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種觀點是基於南宋末年嶽石庚的《張進蘭譜》中對幾種蘭花的描述。其《烏蘭》篇曰:“色深紫,有花萼15枚,幹紫鮮紅。如果是栽培的,就不壹樣了,有20個花萼。花頭差別很大,顏色反映人的眼光,如壹鳳壹鳳。葉子高大剛毅,蒼白可愛。”類似的品種還有陳孟亮、潘華、趙施思、賀蘭,都有紫色的花,在張進蘭圃統稱為紫花。在吳和吳主編的《蘭花》第77頁上,宋代稱為蘭圃的紫蘭指的是現代的中國蘭花。除了齊欣、戰戟主編的《中國蘭花大百科》第90頁,還說:“中國蘭,又名年蘭,也是我國傳統的觀賞蘭,早在南宋時期就有品種記載。”張金位於福建南部,歷來盛產蘭花。以上說法不無道理。可惜《張進蘭譜》只有對各種蘭花的簡單描述,沒有圖集。原種已失傳,無中國蘭、蘭花等字樣,但統稱為紫蘭。僅通過花深紫色、花紫紅色、葉高大等字樣很難確認,因為當地壹些大花蕙蘭和大花蕙蘭的植株形態相似。盡管如此,有很大的可能性,壹些古老的紫色蘭花是今天的中國蘭花。
同樣,也沒有圖譜,只有品種的植物形態文字描述。更具體、更接近墨然的應該是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中的《廣東通誌》卷五十二。本卷“花”壹欄,有“蘭生於山谷,葉闊而韌,長壹兩尺,四季常青。莖是紫紅色的,四五尺高正在開花,花下的黃色裏有紫色的斑點。這部分內容摘自廣東同治《洛甫誌》。羅浮山在廣州之東,古今已知盛產蘭花。”莖紫紅色,高四五尺。“這明明是蘭花,其他中國蘭花幾乎看不到這種植物形態。以“墨蘭”為題直接記載這種蘭花的蘭花典籍,應該是清末南海佛山人民區的金策所著的《淩海藍燕》。本書將中國蘭分為“白色中國蘭種”和“黑色中國蘭種”***19種。其“白蘭花種”中,有8個品種上榜,分別是企A白墨、柳葉白墨、玉版自墨、硬劍白墨、軟劍白墨、短劍白墨、綠墨、金絲白墨。其《墨蘭種》所列品種為直劍香墨、直劍小墨、柳劍小墨、絞劍墨、新山墨、長劍榜墨、短劍榜墨(榜墨為秋季開花的秋榜)。古時候秋季發布科舉以傳佳音,此花秋天開花,故名),泥金元素,金邊墨,金塔,朱砂墨***11。在這壹項之後,作者還提到了三種:球墨、鐵面冰芯(即白舌球墨)、紫鳳尾,但從它們的描述來看,應該屬於今天蘭花分類的金邊(小蜜蜂蘭)範疇,而不是中國蘭。蘭花品種如此之多,可見清末廣東玩蘭之風之盛。
縱觀史實,中國大花蕙蘭的栽培和觀賞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清朝中期以前,是中國蘭花栽培和觀賞的開始。這壹時期,大花蕙蘭僅被大花蕙蘭產區的少數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栽培和欣賞,並未廣泛流傳,但已被視為壹種高雅的花卉,其文化內涵已溶於中國豐富的蘭花文化之中。
第二個時期,從清末到民國,是中國蘭花栽培和觀賞的初始時期。據淩海藍燕記載,當時可引的蘭國,如“大良連通,以藝蘭聞名,盆滿千株,百株,羅尚書別墅”,“四會素樸,桂江園林,蘭花最盛”;“佛山沙坑周艾日通也有名”;“省壁知宜蘭,有老三忘名。他住在河南(今廣州市海珠區),電話號碼是藍劍。死後種了幾百盆好種,妾散賣,壹千多塊錢。”可見當時珠三角各地已經出現了大片蘭花。這些蘭花大多是蘭花,蘭花的價格也不低。“壹盆蘭花過了十年,貴的壹百多金。”傳說安徽茶商拿福建產的蘭花當禮物投廣東茶商。今天的徽墨是中國蘭花的傳統品種。據潮汕地方誌記載,當時潮汕的壹位大官僚方耀(普寧洪陽人)也曾手持軟劍大白墨向慈禧太後進貢。可見,中國大花蕙蘭在這壹時期已經進入了栽培和觀賞的初級階段。
第三階段,從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蘭花的栽培和欣賞在中國大陸部分失傳,在中國臺灣省興盛。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中國大花蕙蘭的栽培和欣賞不可能有什麽發展。建國初期,熱愛蘭花的朱德主席多次到廣東、福建考察。工作之余,他也處處關心蘭花。在他的倡議下,他在解放北路1958建設了廣州市中心的蘭花公園,收集的蘭花種類繁多,其中很多是傳統的蘭花品種,極大地促進了蘭花在廣東的發展。直到今天,廣州蘭圃已經成為遊客休憩賞蘭的好去處,但與之。此時,在早年壹些日本蘭花愛好者的影響下,在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中國臺灣省省憑借其獨特的資源優勢,使得中國蘭花的種植、觀賞和貿易在那裏蓬勃發展。它的蓬勃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醞釀期。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省本來就是盛產國蘭的省份,與鄰近的福建省(福建省是栽培和欣賞國蘭歷史悠久的省份)的頻繁接觸,對臺灣省的國蘭產生了早期影響,壹些國蘭品種也是從福建流傳下來的。此外,日本占領臺灣省期間,日本蘭花愛好者來臺灣省購買蘭花,刺激了臺灣省蘭花(包括蘭花)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臺灣省莫蘭正在醞釀。
第二個是莫蘭線藝的上升期,線藝蘭花始於日本,早在200年前,日本就出現了線藝蘭花熱。當時的壹線蘭花品種叫甲葉五(鐵匠家的意思),是鐵匠培育的,是蘭花品種。到1904年,日本人大代表河內豐次先生在其任職的臺灣省三義車站(今三義車站)前的竹林中,發現了壹株帽子很深、有白線的墨蘭(即臺灣省人所說的報蘭)。當時蘭花界壹致認為,無論是葉芝還是線藝變化,蘭花都比日本傳統的蘭花線藝好得多,當即在臺北以300元(相當於岡內季風先生三四年的工資)的價格出售。這種蘭花後來傳入日本,取名“真鶴”。此後,墨蘭的線藝蘭花熱在臺灣省異軍突起,墨蘭的各種線藝相繼被挖掘出來,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半個世紀後。從65438年到0957年,分別在臺灣省花蓮縣楓林家黑洞發現了“從此幸福”(羅阿通發現,周德毅命名)。這兩種線藝蘭的藝術定位變化豐富,直至《福壽冠》和《龍鳳冠》的出現,將臺灣省線藝蘭熱推向高潮,為蘭的欣賞開辟了壹個新的天地。
第三是摩訶達摩的興盛時期。1973年,臺灣省人發現了壹株株形短小,葉片豐滿多肉,表皮皺折,尾部鈍圓的線藝蘭。這種蘭花容易栽培,其葉藝變化無窮。自成壹系,在臺灣、香港、澳門甚至日本都很流行。90年代最高藝術家的售價達到蘭花的最高價,約為人民幣654.38元+0-2萬元。在達摩然的帶動下,1974發現了文山佳龍等龍行金劍新品種,隨後又發現了矮化種田、九芝、武芝,為蘭屬植物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第四,莫蘭花系列的崛起。它的首發品種是大屯麒麟。本種於郭俊成大屯山1977被發現。其花形較大,與壹般蘭花不同。是巢式奇瓣,主副瓣雙層多瓣。第壹層是柳樹花瓣,第二層是水仙花瓣。唇雙層三裂,舌尖緋紅。類似的奇葩還有474年發現的玉獅子、1979年發現的香菜、1980年發現的國香牡丹,並稱為臺灣省莫蘭四大奇葩。同時期還有墨蘭蝴蝶的花,如文山奧德賽、文漢旗蝴蝶、幹坤蝴蝶、華光蝴蝶等。
第五,蘭花系列和花瓣系列的發掘。擅長普通花和蘭花花瓣的也可以成為獎勵點。以彭先生命名的墨蘭(紅花系列的代表)發現於1963,註冊於1982,以其鮮艷的顏色、細膩的粉紅色和優雅的葉子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冀濤的帶動下,又出現了櫻姬、鳳凰、陽明錦、新娘角姬等其他蘭花,壹時形成了蕙蘭、紅花系列。中國人以紅色作為喜慶的表達,這種花在春節前後盛開,可以形成賣點,變得炙手可熱。花瓣形的花出現了,如清河、龍梅、十八角美、彩龍等。到了六七十年代,臺灣省省莫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獎多分的熱鬧局面。此外,當它出口到日本和韓國時,它的貿易量大大增加。最高峰時臺灣省省有20多萬蘭花種植戶,蘭花種植技術隨著該省農業的精細化而越來越精良。出現了各種蘭花苗、種植材料、花盆、化肥、農藥、棚架、噴霧器、遮陽網,甚至警報器、防盜網、德國牧羊犬守衛等與蘭花種植相關的用品和物品,形成了壹個頗具規模的蘭花產業。各地的蘭花協會和展覽也讓人眼花繚亂。這是墨蘭在臺灣省的興盛時期。
第四個時期,70年代以後,在大陸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兩岸交流頻繁出現。在海峽兩岸蘭科家族的相互作用下,出現了中國墨蘭的全面發展時期。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繁榮,各種健康的國粹有了很大的發展機會,墨蘭在順德和南海這種有著悠久栽培歷史的珠三角開始升溫。臺灣省的蘭家人和商人成群結隊地來了。他們發現臺灣省很小,各種蘭花資源都開發得差不多了。大陸地域遼闊,大部分蘭屬植物原產地的蘭種資源和消費市場尚未開發。這裏既有蘭花機,也有商機。他們帶來了蘭花新品種、豐富的蘭花市場開發經驗和先進的蘭花育種技術。短短幾年間,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掀起了尋找和培育蘭花的熱潮。以珠江三角洲和廣東潮汕地區為龍頭,在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們先後開發了莫蘭奇葩、中國奇葩、典雅花、佛手、竹海漁夫等拳頭品種,以及莫蘭水晶系列和莫蘭銀華、白宇蘇進等多功能品種。蘭花有花瓣形的花卉品種,如嶺南大梅、南海大梅、何炅、南國水仙等。他們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蘭的園藝品種和品系,促進了中國蘭在福建、廣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其他中國蘭產區的發展。莫蘭的內銷和外貿量也激增。中國大花蕙蘭不僅在產地栽培和觀賞,而且在華東、華中、東北、西北等地也為人們所喜愛,並發展成為東南亞、東北亞等世界各國的中國民居。中國蘭花以其豐富的品種和觀賞價值,以及其極強的地理適應性,向四面八方發展。
中國蘭花栽培和欣賞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除了融入中國傳統蘭花文化之外,還因其幽香、淡雅、飄逸而為人所欣賞。它被用作美德和美德的隱喻,被升華為壹種文化符號。比如宋、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國,畫蘭花很少用蘭,多以蘭、蕙蘭為材料。到了近代,廣東、福建壹帶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經常有人用油畫、水彩畫、粉彩畫大花蕙蘭,這在畫大花蕙蘭、春蘭中並不多見。在廣州、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區,有許多以中國蘭花為圖案的建築裝飾和木雕。值得壹提的是,近二三百年來,由於各地對蘭花的栽培不同,形成了各種特色壺,如雲南、貴州的壺、四川的桶壺、江浙的開壺等。最優雅典雅的是著名民窯佛山石灣窯燒制的墨蘭盆。這種藍壺的款式很多,大部分是陶胎和釉面開彩壺。盆體上有瓜壟,多色開放式塑料樁,盆口上有荷葉波浪邊;最受歡迎的是淺綠色的開放式瓜脊盆。這種大開盆非常適合培育高大、健壯、傳統的國蘭,放在嶺南園林的亭臺樓閣裏看起來非常大方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