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歌可分為三種形式:停腳歌、編曲和散歌。派格是壯族詩歌的自由形式,每首詩只詠壹件事,有時長達300多行。著名的敘事長詩有《布波》、《布洛陀》、《宋立傲》、《馬谷湖之歌》、《六座小山和高達七》、《墨夷國王》等。其中,宋立傲的形式比較特殊。它不以敘事的方式講述壹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和戰爭為背景,通過抒情二重奏的方式表達壹對青年男女的感情。壹組四句,互問互答,是獨立的抒情詩,是有始有終的故事詩。
內容
壯族的民歌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上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的民歌很多,但是唱的時候壹定要遵守既定的禮儀規範,不能亂唱。尤其是政治歌、禮儀歌、情歌,任何場合演唱都是有規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會上可以盡情的唱,但在家裏,在父母面前,在夜歌會上就不行。在祭祀歌中,祭祀唱什麽,結婚唱什麽,葬禮唱什麽,絕對不能顛倒。甚至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賓曲。
壯族的傳統音樂主要是各種民歌。由於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差異,壯族山歌有不同的名稱:還、Xi、賈、畢、倫。在壯族地區,每個區或鄉都有幾個聲調,其中有敘事平調;有壹種愉快的語氣來表達歡快的情緒,等等。粗略統計,各地不同曲調加起來超過1000。這些民歌雖然是固定的,但卻能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旋律和歌詞的結合能在觀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壹聲部民歌,還有二聲部和三聲部民歌。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獨唱、對唱、主唱、合唱等。無論是獨奏、和聲還是復調,都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其中富寧歸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和漢龍山歌調、田陽古梅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尤為著名。許歌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如此,在家裏也是如此,還有定期的民間歌會,稱為“歌會”或“歌會”。歌會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也在春節、四月八日、中秋節、婚禮、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形成,有時甚至在趕集途中形成臨時歌會。歌會有兩種:白天的歌會和晚上的歌會。在野外,日本歌會以年輕人的“選歌”為主。村裏的夜歌會主要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技能的生產歌、時令歌、菜歌、歷史歌。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傳統的歌會,俗稱“許歌”。所謂歌會,就是在野外的壹個坡上聚會。節日期間,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女生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成群。他們唱著,互相回答,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黎明,有時幾天幾夜,唱個沒完沒了。
葛尾的由來,相傳古時候大旱,地裏的秧苗都快枯死了。人們極度焦慮,於是他們聚集在壹起敲鑼打鼓,唱歌,祈求上帝和雨水。幾天後,開始下雨了。在這壹年,人們獲得了大豐收,所以他們認為唱歌可以娛樂神靈,避免天災人禍。於是有了災難,他們就聚在壹起唱歌,這個儀式慢慢發展成歌會。每當有集市,擅長唱歌的青年男女,除了唱歌,自然也就唱起來,相親相愛。正如壹首民歌所說,“幹旱時在寺廟裏祈禱上帝,妳希望下雨,我希望晴天”,以至於歌會逐漸變成了主要唱愛情。
按照傳統習俗,歌會要舉行三天,三月的第三天是歌會的開始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吃到用三月花、楓葉等植物染色的五顏六色的米飯。據說這是好運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樹和花壹樣繁榮健康。中午12會開歌會開桌。歌圩裏,壹對對年輕人,不管彼此多麽陌生,只要異地唱壹首《引路歌》,就會立刻在山坡上、溪邊展開歌曲的持久戰。
紅色高棉山上的壹朵花,
郭襄龍符到宜山,
如果妳想帶花來,
爬山涉水不難。
這首歌的閘門打開後,整個綿山都沈浸在對這首歌的迷戀中。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看到壹對青年男女比對方聰明,比對方有智慧,因為壹旦被對方唱衰,那是非常可恥的。三月初四是歌圩的高潮。青年男女通過唱歌的方式,詢問生活經歷,最後互相了解,表達真愛。在休息日的最後壹天,訂婚的夫婦交換禮物,唱“告別歌”,直到明年的集市。三天唱唱情歌,可見情歌是壯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壯族的情歌非常優美,經常運用比喻、暗示、影射、襯托、雙關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態度。他們唱關於花、花、水果、黑人歌曲、蝴蝶等的歌曲。他們通過歌唱昆蟲、魚和鳥,贊美植物、山川、描繪各種花和星星、月亮來表達對彼此的愛,並相互傾吐友誼,共同培育愛情之花。往往要經歷“初遇歌”、“探空歌”、“質疑歌”、“初戀歌”、“深情歌”,最後才是“定情歌”,訂婚後還要海誓山盟。唱完海誓山盟就要分手,於是雙方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地點,同時反復叮囑對方分手後要遵守誓言。唱完《約會問》,真的要分手了。雙方依依不舍,唱起了《送別歌》。
許歌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在歷史上,青年男女壹直主要通過公開演唱來選擇婚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都會盛裝打扮,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展示才藝,吐露心聲,交流思想,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在歌會中,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二重唱是壹對壹的。當壹個年輕的男人和壹個年輕的女人二重唱時,雙方的朋友都在周圍幫忙,甚至歌手也在那裏提建議。二重唱的程序非常復雜和嚴格。壹般來說,從初次見面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要經歷以下幾個對唱階段:歌曲介紹、初次見面之歌、大話之歌、初求之歌、初戀之歌、交友之歌、定情之歌、送禮物之歌、送別之歌等等。各個環節相對獨立,環環相扣,聯系緊密。每個環節的歌曲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
歌唱聚會/聚會
歌會不同於許歌,可能源自許歌。演唱會的時長不壹定,只要有必要,隨時都可以開。參加這場音樂會的人數從幾千人到三二十人不等。音樂會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是表達壯族人民改變社會和生活的思想激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其內容壹般從開場曲開始,再到獻歌、競歌、評歌、和聲、學歌、團結歌等。壹般來說,參加音樂會的都是成年人,他們對時政有壹定的了解。古典詩歌創作的規則和形式
壯族是嶺南古越人的後裔。壯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來,歌唱就被用來表達感情,表達生活的傳統。《許歌》是這壹傳統的集中體現。壯族山歌因方言、方言的差異而變調,形成南路、北路、中路等不同風格。壯族民歌按其言外之意的格律可分為:歡、賈、、比、倫。
《桓》:字數上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句、雜言;從從句數量來說,有四分句、十二分句和不定分句;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腰腳韻;
《家》:基本格式為七言四句,主要特點為腳韻;
《西》:擅長敘事的長歌,壹般以六句、八句或十二句為壹段,與腳押韻;
“比”:格式比較自由,不限於腰腳韻,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論》:其格式多為五言或七言句式加襯句,句數不定;句型特征
規模
壯族單聲部民歌多由兩個或四個樂句組成,常用征、羽、宮、尚等調式。壯族的主要特點:
1.主要使用五聲音階和四音系列,三音系列也很常見。其四聲序主要分為宮、商、角、征、羽三種:強調宮、角、角、征三級遞進;(征)、羽、(變宮)、宮、商、角:強調羽、宮、角三次,停為羽或宮。加壹個五聲音階,但符號只是過去式或輔助音;添宮只是為了添彩;(變征)、征、羽、宮、商、(角):重商、征、羽,多以征或商結尾。加變號是加強號的穩定性和傾向性:加角往往是商的輔音;
2.多聲部音樂往往采用復調,各個聲部的音樂形象是統壹的。大二度的申請是其和聲方便的壹個重要特點,結尾往往由二度到同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