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坦克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坦克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1916 9月15日淩晨,索姆河戰場大霧彌漫,田野裏死壹般寂靜。突然,從遠處傳來了隆隆聲。漸漸地,噪音越來越大,霧氣被撕裂,海溝在晃動,黑色的龐然大物從霧氣中浮現。他們跑得和人壹樣快,越過障礙,越過壕溝。原本對自己的輜重系統非常自信的德軍,面對突如其來的鋼鐵怪物,傻眼了,毫無還手之力。結果只能是屍橫遍野,全線崩潰。這個新的戰場巨人是什麽?是坦克。那麽,人們是怎麽想到發明這樣壹個鋼鐵怪獸,並給它起這麽壹個奇怪的名字的呢?

原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壹幕:機槍炮臺、壕溝和鐵絲網組成了壹個極其堅固的防禦體系,敲小鼓、站成壹排、拿著步槍勇敢地沖向敵陣的戰術只能帶來慘重的傷亡。為了打破戰場,人們迫切需要壹種集火力、機動、防護於壹體的新型進攻武器。人們自然會首先想到火力強大、裝甲堅固、機動性好的戰艦。於是,很多人萌生了制造壹種可以在陸地上自由馳騁的“陸地戰艦”的想法。

設計這種“陸地戰艦”的第壹人據說是俄羅斯工程師b·門捷列夫。1911 ~ 1915年,他對幾艘“陸地戰艦”做了詳細的規劃。其中壹種與現代坦克驚人的相似。此外,英國的D. Moore (1912)和奧地利的C. Bursch Teng (1913)也提出了自己的計劃,但這些計劃都沒有實現。

恩斯特,從戰爭開始就在法國前線擔任英國遠征軍的觀察員和聯絡官?中校·斯文頓,因為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對它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並於1914,10年6月,向英國帝國國防委員會鄭重提出了建造“陸地戰艦”的建議。然而,當時的英國陸軍大臣吉茲納不同意,認為即使能做出這樣的東西,也是“敵方炮兵的絕佳目標”,而斯溫頓的建議只是壹個笑話。

就在斯文頓的提議即將被擱置的時候,時任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偶然發現了斯溫頓的報告,這是壹筆巨大的財富。丘吉爾親自去找英國首相阿斯齊茲發表談話:“為了打破戰場上的僵局,我們必須研制壹種披著盔甲,不怕機槍掃射,能突破野戰陣地的新武器!”

阿斯齊茲總理批準了該報告,並指示軍隊執行該報告。陸軍在1915年2月中旬開始了基於美制拖拉機的初步試驗。因為軍隊對這個計劃缺乏信心,所以以失敗告終。此時,還是在丘吉爾的推動下,海軍成立了“陸地戰列艦”委員會,開始了“陸地戰列艦”的研制。

由於“陸地戰艦”委員會的成員都是海軍專家,他們根據戰艦的外形設計了輪式“陸地戰艦”的原始藍圖。從設計圖上看,它是壹個長30米,寬24米,高4層樓,三個輪子,直徑12米,重量超過1200噸的龐然大物。很明顯,這個怪物根本無法在陸地上生存,只好中途下馬。

就在這時,英國從美國引進了“布勞奇”農用拖拉機,給研發帶來了新的希望。在“布勞克”拖拉機的基礎上,人換成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發動機,在車身周圍安裝了軍艦上使用的鋼板裝甲,於是誕生了第壹輛原型車,史稱“林肯1車”。

1965438+2005年9月,鑒於樣機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英國人對車輪等部件進行了改進,終於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樣機,命名為“小威廉”,由威廉?特裏頓的綽號。按照中國通常的意譯,它叫“小流浪漢”,是世界上第壹輛坦克。因為它看起來像壹個巨大的水缸,為了保密,英國人把它命名為tank(大水缸),中文讀作“坦克”。從此,這個奇怪的名字聞名於世,並延續至今。

“陸戰之王”的顯赫地位不是壹步到位的。坦克在壹戰中拼盡全力,以為會受到軍界青睞。但戰後各國對坦克的作用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壹些歐洲高級軍事領導人對英國海軍部的“大水箱”不屑壹顧,認為其火力不強,只能殺傷暴露的士兵;如果裝甲不厚,稍微大壹點口徑的炮彈就能把它打個底朝天;機動性更差。我跑得比人快不了多少,跑不了多遠就沒氣了。因此,他們堅持認為坦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不會發揮任何作用,甚至不如騎兵的馬和馬刀。正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甚至在20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也出現了騎兵對抗坦克的“壯舉”。但軍隊中的壹些有識之士,尤其是壹些年輕人,通過這只“醜小鴨”看到了其霸權的潛在氣質。

坦克,就是在這樣的爭議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二戰爆發前,各國對坦克的發展進行了各種探索,研制裝備了各種型號的坦克。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坦克看起來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有些簡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輕型和超輕型坦克盛行了壹段時間,也出現了可以履帶和車輪交替驅動的輪胎——履帶式坦克、兩棲坦克和有兩個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到了30年代末,坦克的外形趨於統壹,逐漸接近現代坦克的外形。

在這壹時期,各國坦克的發展與其對坦克作用的認識和作戰理論有直接關系。法國人固守壹戰經驗,非常重視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所以制造了壹些速度低、防護性強的“步兵伴隨坦克”,比如雷諾FT-17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這讓法國人深受其害。緩慢移動的法國坦克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作為坦克的誕生地,英國有壹大批軍事理論家、軍事歷史學家富勒等主張集中使用坦克的軍官。雖然他們的理論沒有被官方采納,但是他們關於機械化戰爭的思想對坦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英國人更加重視坦克的機動性。於是根據陸軍分為步兵和騎兵的傳統觀念,並受坦克誕生於海軍的影響,英國人別出心裁地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邏坦克”(又稱騎兵坦克)。前者突出裝甲防護,後者突出機動性。早期德軍比較重視坦克的發展,在壹戰戰場損失慘重,戰後因為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反而更加關註坦克的發展,更加清楚坦克的作用。以德國裝甲部隊創始人古德裏安為代表的壹批年輕軍官提出了“閃電戰”理論,即坦克被編組,與俯沖轟炸機壹起使用,實施影響深遠的突擊,這壹理論被當局采納。因此,德國在坦克的發展中,非常重視機動性和火力的結合,使得他們的坦克性能處於世界前列,古德裏安後來被提升為德國陸軍上將。30年代末德國制造的A7V坦克是當時最好的坦克。坦克重20噸,火炮口徑05毫米,速度達到40公裏/小時。

這壹時期,除了上述三個坦克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外,壹些國家也加入了發展“水缸”的行列。其中,蘇聯發展最快。1921 8月31日,第壹輛蘇制坦克“列寧同誌,自由的鬥士”投入駕駛測試,其外觀與法國“雷諾”坦克極為相似。可以明顯看出,早期蘇聯坦克的設計思想深受法國人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蘇聯有壹個叫圖哈切夫斯基的元帥,他提出了大縱深先發作戰理論,主張把坦克編成坦克師和坦克軍,在其他軍兵種的配合下,對敵人的防禦陣地進行連續的、大縱深的突襲。這種作戰理論徹底改變了蘇聯坦克設計思想,使蘇聯坦克非常重視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的有機結合。二戰德軍入侵前,蘇聯設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坦克,是坦克生產大國。到1939,蘇軍擁有15000輛坦克。在蘇聯研制的眾多坦克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蘇聯T-34坦克裝備於1939和12。這種坦克代表了當時坦克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被公認為現代坦克的先驅。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了很多改進,讓它出盡了風頭,讓德國人聞風喪膽。

這個時期的坦克,尤其是30年代末的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已經脫胎換骨。從外觀上看,坦克已經不像壹個愚蠢的“水缸”——雖然仍叫“水缸”,但它有著相對體面的外表和非凡的“技能”。首先是“大”,最重的坦克已經超過50噸,最輕的坦克將近10噸;第二是“拳頭”硬,壹般裝備37 ~ 47毫米口徑火炮,有的還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短管榴彈炮,可發射能穿透40 ~ 50毫米厚鋼裝甲的穿甲彈,還有炮高穩定器;第三是“體”強,裝甲厚度達到25 ~ 90毫米,普通步槍機槍難以穿透,以對抗反坦克炮。還設計布置了傾斜裝甲,裝甲厚度按照各部位被擊中的概率分布。四是“眼睛”亮了,望遠鏡、潛望鏡光學觀察瞄準儀器開始使用;第五是“耳朵”長,安裝坦克無線電;六是“腿腳”快,最高速度達到20 ~ 43 km/h,平衡懸掛裝置應用廣泛。總之,坦克不再是“醜小鴨”,它的王者風範已經初露端倪。

  • 上一篇:創業過程中有哪些需要註意的問題?
  • 下一篇:夏天怎麽洗衣服?夏天的衣服是手洗還是機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