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營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

如何營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

1.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根基。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體現了關心世界未來和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這是壹個很有現實意義的話題。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關系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全世界人民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氛圍中,期待戰爭和暴力遠離人類。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希望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期待饑餓和貧困遠離人類。然而,現實世界並沒有人們希望的那麽美好。局部戰爭仍在此起彼伏地爆發,貧困和饑餓仍普遍存在,持續的戰爭和極端貧困仍在威脅著許多人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許多婦女和兒童仍在戰爭和貧困的陰影中掙紮。想到這些不幸的人,我們心中充滿了同情和責任。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和平與發展才有希望。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面的經濟援助,其中之壹就是在思想上樹立和平發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參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樓前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的壹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句話是:“戰爭起源於人們的思想,所以要在人們的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的屏障。”這句話很有道理。我認為在人們心中牢固樹立熱愛和平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對實現和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根基。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壹直倡導“萬國和諧”、“親仁善鄰為國之寶”、“四海之內皆兄弟”、“遠親不如近鄰”、“望妳親,望妳鄰”、“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至今仍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患和內亂,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壹度走到了滅亡的危險。僅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就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近代以來長期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最了解和平的價值和發展的重要性。中國人知道和平對人類來說就像陽光和空氣壹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壹切都無法生存和生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需要和平,熱愛和平,願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在遭受戰爭和貧困的人們。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共同努力,把和平發展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中。

第二,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問題的重要啟示。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由孔子創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與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壹起,記錄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的精神活動、理性思維和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養料。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其核心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代經學繁榮、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隋唐儒釋道並存、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從這個延續了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特點。第壹,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壹,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儒家學說雖然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但始終處於和而不同於其他學說的局面。第二,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適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不斷發展更新的,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第三,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儒家等學說,堅持經世致用的原則,註重發揮人文主義的教育功能,將個人和社會的教育與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於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形成和不斷發展,對於中國統壹政治局面的形成和維護,對於中國多民族、壹體的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豐富,對於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抵禦外來侵略,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促進中國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的平衡。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物質的巨大豐富,在古代世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與此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物欲的奢靡追求,個人主義的惡性膨脹,社會誠信的不斷下降,倫理道德的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緊張,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利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利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壹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如道家自然、天人合壹的思想,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富民樂民的思想,以德治國、以義治國的思想。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知行合壹、集思廣益、眾誌成城、關愛仁者、以德立人、以誠待人、以誠待人、勤政為政的思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啟蒙思想和道德觀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為治國理政,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適合調節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善的內容,並結合時代條件賦予它們新的含義。我希望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學者能夠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好好研究這個課題,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壹起造福人類。

第三,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人類有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壹個國家、民族,都是在承前啟後、開拓未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通過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推動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互學互鑒,是讓世界更加美好、各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重大問題。在我看來,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原則。

第壹,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物非統,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萬物發展的規律。世界上的壹切總是不同的,豐富多彩的。如果壹切都是統壹的,事物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就會停止。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植根於自己民族的土壤,都有自己的特質、長處和優勢。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割裂,相互排斥,相互替代,這樣世界文明的花園才能多姿多彩,充滿生機。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自有其價值。我們應該理性處理自己的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或貶低其他文明。不要因為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不同而感到不悅,而要千方百計地用自己的文明去改造、同化甚至試圖取代它。歷史壹再證明,任何以強制手段解決文明差異的企圖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的文明。文明,尤其是思想文化,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失去了靈魂,都是站不住腳的。自己的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只有多姿多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壹個國家和民族,無論強弱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認可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自己的文明成果,不是搞自我封閉,更不是搞排外和“只此壹家,別無他分”。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要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強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學習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文明,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發展的重要規律。中華文明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通,隋朝向中國派遣大批唐朝使節,法顯和玄奘下西洋取經,鄭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儒家思想原本是中國的學問,但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壹部分。

“獨學無友,是無知。”我們應該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壹切文明,無論是中國古代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等。,並積極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壹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適應當代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相互借鑒文明,要從本民族實際出發,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兼收並蓄。但折衷主義不是囫圇吞棗,無法達成壹致,而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傳承發展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就會切斷精神命脈。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壹、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人們認識水平、時代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局限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必然會有過時的或者已經成為糟粕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和運用傳統文化時,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並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今天壹概而論。要堅持古為今用,學習借鑒,區別對待,揚棄,而不是重古輕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合,* * *將以文化為人民服務為時代任務。

四、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進取。

文學載道,文學改造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繼承和升華。認識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是理解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和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歷史淵源的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法、道、墨、農、兵等諸子百家相互借鑒,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仍然是多向的。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世代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養氣平和、尊時守位、知常而變、成事而成、立業而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印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鬥,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時也隨著歷史和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與時俱進。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壹百年”的目標而奮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小康”概念出自《禮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用“小康”的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不僅符合中國的發展實際,而且容易得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民族文化的延續中奮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溫故而知新。知識包括前人傳承的知識和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繼承的知識積累了歷史上人們處理人、社會、自然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處理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的未來非常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壹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仍然是人類創造性進步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探索和利用人類創造的壹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社會和我們自己,才能更好地創造人類社會的未來。

  • 上一篇:女性反傳統觀念的例子
  • 下一篇:如何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兒園區域活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