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大足石刻的文化價值

大足石刻的文化價值

壹、石窟藝術

重慶大足石刻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它融合了我國佛、道、儒三家雕刻藝術的精華,以其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征,成為我國石窟藝術中的壹顆璀璨明珠。

它以大量的實物圖像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中國石雕藝術的風貌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喜愛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地區石窟藝術的總稱,以摩崖造像為主。大足是石雕之鄉。全縣有石刻40余處,雕像5萬余尊。

其中最有名最大的地方有兩個,壹個叫保定山,壹個叫北山。這兩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縣是重慶下轄的壹個郊縣,星羅棋布著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75座,造像5萬余尊,碑文65438+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大足石刻始刻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多尊,銘文65438+萬,涵蓋100多處。其中最重要的石刻是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

石雕以佛教造像為主,儒家和道家造像都有。它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殿宇”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比如大佛灣的造像,都是裸露在外,與摩崖相連,給人壹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壹些宗教的束縛,雕像更加人性化。

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女雕五種,但以高浮雕為主,其他形式為輔。這裏不僅有無數的各行各業的人物,還有無數的社會生活場景,還有大量的文字記錄,是壹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第二,藝術價值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石窟藝術積累了自己獨特的模式和內涵。魏晉時期,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明顯受到印度犍陀羅和4、5世紀多模態藝術的影響,大部分造像呈現出“胡看、範看”的特點。

隋唐時期,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在6世紀至9世紀呈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特點。

大足石刻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的代表作,在吸收和融匯早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法、審美情趣等方面較前代都有所突破,成為具有鮮明民族化和生活特色的中國風石窟藝術典範。

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壹起,構成了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全是“三教”造像,與以前的石窟不同。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中期的道教造像,以南山摩崖造像為代表,是這壹時期中國雕刻最精美、最完整的道教造像。

在石磚摩崖造像中,以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為主尊,這在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以石磚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道、儒三教合壹,以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道合壹,在中國石窟中也是極為罕見的。就保存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國保存最好的石窟之壹。

“五嶽”摩崖造像保存完好。除了歷史上少數造像損壞的部分外,所有的石窟和造像都沒有受到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確鑿的文獻和碑刻為依據,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法。

它的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都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在保護“五嶽”雕像主體的同時,註重對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基本不改變其環境關系。因此,總體而言,“五嶽”摩崖造像基本保持了歷史規模、原始狀態和風格。

大足雕刻的千手觀音是中國唯壹的真觀音,約1006。北山的雕像建在巖石上,洞穴密如蜂窩。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被稱為“石窟藝術展覽館”。寶頂山大佛灣雕像長達500米,雄偉壯觀。

無論是變相還是異體字,都圖文並茂;布局構圖嚴謹,教義體系完備,是壹座概念籠統,歷經70余年建成的大型密宗道場。雕塑不僅追求形式美,更註重內容的準確表達。它所展示的故事內容、宗教、人生哲學,能使人以理性去理解它,以情感去感動它,以幸福去誘惑它,以不幸去威脅它。

它涵蓋了廣泛的社會思潮,讓人保命,百看不厭。南山、石磚、石門山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是中國石窟中佛、道、儒雕刻的稀世珍品。

被分發

大足石雕群* *包括70多尊石雕,共計654.38+萬余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磚、石門山最為著名和集中。此外,縣級重點保護石刻16處,普勝寺、黃愚寺、鳳山寺、麻陽村、光明寺、綿牛寺、鬥灣村、陳家巖、玄頂村寺、師洋寺等10處安排夜間看守。

1,保定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石雕位於大足東北15km處。該雕塑開鑿於南宋惜春六年(1179),歷時70余年。創始人是趙誌鋒,宋蜀之著名僧人。

保定山是佛教聖地之壹,有“峨眉上朝,保定上朝”之說。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13景觀。其中大佛灣石雕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好。

2.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石雕位於大足城北1.5km處的北山。該雕塑最早發掘於唐末景福元年(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至南宋(1146)完成,歷時250余年。

北山的摩崖分為兩個區域,南部區域多為晚唐五代作品,北部區域多為宋代作品。現存雕塑4600余件,其中造像264尊,凹版畫1幅,經典建築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的傑出代表。

3.南山莫言雕像

位於重慶大足區南約2公裏的南山山頂玉皇廟,古稱光華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山石刻主要出土於南宋時期的紹興(1131 ~ 1162)。明清時有所補充,屬於道教石刻,表現了宋代完善的道教神靈。它是南宋時期中國雕刻最精美、神像最全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變歷史的重要資料。

南山石刻* * *編號為15。有五尊雕像(真武大帝、後土三聖母、三清、佛道、龍洞)和五座宋碑(大足縣令何光貞送別碑、知縣詩碑、知縣何詩碑、鄧藻跋碑)。

4.石門山摩崖造像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村(原新勝村,城東20公裏),主要發掘於北宋邵勝至南宋紹興(1094 ~ 1151)。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佛教和道教,尤其是道教融為壹體的雕塑區。

石門山因有壹塊大石頭的門而得名。雕像的崖面長71.8米,高3.4-5米。* * *造像300余尊,整體數量為16尊,其中龕12尊,宋碑2尊,民國碑刻1尊。

5.石磚山的巖石雕塑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三曲鎮佛會村(原石卓鄉,位於市區西南約20公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佛、道、儒三教融合的雕塑區,十分難得,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石印山因依山傍水而得名,山上有佛會寺(佛會寺),寺西稱佛灣(母寺)。雕像200多尊,均為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公元1082~1096)青銅。因為顏勛主持發掘,所以內容都壹樣。

佛慧寺現已殘破,宋代石碑1塊,明清石碑5塊,還有少量石雕。雕像崖面長約130m,高3-8m,壹般編號為10。

6.大足塔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北山北塔坡,俗稱北塔或白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七至二十五年(1147 ~ 1155)。是壹座樓閣與密檐相結合的磚塔,外部標高13,高33m,八面,腰鼓。塔門朝南,裏面有8層,可以從中央樓梯螺旋上升。

內外有127龕,題刻雕像70余尊。在塔底的外墻上,有北、東、西三座雕像。塔門西側有“大宋丁卯趙娃所制”碑文。北有釋迦牟尼佛坐像,東有騎獅文殊,西有騎象普賢。每層都有石雕和浮雕,頂層已經損壞。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大足石刻

  • 上一篇:大學生第壹課主題班會。
  • 下一篇:那個女孩叫什麽名字?聽起來很好聽,很有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