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外國現代小說的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介紹

外國現代小說的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主義、先鋒派、實驗派,是19世紀90年代在西方世界興起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的,充滿現代西方社會特征的文藝思潮的總稱。主要有十個文學流派屬於現代主義,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它們是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垮掉的壹代和黑色幽默。

象征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最早、最有影響的流派。它起源於19世紀中期,盛行於20世紀二四十年代,影響延續至今。人們壹般把它的形成作為歐美現代文學和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象征主義壹詞是法國詩人讓·莫賴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羅·魏爾倫詩歌中的新技巧和新趨勢,於1886年9月在《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註重描寫外在事物的傾向,努力探索自己內心的“最高真理”,要求把抽象的觀念賦予具體的、可感知的形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於1857年出版的詩集《惡之花》被普遍認為是象征主義的開端。在題材上,這部詩集以社會和人性的惡為藝術美的對象(惡之花是指詩人可以從醜惡的事物中創造出美好的事物),揭示了現代都市巴黎“地獄”中的乞丐、妓女、戰爭等惡現象,突破了後期浪漫主義事務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阿姆努埃爾·斯韋登伯格的“對應論”,即“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對應關系,可見的事物和不可見的精神之間存在著相互對應關系”。他認為外部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密切相關,相互感應,相互兼容,將景觀和植被視為向人傳遞信息的“象征性森林”。詩人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意象暗示內心微妙的世界。

關於表現主義這個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1901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西斯畫展上,有人說是191在德國雜誌《暴風雨》的畫評上,後來是191。表現主義最早出現在畫壇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的反擊。它不滿於印象派對外部客觀事物(如光影)的描寫,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來表現事物的內在本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來揭示人的內在靈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描寫來表現永恒的品質或真理。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表現主義強調描寫人的主觀世界、直覺和潛意識,用特殊的方法反映現實世界。瑞典劇作家約翰·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述了人與命運、異性、教會和自己的鬥爭。著名的《幽靈奏鳴曲》讓死者、死者和生者同時登場,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未來主義起源於意大利,然後傳到俄羅斯,再傳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詩人、戲劇家馬林納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宣告了未來主義的誕生。次年,馬林納發表了《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壹步提出了這壹學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迅速發展給客觀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征,有必要創造壹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藝術”。文藝要從反映停滯不前、毫無生氣的現象轉變為“歌頌進取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城市的動蕩生活,“速度之美”、“力量之美”,要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種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和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設新未來的必要手段,因此主張贊美壹切戰爭,甚至宣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保持誠實生活的唯壹途徑”。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因素,把“速度”和“力量”作為美的尺度,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主張以“自由不羈的文字”為基礎的詩歌,以隨意表現各種形式、速度及其組合,主張用壹系列“類比”、“歸納”、“間歇想象”來表現作者朦朧神秘的感情。

意識流是現代西方文學創作中廣泛使用的壹種寫作技巧。20世紀20-40年代興起於英、美、法等國,並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流派。

意識流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844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忽視的幾個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人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壹個連續的“流”,即“思想的流,意識的流,或主觀生活的流”。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曾說:“真理”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的波動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壹些竭力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是作者從外部描寫的,忽略了對人物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寫。他們要求突破過去的“程序”,深入人物意識的奧秘,讓人物直接表現出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各種象征手法來真實地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a·杜尚在他的《月桂樹被砍倒》壹書中首次使用了“內心獨白”的技巧,開創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接著,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墻上的斑點》和《海浪》等20世紀初的作品中,甚至通過忽略人物的生活經歷和姓名來“獨白”自己的感受,自由書寫由某壹事件引起的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意識的自由聯想,極大地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法國,其影響波及到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壹些國家。超現實主義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紮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孩子的語言,本身沒有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生活的態度為審美基礎,拒絕壹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壹詞最早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內利的詩《提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的。1919,法國作家布萊頓、艾呂雅、阿拉貢等。創辦《文學》雜誌,進行超現實主義實驗,1924發表第壹份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強大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萊頓第二部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繁榮期。隨後,超現實主義陣營分裂,阿拉貢和艾呂雅與布萊頓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萊頓和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深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和夢的解析的影響,他們的創作思想直接建立在這壹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應該在人類復雜的背後找到它的統壹性,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有壹種超越現實的“某種組合形式”,至今被人們所忽略,卻能反映事物的本質。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正式形成。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和丹麥哲學家凱爾克·戈爾對客觀存在持悲觀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但把存在和本質分開,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導地位。法國作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著名的存在主義觀點“存在先於本質”。薩特壹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無意義的,但另壹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做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法國。很快在歐美流行起來。因為它類似於20世紀20年代的先鋒派,所以人們開始將其視為先鋒派。因為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與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相反,所以人們也稱之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英國著名戲劇評論家馬丁·埃斯林根才在他的《荒誕派戲劇》壹書中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荒誕派作家認為世界失去了理性、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荒謬的。他們還認為,人是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不僅沒有任何目的,而且被醜陋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自己就不再是人,變得“沒有人性”。讓人覺得荒謬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謬意味著沒有目的,通過切斷與宗教、哲學甚至直覺源頭的聯系,使人陷入困惑。他所有的行為都變得毫無意義、荒謬而無用。”荒誕學派正是基於這樣壹種理解,這種理解是“試圖在壹個無意義的世界中為其無意義的存在尋找意義”的表達。

與存在主義相比,荒誕更關註生活的荒誕。他們的作品摒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合理性,語言的準確性,沒有悲劇和喜劇的區別。

新小說派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60年代末形成浪潮,壹度影響歐美。20世紀50年代,壹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法國作家聚集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命題,而是以“反傳統小說”為前提,進行自己的創作實驗。1956年至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布-熱耶發表了《未來小說之路與自然》、《人文主義與悲劇》兩篇論文,系統論述了小說創作的反傳統思想,被視為“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時代變了,工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小說藝術卻陷入了“嚴重的停滯狀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沒有擺脫傳統小說的束縛。在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壹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描繪成現實生活的中心,從而掩蓋了“物的面目”。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也反對以前時期所有與現實主義傳統有關的小說技巧。他們認為存在主義和薩特的傾向性小說和現實主義有壹定的關系,所以不值得拿。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認為其中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和哲理,壹概排斥。因此,新小說派也被稱為“排斥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壹代”興起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就並不多,但對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壹代”是較早的壹種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麥卡錫主義、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的實施,以及失業、勞資對抗等固有矛盾的激化,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擺脫了大戰的殺戮,被冷戰等意料之外的陰雲籠罩。許多美國年輕人感到“社會崩潰”和“世界毀滅”的威脅,他們用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混合著消極抵抗和自我放棄來對待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壹切苦難都源於“理”和“靈”,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麽“理”和“靈”行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他們否定壹切,只把人分為“紳士”和“嬉皮士”。他們想從“鬥狗生活”中全身而退,成為所謂的“嬉皮士”,也就是“有眼光的人”。他們身著奇裝異服,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壹切傳統觀念嗤之以鼻,或建立“垮掉分子”村落,或生活在男女同居的幫派中,或在城市底層遊蕩,加入流氓、妓女、毒販、爵士歌手的行列,形成與文明社會和傳統文化尖銳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壹種文學體裁,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仍然流行。

1965美國作家弗裏德曼根據部分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 * *相同的思想和藝術特色,選取了12位作家的相關小說片段,編成了《黑色幽默》。八個月後,另壹位作家尼克·貝克出版了《致命刺痛的幽默》。從此,“黑色幽默”的名號廣為流傳。說“黑”是指可怕而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具有自由意誌的人格對這種現實的嘲諷態度。

“黑色幽默”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戰爭創傷和社會動蕩帶來的厄運預感和科技的畸形發展帶來的人格喪失。總之,它是美國社會現實的文學反映,本身就充滿了“黑色幽默”。面對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黑色幽默作家看到了社會的畸形和弊病,周圍世界與自己的敵意,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不抱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更遠。人們認為,在荒謬的生活條件下,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強調絕對荒謬,思想更絕望。所以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苦澀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內格說“黑色幽默”是“災難面前的幽默”和“絞刑架下的幽默”,在創作中反映了他們的思想和情感。

哇,我真的累了。我已經找了很久了。雖然有點長,但是可以進去找需要的。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能幫到妳,O(∩_∩)O哈哈~

  • 上一篇:四柱八字如何解讀,四柱八字咋解釋呢?
  • 下一篇:如何做好面食的營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