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外國與中國頌詞的異同

外國與中國頌詞的異同

古今中外,祭文壹直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橋梁,也記錄了無數關於死亡的疑問。中外悼詞的共同點是試圖為逝者立壹座文字的豐碑。悼詞是向死者表示哀悼的詞或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悼詞是指表達對逝者悼念、緬懷和敬意的各種形式的悼念文章,狹義上的悼詞是指在追悼大會上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特殊悼念文體的悼詞。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訃告、悼念、吊唁、祭文壹步步演變而來的。訃告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悼念方式,最初是壹種獻給死者功過的悼念方式。悼念文體是訃告的壹個分支。訃告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文人,主要是歌頌死者的功績;悼念的對象主要是“體弱早逝者,非結束生命者”,同時主要表達悼念生者的心情。掛篇是指寄托哀思的文章,“掛”就是吊唁的意思。掛文的內容比訃告、喪文更廣,也更復雜。可以說,吊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群眾悼念方式。它不壹定是贊揚功績的文字,如漢代司馬相如的《秦二世賦》。掛文也可以成為壹種對具體事物的懷舊風格,比如掛戰場。悼詞是古代祭祀神、鬼、死者時讀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悼詞。悼念用品種類繁多,只有紀念死者的用品才屬於悼念文體的範疇。我們今天說的悼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反映了新時代的新變化。它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古代的訃告、喪、吊、悼有著本質的區別。

與古代悼念先人的文章相比,悼詞有以下三個特點:

(1)總結死者的人生成就,肯定他的人生貢獻。現代悼詞是壹種思想性和現實性都很強的文體,被人們用來通過對逝者的表現來悼念和激勵他人。比如毛澤東同誌在張思德同誌追悼會上的悼詞,就留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篇章。不知激勵了多少敢於為民犧牲、為民請命的革命者,直到今天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2)悼詞內容積極向上,情感基調高亢健康。它不像古代的喪文,壹味的宣泄情緒,充滿悲傷的情緒,讓人心情壓抑。應該排除感傷、悲觀、虛無主義等壹切負面內容。它面對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和未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

(3)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悼詞可以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也可以寫成優秀的散文作品;可以以敘述、討論、抒情為主。同時,既有閱讀的形式,也有書寫的形式。壹般來說,充分肯定逝者對社會的貢獻,真誠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悼念和敬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多種形式體現化悲痛為力量的積極內容。這是現代悼詞的基本特征。悼詞在悼念死者的儀式上發表的講話或文章,用來悼念死者。

1,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葬禮上,西方國家基本屬於宗教葬禮禮儀。西方的喪葬習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直接把每個人的靈魂和上帝聯系起來,不允許偶像崇拜,提倡靈魂的升華,輕視肉體,所以西方的喪葬習俗是簡葬和薄葬。基督教的葬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福,希望他們的靈魂早日升天,擺脫生前的痛苦。近代以來,由於西方提倡“以個人為本”、“以個人為中心”,在葬禮上,按照宗教禮儀,重要的是安放死者的“靈魂”。從它的葬禮儀式可以看出他們的宗教傳統。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喪葬禮儀的偉大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壹直有靈魂不滅的信仰。按照儒家的倫理解釋,人在意的是逝者的靈魂,靈魂依附於神靈,供奉在祠堂裏。後來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業輪六大司,輪回轉世”的概念。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早期只講煉丹長生,在民間沒有太大影響。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吸收了儒釋道的諸多理念,最終與儒釋道成為壹個立足點。從道教對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的影響,也可以看出道教與儒釋道的關系,道教把地獄的概念帶到了喪葬文化中。宗教的融合體現在喪葬禮儀上,即出現了以儒家傳統喪葬為主體,融合佛道的喪葬禮儀。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聚、喪、成裝、聚、喪等;但佛道習俗很多,如請陰陽師批書、擺七星板、釘長命釘等。念經和七七齋戒是佛教的習俗。更有意思的是,七七齋月期間,前七天是和尚念經,第二七天是道士念經,第三七天是和尚念經,第四七天是喇嘛念經,第五七天是道士念經,第六七天是尼姑念經。真是魚龍混雜,但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習俗,卻折射出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的宗教信仰文化。

2.不同的倫理文化。秦漢以後,漢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倫理文化。在儒家倫理中,“孝”是核心,被提升到最高範疇。儒家著作《曾子大孝經》中說:“孝是人間壹大教訓。放於天地,施於子孫。”“孝”不僅是人的德性之本:“民基教孝”,而且概括了壹切德性。壹切具體的美德都是孝的不同表現,所以“孝”的觀念在各行各業廣泛形成,而“孝”的表現之壹就是喪葬活動中的重葬,簡單的喪葬會被視為“不孝”,會招致公眾的譴責,甚至對個人造成傷害。喪葬禮儀中的無數儀式,都表現了儒家的孝道。用著名倫理學家黃健中的話說,西方倫理是宗教倫理、個人本位、平等權益、崇尚愛。崇尚個體和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壹個基本取向,我們可以稱之為“強調個體”。尤其是文藝復興之後,自尊的價值取向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來。在西方的喪葬禮儀中,除了註重對神的尊重,沒有中國強烈的“孝”的思想,也不是重葬,而是簡單的葬禮,重在埋葬靈魂。所以在喪葬禮儀上沒有中國的繁文縟節。

3.不同的膚色和文化。在傳統的葬禮中,中國和西方國家采用完全不同的顏色。西方國家用黑色,中國用白色。在美國的葬禮禮儀中,所有的靈車都是黑色的,窗戶上覆蓋著黑紗。送葬者都穿著黑色的衣服,男人們打著黑色的領帶。參與者身穿黑色衣服或黑色紗布,以示對死者的哀悼。人們需要黑人文化來擺脫恐懼(對死亡的恐懼)並將其形象化,這是人的壹種潛在需求。在中國,葬禮穿白色。據說這是受佛教的影響,所以人們把老人的去世當做“白喜事”。所以死者臉上的衣服是白色的,孝子的喪服是白色的,房間、窗戶、鏡子等。葬禮停止的地方應該用白色覆蓋,而紀念碑也用白色棉布等制成。整個葬禮以白色為主。在西方國家,白色用於葬禮後氣氛不同的新人的婚禮。新娘穿白色婚紗,代表純潔聖潔。如今,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們對色彩的概念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人們接受和介紹不同的文化,從而豐富了當地文化的內容。在西方,白色代表純潔和神聖;在中國,以前是喪服的顏色,現在年輕人拍婚紗照,新娘穿白色婚紗,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在西方人的傳統觀念中,紅色與血腥和淫穢聯系在壹起,但現在當他們穿著中國傳統的紅色唐裝時,他們同樣喜氣洋洋。可以預見,隨著中英語言的接觸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加深,顏色詞的聯想意義和象征意義的趨同性將與日俱增並相互重疊。

4.禮物文化不同。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禮物交換和禮物贈送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中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按照各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送禮是有壹定講究的,特別是在特殊場合(婚禮、葬禮等)。)具有社交功能。在西方國家的葬禮上,親友悼念死者,鮮花必不可少。參加葬禮的人通常會向死者獻上劍蘭花或白百合以表達哀悼。在中國,沒有人送花給葬禮。壹般是白色的祭奠,以示哀思。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最終在於:中國文化在根的深處始終沒有擺脫人對自然的依賴;西方文化完全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賴。現在,中西文化的交融與互補,使現代喪葬禮儀彼此越來越接近,從而進壹步實現了真正的“中西合璧”。

  • 上一篇:北京過年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 下一篇:大腿粗的女人有什麽優勢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