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加快經濟發展。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片面追求壹時的高速度,必然大起大落,真正的發展是實現不了的。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其次,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壹項長期工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壹項重要工作。我們要抓住這壹有利時機,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飲水安全、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農業稅等稅費全面取消後,農民負擔大幅減輕,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少人、事、費與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應該履行的職責和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應該削弱,而應該逐步加強。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縣之路。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是培育地方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工業的發展也是以工促農、以工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事實上,縣域工業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是農業,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將工業的發展與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即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產業或第三產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以及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服務業。只有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緊密合作,才能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相結合。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打開這壹格局創造了前提。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已推廣到全國,並取得初步成效。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促進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進程。
第五,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當地城鎮化結合起來。城市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服務業的增長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市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應該成為縣域經濟的亮點。與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的現代生活方式相比,農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城鎮化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發展小城鎮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提前指導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的組織模式。
第六,發展縣域經濟要體現地方優勢,以特色經濟為主導。發展縣域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和地方特色為代價。特色經濟要堅持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根據區域的要素稟賦結構,即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在經濟中的相對份額,在某壹產業中打造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壹是立足現有條件,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特色,在比較中求生存,在優勢中求發展。二是分析市場,深挖需求,尋求特色和優勢。資源總是稀缺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內部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體現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本身不會產生經濟價值,它們必須置於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被有效利用並產生經濟價值。第三,要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僅具有自身資源優勢,但現有條件不適應市場需求,無法開發;符合市場需求,但目前不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也不能脫離實際。
第七,發展縣域經濟要與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正在發生轉變,從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向主要依靠非農產業發展轉變。鼓勵縣內非農產業和中小工商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十分有利。從財政、金融、稅收、公共產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
(來源:經濟日報2008年165438+10月4日)
推進四項創新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日期:2006年3月-65438+6月點擊:32次。
“創新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壹是創新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思路決定出路。縣域經濟能否大發展、快發展,除了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外,還要有與時俱進、科學清晰的發展思路。在綜合分析永興的優勢與劣勢、潛力與困難、機遇與挑戰、縣情與民情的基礎上,我們把永興的發展定位為“全省壹流縣、民營經濟壹流縣、旅遊壹流景區”,把思路定格在“堅持項目帶動、優化經濟結構、突出工業強縣、實現跨越發展”,重點實施“中國銀都”發展和產業園區建設。壹是創新發展城市經濟。立足永興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提質擴容並重,著力經營城市,打造功能最強、生態最優、人居最優、產業強、特色突出的特色產業城市和現代山水旅遊城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加快小城鎮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創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鄉互動。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相對交通區位優勢和地理優勢,依托園區,以市場為載體,堅持“四個
優先”(經濟以民營為主,企業以民有為主,投資以民營為主,事業以民營為主),實行“四不”(不管什麽形式,只要做好就行;不管誰擁有,只要交稅就行;無論哪種所有制,都能促進發展;不管級別高低,都可以),大膽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持“興”(圍繞發展特色產業興辦企業)、“引”(吸引大企業集團投資辦企業)、“挖”(挖掘民間資本辦企業潛力)、“扶”(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舉,在壯大產業上先有突破、大有作為。三是創新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後發優勢,以項目為支撐點,以服務質量為突破點,硬環境硬抓,軟環境硬抓,堅持“思想不合理,工作不力,發展受阻”,全民招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招商。四是創新特色經濟發展思路。堅持“壹鄉壹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的原則,重點建設“壹園”(縣工業園區)和“三帶”(國道經濟帶、省道經濟帶、東部山區經濟帶),推進“城鎮人口集中、園區企業集中、集約經營土地集中”;大力整合金銀行業資源,打造“中國銀都”品牌,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白銀交易市場;大力發展以丹霞山水、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業,打造全省壹流的旅遊景區。
第二,創新機制,突破發展瓶頸
機制障礙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永興縣著眼於最大限度釋放和激活生產力潛力,著力創新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機制。壹是創新選人用人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機制,破除論資排輩,堅持放眼全球,擇優錄用,不拘壹格選拔人才,促進了優秀人才的湧現和合理流動。堅持優長優短的發展理論,以業績決定選擇,建立“能者上、平者下”、“有為者有位、無為者無位”的用人機制;堅持崗位考核、功過獎懲、爭地位,實行目標管理、末位淘汰的考核制度,實行縣級幹部聯鄉承包產業、承包工程責任制,部門承包村辦實事與機關幹部“結對子”制度,獎優罰劣,做到人盡其才。二是創新資金運行機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鄉鎮“零戶統管”,部門“零基預算”,推進政府采購,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立足優勢資源,圍繞“黑”(煤)、“白”(銀),
“網”(水和電)
、“綠”(永興糖橙)、“奇”(丹霞山水)、“彩”(煙花)、“六大特色”,培育新的金融資源,優化金融資源結構;面向市場,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作用,變單壹的政府投資為社會多元化投資,運用市場機制籌集和公司化建設資金,量力而行。三是創新物質資源使用機制。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堅持政府壟斷土地壹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實行招標拍賣、協議轉讓,實現土地資產的有效增值;把道路、公廁、垃圾場、公交線路的經營權和使用權放到市場上,把死錢變成活錢;轉讓、拍賣、出租戶外廣告招牌經營權、公益設施和公益活動冠名權,變“無形”為“有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各類閑置資產,物盡其用。通過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註入了活力。
第三,創新技術,增強發展動力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高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人類社會的每壹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經濟發展的飛躍。為此,永興縣大力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把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勢。首先是介紹。加快發展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各類科技中介組織,完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廣泛收集科技信息,引進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和地方需求的科研成果;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項目為依托,引進“候鳥”人才,進行短期指導和技術攻關,通過壹個項目、壹個老板引進壹批人才。二是推廣。組建專業隊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辦好各類科技園,先示範,後推廣,典型引路,示範帶動,這樣
良種、良法、先進技術和工藝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三是抓應用。依托園區,運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以企業為載體,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產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四是抓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研機構向企業轉化,大力發展科技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營銷中心,鼓勵企業開展橫向聯盟,加強校企合作,努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水平。近年來,永興縣已有10多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實施技術改造項目28個,開發新產品34項。通過技術創新,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四,創新環境,營造發展窪地
環境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帶來社會效應,還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永興縣堅持“軟硬結合”的方針,著力提升硬環境水平和軟環境水平。在硬環境下,大力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全省壹流縣城”建設,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科學制定城市規劃,合理設置城市景觀和街巷建築,既體現歷史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氣息,努力建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永興花園”。在軟環境上,完善政策,兌現承諾,以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鐵的措施,徹底鏟除滋生“三亂”的土壤。對所有已審批的項目,實行受理、聯合審批、限時辦結“壹站式”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審批,專項辦理,專項服務,跟蹤落實;對重點項目,實行政府掛牌保護;對於外資項目,實行全過程代理。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和執法機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大力營造規範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廉潔淳樸”的人文環境,努力打造政策最寬、服務最好的“魅力永興”。通過環境創新,制造了發展窪地,激發了企業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