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位於歐洲的中心。從地理上講,捷克無疑屬於中歐,但從政治上講,它屬於東歐。東歐就是這樣壹個人為的歷史概念,它包括了從柏林墻以東到俄羅斯的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仿佛有壹條無形的線把歐洲分成了兩半。
正如海達所說,在20世紀短短的100年歷史中,兩股巨大的力量席卷了歐洲。前壹種力量把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卷入了無盡的災難,後壹種力量偏向東歐。
海達把自己描述成“歷史的縮影”真是恰如其分的說法:1944年,她的父母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裏,而她自己和丈夫活了下來;捷克斯洛伐克靠* * *生產黨上臺後,丈夫在政府工作,成為外貿部副部長。但他卻因莫須有的叛國罪,於1952 12 13被絞死。她所遭受的痛苦不僅是她自己的,也是布拉格的,捷克的,整個東歐的。於是在1968年,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後不久,海達假裝休假,逃離了她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成為壹名流亡作家。
在那段漫長的時間裏,無數的人離開家鄉,成為流亡者。
歷史上很少有像東歐流亡者這樣數量如此之多、影響如此之深遠的流亡者。其中,大作家不計其數。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有索爾仁尼琴、米沃什、布羅茨基、赫塔·穆勒等。除此之外,還有米蘭·昆德拉、茨威格等眾多家喻戶曉的文學名人。他們都曾遠離故土,流亡他國。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經歷,但如果把東歐流亡作家看成壹個群體,壹群作家,他們的相似之處可以濃縮為兩個字:“流亡”和“苦難”。
這些文字沈甸甸的,很有韻味,讓我很想看壹看,於是花了壹點時間去搜索資料,挑選了幾本屬於這個群體的幾位大師的作品,列了壹個書單,打算在接下來的壹段時間裏好好讀壹讀,算是對那個時代的壹種預見。
讓我們來看看那個荒誕、幽默、離奇、狂歡、沈淪、張狂、沈寂、陰郁的時代。
馬尼亞是個不合群的人。在他的祖國羅馬尼亞,他同時反對政治家和藝術家。他流亡美國後,堅持在羅馬尼亞創作,不願意融入太深。就像他在《論小醜》中反復使用的自我定位壹樣,他是每個陣營的局外人。“排斥是我們唯壹擁有的尊嚴。”
黑色信封
“我在努力尋找壹個隱喻,來展示我們這個封閉的、不完整的社會,展示我內心無法釋放的壓力和痛苦,展示人們的沮喪和挫敗感。我想創造另壹個現實來表達我們的現實生活:無盡的隊列(為了面包、手套、肥皂、汽油和衛生紙)、可怕的醫院、到處都是告密者和自誇的欺騙;寒冷、恐懼、玩笑、沈默、疲勞、恐懼甚至我自己的痛苦。孤獨的個人和大眾。絕望、愛、恐懼、罪惡、脆弱、幻想和噩夢。”
流氓的回歸:回憶錄
“《俠盜歸來》講述了時間和空間都在不停地跳躍,所以妳得努力區分這些關鍵時刻...時空的轉換毫無預兆,敘事語言如夢。馬尼亞並沒有給讀者閱讀制造障礙的意思,但他似乎處在命運的多重夢境中。”
小醜:獨裁者和藝術家
“獨裁者和藝術家的關系是‘畫臉小醜’和‘白臉小醜’。在馬尼亞看來,他的祖國早已變成了壹個荒謬的馬戲團,權力的白臉小醜們支配著成千上萬生活在恐懼中的無名之輩,把他們塞進了他的馬戲團監獄。壹個畫著臉的小醜唯壹能做的就是無視他的存在。”
捷克作家,住在法國
在中國,米蘭·昆德拉面臨著兩個極端。有人視他為素未謀面的知己,也有人覺得他晦澀神秘。然而,米蘭·昆德拉本人從不希望被貼上討人喜歡的標簽。他不承認自己是流亡作家,不想用母語捷克語寫作,不想接受采訪,不想代表任何人。他不想和任何人保持壹致,不管是好是壞。
然而,就是這樣壹個堅持自我的人,卻贏得了世界上數量巨大的擁抱。
有趣的愛情
《滑稽的愛》是壹部短篇小說集,包括米蘭·昆德拉的十個早期故事,其中第壹部《無人能笑》似乎與標題相呼應。
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引用和警句最多的作品。從這部作品中,妳可以看到米蘭·昆德拉莫名其妙卻又引人入勝的敘事方法,仿佛透過奇怪的斷層看到了奇怪的圖案。但其實他可能只是想用自己最合適的表達方式來講壹個故事。
笑著忘了記錄
另壹部關於布拉格的小說,關於布拉格之春,依然是壹個破碎的時空,不同人物的命運被巨大的時代漩渦攪亂。
告別華爾茲
我更喜歡這本書的另壹個譯本:《告別聚會》。
住在別處
書名暴露了它在中國的地位。
海達·科瓦利於2010年去世,享年91歲。她是長壽的女人,是頑強的女人;她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但她堅持活了下來。然而,她的至親卻不是。
她遭受的苦難比她多年來遭受的還要多。
冷星下的布拉格:1941-1968。
這是1988出版的回憶錄。回憶在1968戛然而止,卻沒有苦難。
這個頑強的老人,壹生都在說真話,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鋃鐺入獄,被流放。20世紀50年代,他因為某種原因入獄,患了胃癌。醫生說他只能活三周,但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說:“在我的書之前,我永遠不會回去。”作為對自己祖國的宣戰,最後勝利了。
癌癥之家
壹部充滿象征和隱喻的作品,它不僅描述了索爾仁尼琴和病房裏其他病人的癌癥,也描述了他所生活的社會的不治之癥。
第壹圈
“沒有罪行的科學家沒有人權,沒有自由,甚至沒有馬爾菲諾的‘性’權。”
古拉格群島
偉大的史詩巨作,誰都知道題目中孤立而荒誕的古拉格群島象征著什麽。
伊萬?丹尼索維奇的壹天。
短篇小說集,索爾仁尼琴的名著。
馬洛伊·山多爾是壹名活躍的流亡者。他從來沒有被流放,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他曾說:“我必須離開,不僅是因為他們不允許我自由寫作,也是因為他們不允許我自由沈默。”這不僅僅是良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把壹個人看成是獨立的個體,是自由的個體,這壹點極其重要。
他出身於奧匈帝國的貴族家庭,字裏行間都掩飾不住帝國的貴族氣質。
1989年,他在美國自己的家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才看到了曙光。
壹個公民的自白
這部自傳體小說,分為兩部分,寫於1934-1935。它處於第壹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間隙。“書中有上百個有名有姓的人,從皇帝到宮女,從親友到鄰居,從文人政客到戀人、路人、妓女...malloy來自德國和法國。
蠟燭灰燼
“在激動人心的激烈辯論中,馬洛伊用陰郁而悲歌的文字懷念逝去的帝國時代,以及隨之消失的高尚品格和君子之交。奧匈帝國面對衰落的悲傷和世界秩序崩潰時人們傳統道德的動搖都體現在字裏行間。”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
“愛是無法忍受的,孤獨是唯壹的真理。”
1956年,亞戈塔因匈牙利反俄騷亂,隨前夫避難瑞士,後定居瑞士。他的成名作《壞男孩三部曲》據說就是根據她自己的經歷改編的。有人說亞戈塔是壹個帶著愛國主義在流亡中死去的“叛徒”,但毫無疑問,“受害者”是更適合她的標簽。
壞男孩的日記
兩人證據
第三個謊言
東歐是壹個盛產文人和大師的地方,大苦難往往會擠出最密集的文字和最偉大的敘事。查資料的時候,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和響亮的名字,常常會感到模糊,所以在貧窮的生活中,無法窺見滄海壹粟。仔細篩選出19本書,仔細回顧了選擇的理由,卻沒有什麽真知灼見。我沒有選擇布羅德斯基和米沃什的作品,只是因為我對詩歌沒有感覺;我沒有選擇赫塔米勒只是因為我不喜歡那些頭銜。三位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第壹次給自己列書單,花了很多時間看相關的傳記、歷史、評論。我讀得越多,就越猶豫和害怕。我越覺得自己膚淺。
總之19本書,先看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