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翻譯原則比較]中西藝術比較論文

[中西翻譯原則比較]中西藝術比較論文

摘 要:翻譯原則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是翻譯的本質屬性所規定的壹切翻譯行為的指南,也是翻譯區別於其他活動的普遍特征。中國和西方翻譯傳統就是世界翻譯史上特色鮮明的兩大翻譯體系。通過比較中西翻譯原則的相似性 ,可以更好地認識翻譯的本質和規律。

關鍵詞:翻譯原則 中西比較 相似

翻譯原則主要是為翻譯者設立的行為規範,是抽象的教條和理念,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翻譯原則和翻譯標準都是由翻譯的本質屬性決定的,都是人們對於翻譯活動本質的理性認識。實際上翻譯標準是翻譯原則的具體化;翻譯原則是眾多翻譯標準的抽象化。翻譯原則的普遍性是相對於翻譯標準的多樣性而存在的。

不論是翻譯原則,還是翻譯標準,都是在特定的語言文化背景下的翻譯實踐中產生的。再者,翻譯活動本身就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轉換。因而,不同的語言文化體系孕育了不同的翻譯思想和理論。在中西翻譯理論發展史上,各自的翻譯理論家都先後對翻譯的原則進行過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我國的突出代表包括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 16 世紀法國多雷的“翻譯五要素”、德國路德的“翻譯修補七規則”、17 世紀英國德萊頓的“翻譯三分法”、18 世紀英國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19 世紀德國歌德的“翻譯三分法”、20 世紀英國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以及美國奈達的“動態對等”。我們依據翻譯原則的界說,選擇有廣泛代表性並且有重大影響的三家觀點 ———嚴復的“信達雅”、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以及奈達的“動態對等”加以比較 ,揭示中西翻譯原則的相似之處。

嚴復倡導的翻譯原則,始見於1898年刊行的木刻本《天演論·譯例言》,現摘引集中論述“信”、“達”、“雅”的頭三條如下:

(1)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背本文。題曰達旨,不雲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 ……。

(2)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隨舉隨釋,如中文之旁支,後乃遙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數十百言。假令仿此為譯,則恐必不可通,而刪削取徑,又恐意義有漏。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義。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3)《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是他在1790年出版的《論翻譯的原則》壹書中提出的,其內容:

(1)譯作應完整地再現原作思想。

(2)譯作的風格和筆調應和原作屬於同壹性質。

(3)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

泰特勒還指出,他的三原則排列是按照它們的不同的重要程度。在不能兼顧的時候,應當首先犧牲第三條,其次犧牲第二條。

奈達的“動態對等”翻譯原則,首先在 1969 年他與塔伯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中提出,其具體表述如下:

動態對等翻譯是指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信息,首先在意義方面,其次在風格方面。要保存原作內容,必須改變形式。後來,奈達在 1986年出版的《從壹種語言到另壹種語言》中,用“功能對等”代替了“動態對等”,使其含義更加清楚。並且強調,形式也是有意義的,不可輕易犧牲形式。

對上述三家翻譯原則進行比較 ,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

首先,論述翻譯原則的角度相同。三家原則都從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和風格特點三方面考察翻譯所面臨的任務。嚴復的“信”、泰特勒的“譯作應完整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和奈達的“在意義方面”,討論的是翻譯的思想內容問題;嚴復的“達”、泰特勒的“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奈達所謂的“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針對的是翻譯的語言表達問題;而嚴復的“雅”、泰特勒的“譯作的風格和筆調應和原作屬於同壹性質”、奈達的“在風格方面”,都涉及到翻譯的風格問題。這說明: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家在翻譯原則方面思考的問題是相同的,因為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和風格特點正是任何語際轉換活動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

其次,分別在翻譯的三個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內容方面,嚴復要求“信”,即譯文意義“不背本文”而要“達旨”。這就是泰特勒所說的“譯作應完整地再現原作的思想”,也就是奈達所謂“在意義方面”去“再現原語信息”。在語言表達方面,嚴復主張“達”,即“通達”“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善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顯然 ,嚴復的“為達”是使譯文“達”於讀者。

再次,都闡明了各條原則之間的主次關系。嚴復的“信達雅”三義 ,依次排列,主次分明,三位壹體。求雅“則為達易”,“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可見 ,求雅、求達 ,均為求信;求信乃譯事之根本。同樣 ,泰特勒的三原則和奈達的“功能對等”原則都申明:在翻譯時由於語言文化差異造成不能兼顧時,可以首先犧牲語言表達形式,其次是風格,但必須保留原作的思想內容。否則,就不成其為翻譯了。

翻譯原則是指導翻譯實踐的基本準則,也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之壹。翻譯原則和翻譯標準 ,既有相互聯系,又有本質區別,不能混為壹談。比較中西翻譯理論史上有廣泛代表性和重大影響的翻譯原則 ,可以發現壹條***同的翻譯總則:壹切翻譯都必須忠實於原文 ,首先要忠實於原文的思想內容 ,其次要忠實於原文的語體風格 ,再次要忠實於原文的語言表達形式。

參考文獻:

[1]羅新璋. 翻譯論集[C]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譚載喜. 翻譯學[M] .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李文瑞(198503-),女,陜西寶雞人,單位: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職稱:助教,學歷:碩士。

  • 上一篇:UniBank: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是數字資產管理公司跨越牛熊的最強保障。
  • 下一篇:如何制作小磨香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