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保持友誼

如何保持友誼

1.公開友誼:非主動接觸

心理學家指出,開始壹段友誼需要三個條件:

壹種是接近,指物理上的接近;

第二,重復和無計劃的互動,妳要有頻繁的接觸機會;

第三是能鼓勵人們放下戒備,互相傾訴的環境。

其中,接近和互動使妳熟悉對方,而自我暴露和相互傾訴使妳從熟人變成朋友。

心理學家認為,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量的“被動接觸”都是友誼的關鍵。意思是有些人很自然的反復出現在妳身邊,比如同學,同事,鄰居等。

心理學也用“見得多了”來形容這種現象。多視角效應是指簡單的重復曝光會影響妳對被曝光物體的印象。實驗表明,如果個體對暴露對象的最初印象是積極的或中性的,重復暴露會增強個體對暴露對象的良好印象。但如果個體壹開始對暴露對象的印象是負面的,那麽重復暴露會增強個體對暴露對象的厭惡感。

壹旦沒有特別印象的陌生人反復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對他們的印象會比不常出現的人更好。這就是不主動接觸會促進友誼開始的原因。

但成年後,我們可能不會像在中小學那樣,與周圍的人有長期、持續、頻繁的互動;工作之後,我們經常會離開工作崗位,真正和同事走得近並不容易。所以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有可能交到朋友的地方是自己居住的社區,或者參加健身課程和俱樂部活動。

2.建立友誼的關鍵:自我暴露。

當兩個人因為接近和大量的互動而互相了解時,他們就不是“朋友”而只是“熟人”了。從熟人關系走向友誼的關鍵是自我暴露。

從熟人變成朋友的壹個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在保持頻繁見面的時候,壹方會冒著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來“試探”對方是否會做出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暴露自己,這就像是友誼的壹把鑰匙。

在青春期,朋友間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暴力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裏,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並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需要適中。心理學家做過壹個小實驗,就是如何讓人們在45分鐘內達到“人際親密度”。原來,發展友誼的關鍵是“壹步壹步地暴露私人信息”——哪怕只有短短的45分鐘。

“分享需要適度,過度分享會被認為是片面的、壓倒性的、不恰當的社交。”那麽,妳怎麽知道妳的分享是過度的呢?這是觀察對方反應的好方法。如果妳發現對方有點緊張、不安,或者不知道怎麽接電話,那說明妳可能在過度暴露自己。

心理學家嘗試了各種溝通模型,最終開發出壹個最容易在短時間內交到朋友的問題模型,包括三組問題,每組12個問題。

第壹組問題有點個人化,比如“打電話之前,妳練習過妳要說的話嗎?”“妳最後壹次給自己唱歌是什麽時候?”等等;

第二組比較個人化,比如“妳最糟糕的記憶是什麽?”“有什麽事情是妳壹直夢想做的嗎?怎麽還沒做?”等等;

最後壹組是最個人化的,比如“妳上壹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麽時候?”“在妳的家庭中,誰的去世會讓妳最難過?”等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發逐漸的自我暴露,最容易讓人敞開心扉,成為朋友。

3.保持長久的友誼:懂得給予和索取。

當妳開始和另壹個人建立友誼的時候,接下來妳需要面對的就是友誼的維持。

當成年人的友誼進入維持階段,我們不再需要身體上的接近和反復的互動,搬家和遠離家並不是壹段長久友誼的障礙;朋友的“實用性”也影響不大。“實用性”指的是朋友能給妳的實際幫助,比如借錢,借車給妳,或者幫妳做點事。這些對於維持友誼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事實上,維系友誼的關鍵是建立壹種成熟而直觀的理解來給予和索取親密。

“那些知道該說些什麽來回應對方的自我表露的人,會擁有更穩固、更令人滿意的友誼。”心理學家認為,從成年早期開始,在友誼的維護中,長期的朋友是那些願意隨時提供幫助,但很少越界的人——TA知道如何表達接受、忠誠和無條件的支持,什麽時候給妳騰出空間,什麽時候給妳壹個擁抱。

而那些總是對我們的衣櫃、伴侶、電影、藝術品味有太多意見,對我們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也太越界了,他們很難成為我們長久的朋友。

  • 上一篇:夏季水庫野釣技巧
  • 下一篇:玩偶的中草藥探索之旅(1)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