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金融危機下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

金融危機下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

經濟危機期間的消費者行為

與經濟繁榮時期相比,經濟危機時期不僅會對消費者產生直接影響,如收入減少、失業,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消費者的預期:如收入持續下降、就業機會減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偏好,使消費者調整和改變消費策略,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1.消費者的產品偏好在經濟危機期間,消費者的產品偏好主要有三個特點:第壹,消費者會註重節約,減少奢侈品的消費。據統計,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80%的消費者減少了休閑、服裝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在泰國,58%的泰國人不再購買時裝,45%和46%的人不再購買威士忌和雜誌。除了有形奢侈品的消費下降,消費者還會減少旅遊休閑等無形服務的支出。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對壹些奢侈品的消費可能不會消失,而是轉向劣質奢侈品。比如經濟危機期間,奔馳、寶馬等豪華車的銷量會受到嚴重沖擊,而現代、豐田等二線產品的銷量會有所增長。或者,人們會從壹些其他奢侈品中尋求安慰,比如高檔香煙和啤酒。

與奢侈品相比,油鹽等實用必需品的消費不會減少,甚至可能因為產品的替代而增加。此外,由於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父母更註重家庭和對孩子的培養,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壹些需求來滿足孩子的願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需要的壹些消費品,甚至奢侈品,對父母來說都是必需品。同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泰國壹項關於品牌忠誠度的調查發現,營養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誠度最高,分別占89%和97%,而且都是兒童食品。也就是說,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父母提供給孩子的食物也沒有變化或減少。

第二,消費者會轉換產品品牌。有兩種可能。(1)從外資品牌到本土品牌。壹方面,大部分消費者會認為本土品牌與國外品牌相比質量相當,但價格便宜很多;另壹方面,經濟危機會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消費者認為購買國貨會拯救他們的經濟,所以他們會傾向於購買國貨。(2)從相對高端的品牌到普通品牌。這個過程壹般會有兩個階段,先轉向競爭對手的品牌,再購買相對低端的品牌。當然,有些產品換品牌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比如那些起關鍵作用的產品,壹旦出現失誤,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以品牌切換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第三,消費者會對產品的包裝尺寸產生偏好。1990 ~ 1991美國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消費者喜歡購買大容量、大體積的產品,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省錢。金融危機後,亞洲國家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影響僅限於那些經濟受影響不大的家庭,而那些深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家庭則更青睞小包裝產品。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壹方面,消費者只能買得起那些小體積的產品,而大體積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另壹方面,從心理學上講,人們認為購買小包裝的產品可以減少使用時的浪費。

2.消費者的價格偏好

總的來說,消費者在金融危機期間會變得更加理性和冷靜,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會更加敏感。美國石油危機期間1973,88。6%的消費者承認他們比以前更關心產品價格(馬莎,1978)。在做出消費決定之前,他們會進行特別仔細的調查和比較,在購買過程中會進行特別激烈和反復的討價還價。同時也會關註產品的功效和耐用度,也就是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功能多的產品會比功能單壹的產品賣得好。耐用且易於維護的產品將更受歡迎。比如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壹家廠商推出了壹款新的口紅,可以兩頭用,塗兩種不同的顏色,結果大受歡迎。消費者對產品性能和價格的感知和判斷因經濟危機的程度而異。如果經濟危機不是特別嚴重,消費者會更看重產品的性價比,受自身喜好影響較大;如果經濟危機特別嚴重,比如俄羅斯經濟危機之後,人民極度貧困,那麽消費者評判產品的唯壹標準就是價格,耐用性和功能可能根本不考慮,所以很多購買行為都是在考慮性價比之後實現的。

3.消費者的促銷偏好在經濟危機時期,由於嚴峻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消費者對廠商的壹些促銷手段的反應會變得和以前不壹樣。比如廣告,在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非常努力和緊張地收集購買信息,因此他們更關註廣告傳達的關於產品性能的信息,如用法、耐用性和方便性等。對於那些只是為了提升產品形象的廣告,消費者會認為這是壹種浪費,進而懷疑自己產品的性價比,甚至會激起壹種逆反心理:認為企業對消費者缺乏壹種必要的同情,使得自己的產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且對於企業的壹些具體促銷措施,消費者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這個時候消費者特別理性。在購買壹個產品的時候,他們總會仔細計算廠商可能從他那裏得到的利益。如果制造商不能讓消費者信服地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消費者就不會購買。比如這個時候,消費者可能更願意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壹個產品,而不是壹些可以以較高的價格獲得免費贈品的產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機中,印尼消費者的比例為92%。對於壹些抽獎機會,消費者可能會因為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而失去興趣。

4.消費者的渠道偏好在經濟危機期間,消費者的渠道策略有兩個明顯的變化。(1)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明顯增加。在美國石油危機1973期間,83%的消費者承認比以前購物更頻繁(馬莎,1978)。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方面,消費者希望獲得更多的產品信息;另壹方面,購物本身是壹種相對廉價的娛樂。(2)消費者的購物渠道發生了變化。因為這個時候消費者更喜歡壹些低價的品牌,所以購物場所壹般會從相對高端的店轉變為更大眾化的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直營店等。美國石油危機期間1973,79。7%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馬莎,1978),但那些位於市中心的高端購物中心不是很受歡迎。即使人們去購物,真正購物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1.企業的產品策略經濟危機期間,市場疲軟,產品(尤其是奢侈品)需求下降,大多數企業都會出現利潤下降、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因此,這些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調整產品策略。(1)退出弱勢市場,減少產品線寬度,鞏固加強企業現有強勢市場。企業的強勢市場是指企業的產品處於領先或強有力的挑戰者地位的市場。對於這個市場,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質量和最低的價格。壹般來說,企業強勢市場帶來的利潤占企業營業利潤的大部分,而且相對穩定。在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會凸顯,因此更容易提高市場份額,這對企業渡過難關至關重要。因此,企業應該退出弱勢市場,集中有限的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營銷渠道等)。)保持和加強對其強勢產品的推廣。事實上,1973的石油危機導致76%的美國企業縮減了產品線(馬莎,1978)。(2)管理和保護企業的核心品牌,根據環境改變產品的定位,但必須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為基礎。Zipoc將其食品袋的定位從經濟危機前的“密封袋”改為“保存剩余食品的密封袋”;在經濟危機期間,沃爾沃將其汽車的定位從“安全”改為“將您的資產放在壹個安全的地方”。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3)經濟危機期間,消費者會逐漸轉向更便宜的品牌,因此企業會陷入增加市場份額和維護品牌形象的兩難境地。解決的辦法是,企業推出壹些質量與壹線品牌相當,但價格相對較低的二線品牌,既保護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於打擊壹些邊緣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場份額,壹舉兩得。在1990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期間,24%的企業引進了替代產品(馬莎,1992)。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喜好減少產品的包裝,這樣也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1998 ~ 1999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吉列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收入減少的情況,減少了每個包裝袋的刀片。

  • 上一篇:土榨花生油可能含有大量黃曲黴毒素。為什麽?
  • 下一篇:遙感技術在環境汙染監測中的應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