:放松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選擇陽陵泉、雪海、足三裏、梁丘、銀谷等穴位,按摩每個穴位1-2分鐘/次/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放松肌肉,調理氣機。
1.3的評估方法:兩組患者在治療8周前後各評估壹次,方法如下:①關節活動度評估:主要評估膝關節的主動活動範圍,AROM,以確定受限程度。②采用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評價兩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況。
1.4統計處理:所得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比較兩組不同治療方案後膝關節AROM和HSS評分的改善結果,采用t檢驗,P < 0,05有統計學意義。2個結果
膝關節不同康復方法見表1。
註:Arom (P
3討論
原發性創傷、手術引起的膝關節繼發性損傷和長期制動是膝關節功能障礙的主要病理基礎。術後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手術成敗的關鍵。
本體感受神經肌肉促進(PNF)可以刺激人體本體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數量的運動肌纖維參與活動,促進癱瘓肌肉的收縮,調節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從而改變肌張力,緩解肌肉痙攣。在常規手法治療的基礎上,增加PNF手法,對拮抗肌進行反向、維持-放松、收縮-放松,可有效抑制拮抗肌,進壹步增加關節活動度,緩解關節主動活動疼痛。
本研究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入PNF技術,並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的主動關節活動度和HSS評分明顯優於對照組。說明在常規康復治療中加入PNF技術對膝關節術後功能障礙的康復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PNF技術膝關節康復訓練的臨床機制和PNF技術的遠期療效還需要進壹步研究。
參考
實踐中的阿德勒·s·多米尼克·B·馬赫·B·PNF[M].第三版。施普林格·梅迪津出版社,2008年
[2]曾海輝,金冬梅,嚴鐵斌,等.關節松動手法治療膝關節運動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中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J],2005,2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