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設新課導入,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理教學中引入藝術是優化地理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就像音樂中的“引子”和戲劇中的“序曲”,起著醞釀情感、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創設情境的作用。恰當、簡潔、生動或幽默的導語會有效地吸引學生,使他們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迅速形成教學高潮。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新穎的導語,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的引入方式有很多,如新舊銜接、設置問題、視聽、謎語等。比如在教《秦嶺-淮河》的時候,我用多媒體把南北方的傳統建築形象展示出來,讓學生找出他們的不同,然後搬到中國南北方的不同來指導新課。再比如,我在教中國地理《南方地區》的時候,通過復習舊知識來介紹:(1)討論秦嶺-淮河線的重要特征,除了是中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之外;(2)討論秦嶺-淮河南北在降水、氣溫(1月)、作物成熟等自然條件上的差異;(3)回顧北方地區鐵礦產區、中國最大的能源基地和中國幾大油田;(4)回顧北方農民的生活和愛好。通過以上復習,可以達到兩個目的:壹是為新課內容提供知識準備,二是形成新舊知識的對比,有助於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再比如,在講授“海洋資源”時,我讓學生從陸地上不可再生資源的話題入手,然後引導學生認識到開發海洋資源的意義。這樣,新課程的引入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巧設問題情境,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啟迪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在教學中,問題設計是否新穎、有啟發性、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關系到學生能否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有效探究鋪平道路。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把握三個原則:壹是設計的問題能否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二是要註意提問難度適中,讓學生“壹跳而達”;第三,對於難題,設計要呈現梯度,讓學生由易到難解決問題,在探究中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比如在“世界人口”的課上,我設計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對當今社會有什麽影響?”“什麽是正確的人口政策?”諸如此類,讓學生與同桌討論,互相啟發;也可以分組討論,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重點,全班討論,各抒己見。壹些學生認為,快速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有利於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而緩慢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有利於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也有同學指出,當天災人禍或戰爭導致大量死亡時,較快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將是有益的。這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這壹節最根本的問題:什麽樣的人口政策是正確的?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答辯、辯論等活動,促進了學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巧用物理資源,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地球運動和經緯度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點,極地地理坐標的確定更是難上加難。在教學中,我巧妙地運用這種指法解決了極地地理坐標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右手握拳,拇指朝北,四指指向地球自轉的方向,這樣從北極看,就是逆時針轉;從南極看,它順時針轉動。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易懂,產生了很好的立體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方便易用。再比如,在“地圖”課程中教授“不同山形”的知識時,我讓同學伸出壹只手,拇指放在掌心,握拳。假設是山模型,然後找出山模型有什麽地形。手背的關節突起相當於山頂,手與手之間的關節相當於馬鞍,從根部算起的四個手指第壹個關節的背面相當於山脊,手指之間的縫相當於山谷。在手背上灑些水,水順著手指流下,說明山谷是水匯集的地方,往往成為河流的發源地。手小指外側相當於懸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懸崖。在形象示範的同時,師生* * *參與,積極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4.師生和諧互動,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芝加哥大學教授瑞安?Esquires認為,教學應該是真正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課堂氣氛是師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心情和情緒狀態,是師生在課堂上營造的心理和社會氛圍。課堂氣氛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和態度。課堂教學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滿意、快樂、合作、互動、互助的積極情感狀態中學習。壹旦學生主動學習,老師的職責就從教和問變成了聽。學生覺得老師在等待,在傾聽,他們的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比如在講授“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時,教材只提到青藏高原上的湖泊主要是鹹水湖,而為什麽是鹹水湖卻沒有涉及,所以我鼓勵學生去探究這個問題。有同學說是因為當地氣候問題;有人說這個湖是鹹的,因為青藏高原富含鉀鹽。有人認為是因為當地雨水少,蒸發量大。大家可以對學生提出的每壹個答案進行爭論,發表不同意見,同時我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們受到鼓舞,士氣高昂。
5.建設豐富多彩的課堂,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愛好是最好的動力。”成功的地理教師非常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擇故事、遊戲、謎語、例題、郵票、歌謠、競賽、案例、辯論、研究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008年汶川地震後,我組織學生在學校、家庭等場所討論如何及時預防地震,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讓他們學到了有用的東西。
中國的“神舟七號”飛上了天空,我做了壹個“宇宙星空探索”的講座。從宇宙的起源到各種天體的產生、發展和最終消亡,我揭示了宇宙發展的內在規律,問“地球上的人類向何處去?”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真理的熱情。
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壹種學習方式,也是壹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探究性學習註重學生的參與,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有利於個性發展所需知識的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這些素質都是終身學習社會所必需的。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中國的水資源”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查自己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1)當地的水資源類型有哪些?(2)當地使用了多少種水?(3)當地主要采用哪種灌溉方式?(4)當地的農作物和水資源是否合適?等壹下。然後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指定壹名學生作為項目負責人,每組結合自己的項目開展探究活動,最後全班總結。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家鄉水資源利用的類型,並提出壹些節約用水的建議和措施。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陣地。如果每壹位地理教師都能巧妙設置問題情境,營造良好氛圍,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追求導入新課、探究問題、師生互動、激發興趣的有效性,那麽教學效果的“立竿見影”將不再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