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突飛猛進,規模經濟不斷壯大,為我國地方稅收培育了豐富的稅源。同時,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濟稅源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僅靠傳統的稅收征管手段難以適應當前的稅源管理。筆者從事基層稅收管理多年,就如何加強稅源管理做了壹些思考,提出壹些看法,供大家交流探討。壹、當前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問題壹:稅源管理機構職能“缺位”。在新的稅收征管改革理論中,隨著征管查分離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稅收管理員的職能發生了變化,從“管戶”轉變為“管事”,在壹定程度上防止了“個人稅”和“關系稅”,有利於稅務系統的廉政建設,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在壹些地方,也存在“兩少壹多”的現象:稅務管理人員調查研究較少,對納稅人的業務、納稅情況、稅收結構分析不夠認真,更多依靠納稅人自行申報掌握稅源、指導稅收征管。如果申報不實,偷稅漏稅的問題將由稽查部門處理。這樣壹來,稅源管理就出現了“缺口”,管戶和管戶在相當程度上是分離的。由於稅收征管和查處始終處於磨合狀態,沒有達到統壹和規範,稅源管理功能“缺位”。辦稅大廳的辦稅人員不再走戶、上桌收稅,被動接受納稅人的申報材料,無法主動采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化情況;基層分局(所)稅務員對稅源的控制能力較弱。從過去的專管員到工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改為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轄區稅源基數、戶籍不清,造成“疏於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問題二:稅源管理手段相對落後。在目前的稅源管理過程中,以實現稅收收入的多少為依據,將納稅人劃分為重點稅源和非重點稅源,工作重點放在重點稅源的管理上,壹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非重點戶、非重點稅源、某些行業、某些地區和工作環節的管理,造成稅源管理“頭重腳輕”,稅收征管基礎薄弱,給了壹些故意偷稅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傳統的稅源管理方式已經取消和丟失,而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還沒有到位,基層稅務幹部普遍不知所措,不知所措。有的被動等待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希望省局給他們提供“壹站式”的方法和手段。雖然近年來加強了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征管業務流程的微機管理,但目前稅源管理系統只能完成壹些基本的統計工作,無法利用大量的信息數據庫對稅源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此外,稅源監控網絡和管理監控機制未完全建立,納稅人生產經營信息傳遞渠道單壹滯後。問題3:部門之間協調不力。從外部來看,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地管理、城建、地稅等與稅源管理最密切相關的部門之間的合作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無法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談不上信息的高度共享。從內部來看,在加強稅源管理方面,稅收征管查三個部門之間、上級局與下級局之間還存在脫節,協調不暢。沒有形成良性的稅源管理機制,沒有建立適應現代稅源管理的監控體系。問題四:稅源管理力量有待進壹步加強。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困擾基層的壹個主要問題是稅收征管力量不足,城鄉稅源管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存在稅源少、人員多的問題,而城區或重點稅源單位稅收任務重、人員少;行政人員多,壹線稅源管理人員少等不合理現象。基層稅源管理人員日常工作負擔重,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稅源管控,造成納稅人信息不完整。與此同時,壹些地區在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的過程中也存在壹些問題,如稅收管理員日常工作任務不明確、目標不明確、考核不到位等。稅收管理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能力和稅收執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動性,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問題5:經濟的多元化增加了稅源管理的難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跨國、跨地區、跨行業相互滲透、長期共存,使納稅人多元化;混合經濟、網上交易和資產重組的加劇,使稅收對象多樣化;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多樣性使其收入來源多樣化,增加了納稅確認的難度,稅源監管的復雜性與日俱增。而稅務機關對這些變化的應對措施相對滯後,使得稅源管理陷入被動。二。關於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今年省局把稅源管理作為三項重點工作之壹,可見性強,重要性高。全面提高稅源管控水平,必須改變傳統監控思維模式,樹立科學、精細、規範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加強稅源管理監控。(壹)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全面建立稅源管理體系。按照加強管理、講求效率、有利於服務的原則,科學設置基層稅源管理機構,合理調整稅收征管職能,實現稅源管理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責、權責統壹的原則,建立統壹規範的崗位責任標準體系,進壹步明確征、管、查三個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各環節、各崗位職責交叉或缺位。三個部門要加強業務銜接,既分工又合作;既要制約又要協調,把征管和查處結合起來,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稅源管理的整體效率。做好征管信息系統前後臺的業務整合和銜接,加強協調配合,不分工,防止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確保征管業務流程的緊密銜接和高效運行。縣(區)局管理單位應是專門的稅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稅源的收集、匯總和分析,並督促和指導基層分局(所)加強稅源管理;稽查局和納稅服務廳作為稅源監控的輔助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納稅人稅源征收和稅收征管的反饋。基層分支機構(所)是稅源管理的主力軍,經常深入納稅單位調查分析稅源,監測掌握納稅人生產經營、稅源變化情況,掌握壹些非常規稅源變化情況。特別是要加強對改制企業、涉嫌偷稅企業、偷漏稅戶、新增戶、停業(歇業)戶、註銷戶、異常戶等納稅人的監控,減少稅收死角。組織稅收管理員定期、不定期對某壹地區、某壹行業的稅源進行專項檢查、調查、預測、分析和控制,把稅源監控放在征管中,在征管中發現稅源、監控稅源。進壹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稅務、法制、發票、財務規劃、信息中心、監察、審計等部門之間的協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特長和職能效能,積極為基層部門加強稅源管理提供指導、幫助和監督,多渠道、多領域實現稅源精細化、規範化管理,全面構建稅源管理體系。(二)以人為本,註重實效,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1.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縣(區)級局和基層分局要綜合考慮所轄稅源數量、稅源結構、稅源地域分布、稅源發展趨勢、基層人員數量和素質等因素。根據稅源管理的需要,結合起征點提高和農村稅源向城鎮轉移集中的特點,重新整合優化稅收管理員隊伍,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先保證大型企業、納稅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城區等重點稅源戶的監管需求,引入風險管理。加強稅收管理員培訓,按照“幹什麽、學什麽、缺什麽、補什麽”的原則,結合崗位的職業特點和管理難度,有針對性地加強稅收管理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稅收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2、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明確稅收管理員的職責。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員等級管理激勵機制,根據工作難度和稅收管理員能力差異分配任務,做到能力分級、級別定崗、崗位定責、嚴格考核、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和發揮稅收管理員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稅收管理員崗位責任制,根據稅收管理員不同崗位規範工作流程,明確職能定位和工作重點,減少應付的日常工作,保證稅收管理員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稅源管理工作。實行稅收管理員工作底稿制度,規範稅收管理員執法行為,形成執法有記錄、過程有監控、結果有驗證、績效有考核的良性循環機制。3.建立稅務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工作效率。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輔助稅收管理員開展工作,在稅收征管業務核心軟件的基礎上進行功能擴展,研究開發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通過工作平臺將稅務管理員的工作任務規範化、固化,根據工作流程事項自動分配任務,自動提示完成狀態,變人為物找人,方便管理員查詢各種涉稅信息。圍繞管理員的工作重點,通過分析、預警、監控、評估、篩選、異常信息處理、核算、工作總結等功能模塊,,解決了“管什麽”、“怎麽管”、“要不要管”的問題,提高了稅收管理員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有效加強了稅源管理,提高了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三)創新手段,改進方法,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1.加強戶籍管理,夯實稅源基礎。基層分支機構(所)應按地區、經濟類型、行業、分類、分戶建立納稅人戶籍檔案。完善房屋、土地、車輛信息數據庫。充分利用稅務信息化手段,加強戶籍管理,確保實際戶數與系統戶數壹致。加強對納稅人開業、變更、停業(復業)、註銷、異常戶和外出經營檢查登記的日常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戶籍管理專項清理工作,減少未征管戶。2.堅持屬地原則,實行分類管理。實施分類組織管理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推崇的征管組織形式。根據納稅人的規模、行業、企業存續期、經營特點和信用等級,實行稅源分類管理。重點抓好五項工作:壹是聚焦五個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稅種,建立健全重點稅源管理和跟蹤監控體系;二是做好房地產和建築業稅收征管工作。特別是這兩個行業的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征管難度大,漏洞多。有必要進壹步研究和全面實施房地產稅的整合;三是做好個體戶大戶的征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規範個體戶大戶的征管,使其生產經營的實際稅負接近申報征收入庫的稅款,減少稅收流失;四是娛樂、餐飲等高利潤行業挖潛增收。五是做好不同納稅信用等級納稅人的管理和服務工作。3.加強源頭控制、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首先,要把源頭控制和稅收分析結合起來。源頭控制,就是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納稅人實現的稅額和各種稅收收入的潛在分配情況,從而在征收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防止稅源流失。稅收分析主要是研究和分析稅收收入的來源和結構,了解經濟發展和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從而調整稅收工作的部署和稅收征管的重點。事前控制和事後分析都是稅源管理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但在實踐中,壹些單位往往重視壹端,忽視另壹端,兩者沒有有機結合。有的甚至對兩者都不夠重視。收稅是憑經驗,既不做稅源調查,也不做事後分析。只要完成任務,收多少算多少。這種做法必然會導致收稅不足或“多收稅”的問題。要做到源頭控制和稅收分析的最佳結合,要求每壹個稅收管理員都要勤奮、勤勉、認真、負責,不等報稅等信息,將室內靜態分析與深入的稅源跟蹤或動態管理緊密結合,主動掌握稅源情況,善於從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二是紮實推進納稅評估。積極探索建立納稅評估管理平臺,運用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種有效方法,分析評價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評價工作中,註重綜合評價與稅收分類評價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註重人機結合。三是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的互動機制。形成稅收分析指導納稅評估,用於稅源管理和稅收征收,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進而促進分析評估,完善稅收政策,完善稅收征管工作機制。4.加強發票管理,“以票控稅”。大力推進“逐張開具發票、取得發票獎勵、方便查詢辨假、落實稅控裝置”發票管理機制創新,實施消費者監督、稅控裝置電子監管、稅務監管多管齊下,督促納稅人依法開具和使用發票,推動地方稅務機關“以票控稅”,加強稅源監控。要抓住發票管理的關鍵環節,改進和完善發票“查舊賣新”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稅控儀器應用,需要將稅控儀器記錄的開票數據與納稅申報數據進行比對,嚴格按照規定征稅,才能真正發揮稅控儀器的作用。5、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稅源管理。按照“功能齊全、監控有力”的原則,進壹步擴大稅收征管業務軟件覆蓋面,研發統壹的監控管理計算機軟件,將管理觸角延伸到城鄉各個角落,覆蓋整個稅源分布點和所有納稅人;進壹步拓寬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網絡;積極推進多元化電子申報和網上申報,建設集中管理、相互依賴、數據信息規範共享的綜合稅收信息庫,使之成為信息處理中心和稅源監控中心。同時,以綜合征管軟件的應用為載體,積極開發壹些輔助程序,提高數據的綜合利用率,快速準確地分析稅收經濟指標和企業財務指標,滿足監測、分析和決策的需要。充分利用稅收征管業務信息的省級集中優勢,利用數據倉庫逐級分析查詢各級稅源數據,實現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程序化、自動化評估,確保稅源管理目標的實現。(4)加強檢查,整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壹是以日常檢查為重點,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健全日常檢查管理辦法,規範日常檢查程序,提高日常檢查效率。處理好日常檢查與審計的關系,把日常檢查作為納稅評估與審計的橋梁和紐帶,構建以納稅評估為基礎、以日常檢查為紐帶、以審計為總閘門的良性互動機制;二是加大檢查打擊力度,整頓稅收秩序。樹立“重點檢查”意識,對壹些稅收秩序混亂、征管基礎薄弱的地區和行業開展稅收專項治理,加大對涉稅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努力檢查和規範壹個行業的稅收秩序;三是積極開展涉稅違法案件分析解剖和宣傳。查處案件特別是典型案件,要分析解剖,研究發生規律、作案特點和手段,及時發現稅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擊、預防和堵塞漏洞的措施,選擇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宣傳。(五)加強協作,多頭並進,建立健全各級稅收保障網絡。壹方面,要逐步實現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計算機聯網,建立與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地管理、城建等相關職能部門的信息交換機制。,實現涉稅信息資源的高度化,拓寬稅源信息的來源渠道;另壹方面,基層地稅機關根據零散稅種少、戶數多、征收難度大的特點,通過社會綜合治稅、委托征收等方式,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與配合,與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各級護稅網絡。特別是要加強車輛、房屋租賃、房地產開發、個人所得稅等征管薄弱環節的稅源信息實時交換。充分發揮護稅網在控制地方稅收中的作用,加強稅源管理。
上一篇:太極拳的好處和淵源下一篇:如何用手機記錄上班的考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