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壹點的時候,父母帶我去香港參加姑姑的婚宴,途中在壹家茶餐廳吃了晚飯。人生中的第壹杯港式奶茶,冰塊浮在臉上,苦澀的味道在我的舌頭上留下了粗糙的感覺,但我的精神卻為之壹振。真的不認識。
上大學的時候,進出過茶餐廳和大大小小的冰室。壹杯帶絲襪的奶茶和壹杯冰鎮菠蘿油是標配。但那種強烈的甜味,就像壹個司機,總是伴隨著用力過猛的快感後的嘔吐。看來港式奶茶並不是壹個可以長久的對象。
街邊的奶茶攤,就像壹個向妳拋媚眼的街女。對奶茶上癮的人,很容易被她,她的身體,她的錢包殺死。從無名村茶店到大口九,地鐵,大牌公司,貢茶,禦茶,到壹點點等。,壹個少婦十五年喝奶茶的進化史,大概也是街頭奶茶店的編年史:
城裏的茶店也有壹天開到鎮上;
在那些陸續開業的店鋪裏,曾經有壹群初中生在排隊,後來只剩下壹兩個人。後來他們家開始做外賣,復興打印卡,但最後都相繼倒閉;
1.5美元壹杯的泡泡茶也變成了10美元壹杯的波霸奶茶。
我有點懷舊。
我想,當我長大後,我珍惜我的生命健康。用奶精和糖精的告別儀式是對奶茶的背叛。
但留在童年的味道記憶裏未必是好事,更何況這種帶有某種自我美化情結的個人記憶。
感謝這些奶茶店和茶餐廳,奶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但那些被換掉的奶茶店,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奶茶古法的傳承人,而是破壞者,用奶精和塑化劑欺騙我們的氣息。
當我後來追溯臺灣省奶茶的歷史時,才知道追求鮮奶做的奶茶和不加任何塑化劑的紅薯粉做的湯圓,才更接近臺灣省奶茶的初衷。
而港式奶茶不應該僅僅是壹場糖的盛宴,不應該是壹杯插著吸管從冰箱裏拿出來的、冰化了壹半的奶茶,而是高高舉起的茶壺和茶包之間茶與工藝靈魂的碰撞。
既然每個人都有壹杯奶茶,我想是時候走進它的歷史了。這樣才能知道什麽是真誠美好的食物,不要把那些被食品加工業汙染的“娛樂食品”認作母親。
壹個
英國人首先把糖、牛奶和茶混合在壹起,這也讓英式奶茶有了壹個好名字。傳統的英式奶茶通常以紅茶為主,只有少量的鮮奶,其次是糖或檸檬。
江洋先生的《我們三個人》裏,說的是錢鐘書和她去了英國牛津大學留學。自從江洋懷上女兒錢媛後,錢鐘書壹生都在安排他們的英式早餐,必有奶茶、熟透的雞蛋、烤好的面包和黃油果醬蜂蜜。楊說,默儲(錢鐘書的號)是最正宗的奶茶,雖然別的做不好。
香港受殖民主義影響,所以港式奶茶自然是英式奶茶的延續。
65438年至0842年,英國殖民者把奶茶和下午茶文化帶到了香港。
港式奶茶講究以紅茶為茶基。為什麽不是綠茶和烏龍茶,而是紅茶?
因為新茶中含有大量的酚類物質,會使茶葉變苦變澀。綠茶、烏龍茶、紅茶的發酵程度越來越深。
經過靜置、揉撚、發酵、幹燥,茶葉中的香氣和糖分被分解,紅茶的深度發酵使其散發的香氣比前兩者更加醇厚濃郁,苦味也會大大降低。
紅茶做的奶茶也會更順滑不粗糙,會給奶茶壹種淡淡的愉悅感。
港式奶茶的紅茶產地基本采自英國殖民時期發展起來的產茶國印度錫蘭。錫蘭紅茶既避免了中國茶的高價,又解決了中國茶加入牛奶後泥沙顏色不好看的缺點。
錫蘭紅茶裏面,產地多,種類多,低地茶濃,高地茶香。香港人也會根據奶茶的口味來選擇。
除了茶葉的種類和產地,茶葉的粗細比例也是制茶師的秘技。
港式奶茶壹般由粗茶、中茶、幼茶三種茶混合沖泡而成。茶葉的厚度會影響其與水的接觸面積,從而影響茶香的速度:
粗茶香氣濃郁,甘甜,用於增香;
幼茶滋味濃,色澤深,用來提升茶的口感;
中國茶的味道不算太濃,偏暗帶壹點紅色來平衡口感。
三種茶混合在壹起,既豐富了奶茶的層次,又使奶茶形成了明亮的茶湯。
有了好的原料,桌面功夫正式從這裏開始。
煮茶、撞茶、焙茶、撞奶,壹杯奶茶的味道完全取決於師傅的“手勢”。
港式奶茶鼻祖蘭芳園的創始人林更是煞費苦心地“泡茶”。他說:“壹開始奶茶的味道壹般都是苦的,因為用的是大水壺。”當時的店鋪大多用大壺泡茶,大壺的重量太大。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壹鍋,繼續煮。結果煮出來的茶自然是苦的。"
於是,於是他找了壹個鐵匠,用銅做了壹個小茶壺,取名“手壺”。“茶壺體積小,不用泡茶太久。壺茶時間要控制得當,太短了脫不了青草的青味,太長了太遠了又苦,喝了之後會反胃……”
茶煮出來的時候,頗有表演性,也是港式奶茶靈魂所在的“拉茶”:
拉茶的靈感來自馬來西亞的拉茶。拉茶的速度越快,差距和力度越大,與茶葉碰撞的空氣越多,口感就會越順滑。
港式奶茶之所以叫“絲襪奶茶”,也是因為這種拉茶用的茶包。用來過濾茶葉的面紗網,經過多次沖泡茶葉,顏色和形狀都像女人的絲襪。當時去參觀的碼頭工人看到茶包的棕色就以為是絲襪,然後每次都喊“我要壹杯絲襪奶茶”。於是就有了這個充滿“性暗示”的名字。
布袋拉的茶不會馬上放入杯中,需要烘烤壹段時間,使茶底更厚,香味更突出。然後撞在預熱好的裝滿淡奶的杯子上,壹杯港式奶茶端上了桌。
蘭芳園的淡奶用的是馬來西亞植物脂肪奶,還有黑白淡奶等品牌。
正是因為這瓶淡奶,香港人喝奶茶,催生了另壹個俚語:茶去。
茶葉用煉乳代替糖和淡奶。以前的奶茶都是加淡奶和糖的,但有壹次有客人因為怕糖會引起痰,就讓奶茶加糖,於是餐廳改為煉乳,廣受好評,後來被稱為茶走。
茶葉的產地、比例、水、奶、沖泡手法都會影響奶茶的風味,但老師傅們壹般不會流傳奶茶的配方,從而造就了每個茶餐廳、冰室裏奶茶的獨特味道。
現在泡茶的人泡出來的壹杯港式奶茶,真正的味道,絕不是提前放冰箱冷凍或者把拉茶當成表面虛張聲勢的表演所能比的。
二
和絲襪奶茶壹樣奇幻的,是臺灣省的波霸奶茶。如果說帶絲襪的奶茶讓妳想起了女人修長美腿上那絲滑曖昧的絲襪,波霸奶茶就更赤裸了。
相傳,當時的港劇女演員葉子楣走紅後,其性感的外號“波霸”傳入臺灣省,賣奶茶的攤販反感,因而得名。
如果說港式奶茶和臺式奶茶有什麽明顯的區別的話,我覺得大概就是港式奶茶重視茶和沖泡手法,而臺灣省奶茶奶味更濃,充分結合了臺灣省當地的小吃,茶的選擇也非常多樣,充分迎合了喜歡嘗鮮的女生。
桌面奶茶可以追溯到1604。當時荷蘭占領臺灣省,開始利用臺灣省作為茶葉運輸的中轉站。同時也輸出了喝奶茶的習慣。荷蘭作為世界頂級奶源,把港式奶茶打造成與英國殖民地香港完全不同的分支。
日據時期的臺灣省(1895-1945),為了與當時在紅茶貿易上不落的帝國競爭,日本也將紅茶栽培技術帶到了臺灣省。此外,早年從福建傳下來的烏龍茶,在臺灣省內兼收並蓄,形成了綠茶、烏龍茶等各種茶基制成的泡沫茶。
1980年,臺灣省發明了最早的泡泡茶,是將冰紅茶與牛奶、糖、飯團混合在壹起。
既然奶奶和粉圈是主角,兩者的素質自然很重要。牛奶壹定要鮮奶,避免奶精和糖精;而黑糖漿、紅薯粉或木薯粉做成的飯團,口感有彈性,不黏膩,不能添加合成塑化劑。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已經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桌面奶茶菜單了:
茶包括紅茶、綠茶、烏龍茶和普洱茶。
牛奶包括牛奶、奶蓋和牛奶泡沫。
還有波霸(大珍珠)、珍珠、麥芽、布丁、仙草、芋頭等等。
臺式奶茶風靡亞洲和國外。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中國大陸鮮有相繼開業的臺灣省茶店,而是按照臺灣省的古法制作。奶茶店越來越多,認真泡茶的人卻越來越少。
用人造植脂末代替鮮奶,這種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奶精可以讓奶茶有壹種騙人的濃郁的奶香。此外,由於紅薯粉和木薯粉很難讓飯團有嚼勁,商家在其中添加合成塑化劑。
這種真誠的喪失,讓人很難感受到奶茶與茶香平衡的快樂。
三
菠蘿罐頭有保質期和味覺欣賞期,所有食物都壹樣。
守住壹家店或者保持壹種味道從來都不容易。如果小野二郎走了,我擔心那樣的壽司再也不會好吃了。因為食品店不稀罕,稀罕的是執著的工匠精神。
千變萬化的港式奶茶,每壹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蘊含著香港人靈活多變的氣質精神,也是我們百吃不厭的原因。臺灣省的茶店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但是,不變的是對古法的遵守和對食材的尊重。好的食物本身就有壹種樸素的氣質,這是急功近利的人永遠不會明白的飲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