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實施美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實施美育

教育既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教育理論如果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它是不完整的。語文是壹門充滿美麗魅力的學科。語文教學內容是壹個多層次、多結構的審美系統。缺乏美的教育,語文學科教育將是貧乏的。就教材而言,它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審美情趣、要求和理念,包含著極其豐富、廣泛、深刻的美學內容。借助這種巨大的審美資源優勢,可以幫助和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美,正確欣賞美,準確創造美。這對推進學校語文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壹、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

18世紀德國著名浪漫主義劇作家、美學家席勒曾在《美育書信》中說:“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是美育的任務。”這裏提到“美好的事物”。我們語文教學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這是壹個基本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討論語文美育的問題。這個問題還涉及到我們應該有什麽樣的中國觀。對於大部分語文老師來說,語文教學中的“美好事物”只是文本,也就是文章。這種觀點非常片面,只能算是小語種觀點。語文不僅是課文,也是文章。語文教學不能簡單理解為課文講解。著名中學語文教學專家顏教授認為,語文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包括文章、文化、文字(三者融為課文),還包括語言、言語。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有合理科學的語文觀。我省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姚小龍教授曾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寬廣的精神視野。”只有以宏大的視角看待語文,才能充分發掘語文教學中的“美”,才能給學生以美的教育。就筆者而言,語文教學中的“美”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課文是語文教學中“美的事物”的主要部分。相信大家對此都沒有異議。中學語文課文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觀念,蘊含著極其豐富、廣泛、深刻的美育資源。這種美育資源不僅包括文學審美(包括語言審美)和道德審美,還包括文化審美(集中在文言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巨大的美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育。其次是語言方面,即培養學生在聽力和閱讀中的美感能力。語文就是多聽多讀。這樣才能培養自己對事物的審美能力。最後壹點,也是很多語文老師會忽略的,就是漢字本身審美能力的培養。我們的漢字能發展成為壹門獨壹無二的中外藝術,肯定與其優美的特性有關。

二,在文本分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在文學審美方面,中學語文課文包含了各種美好的意象和審美風格,如蘇州園林之美,小桔燈之古樸,貝殼之精致等等。教師通過對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壹方面喚起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壹方面給予理性的引導和指引,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把握好優美的語言。高爾基曾說語言是“文學的第壹要素”。所以,分析壹部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優美語言,在欣賞其語言美中享受美。比如《荷塘月色》,用細膩委婉的筆觸描繪了壹幅優雅而富有詩意的畫面,字裏行間帶著淡淡的歡喜,淡淡的憂傷。語言的中介使他們感受到景物中蘊含的深刻意境,激起活躍的想象,升起喜悅和滿足感。這就是美麗語言的奇妙效果。

其次,要把握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征。教師要註意引導學生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特別是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之美。生動的藝術形象能潛移默化地陶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具有催人奮進、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藝術魅力。比如韋唯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老師,外表溫柔美麗,心地善良,有愛心,關心孩子的疾苦,是壹個美好的教師形象,激勵人們以美凈化心靈。最後,要把握美的意境。王國維的意境理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分析意境美,就是把作者的“難景”呈現給學生,把“意蘊”準確地展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實踐證明,優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雲:“枯藤老樹昏啼,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這位作家勾勒的壹幅《深秋黃昏的遊子》蕭瑟的旅行圖中,藤蔓枯死,樹木蒼老,烏鴉昏黃,橋邊人稀稀落落。荒涼的古道上,夕陽西下,西風吹來,無家可歸的遊子騎的馬細細的。當我擡起眼睛,我可以看到整個風景是如此的悲傷和悲慘。這其實是無家可歸的“斷腸者”的美感和心境的寫照,或者說是斷腸者悲傷的心境在自然景物上的印記。從道德審美的角度來看,中學語文教學完全可以加強“四美”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社會美的素材非常豐富,我們提倡的“五講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找到例證。“四美”的核心是精神美,社會美的核心也是精神美。心靈的美是相對於人的外在美(外表美)而言的。現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較註重外貌的美。人當然要講求外表美,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美,也就是心靈美。心靈美是語言美、行為美和環境美的基礎,通過語言美、行為美和環境美來表現。反過來,通過語言、動作、環境的美教育,有助於培養美好的心靈。在文言文教學中,還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和思想的審美教育。我們的學生處在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優秀的思想文化熏陶。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有崇高的理想,才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文言文的閱讀,我們可以讀出隱藏在背後的生命意識、富裕意識、責任意識、超越意識的光輝。孟子的“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魄,乏其體魄,亂其行,故忍耐而得其所不能”的堅韌;範仲淹對“遠在江湖,憂其君,高在廟堂,憂其民”的理解;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讓我們感受到了各種生命形式的存在和意義,深入分析自然會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第三,培養學生在聽力和閱讀中的美感能力。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於審美對象的出現主要以文本為依據,文本的內容是學生聽、看、讀的最直接的感知材料,而閱讀範文(包括教師和學生)則成為激發學生審美興趣、樹立美感、增強美感的重要途徑。

首先是激發美的興趣。學生對美的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創設情境,指明方向,即通過對文本的仔細閱讀和反復品味,為他們的接受機制營造美好的情感氛圍,誘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充分梳理課文內容後,老師反復背誦,就像壹個聰明博學的導遊,把學生帶到了壹個新奇的童年樂趣中,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童年其實很有童趣。就這樣,壹篇樸實無華的文言文把學生引入了壹個有趣的童年場景。在這其中,老師的閱讀是關鍵。實踐證明,朗讀課文是激發興趣的關鍵。通過朗讀,文本中的審美意蘊得到了初步的揭示,審美價值得到了相應的發掘。

其次,要樹立美感。學生的美的意識是在美的興趣被激發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教師要珍惜和愛護,在範文閱讀方面下大功夫。閱讀範文包括教師的有吸引力的範文閱讀和學生的表達性閱讀。比如前者是指路明燈,後者是尋路杖。當學生找到了自己的路,就可以反復背誦教材中優美的詩詞、散文、感人的小說、戲劇,體會作品的美感,從而進入作品的具體意境,達到“見文傳聲,聲如其境,感同身受”的藝術效果,就會主動發現和感受美。最後是提升美感。範閱讀既要再現文本的情境,又要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只有真正理解文本的情感,才能得到最真實的感受。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的萌芽期,內心世界壹刻也不會平靜。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和及時的情感宣泄,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利用情境使他們從作品中吸取營養,產生愛,增強美感。如在課文《春天》中,老師通過舒緩愉悅的語氣,再現了堅韌的小草、溫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鮮艷的春花等意象,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壹個人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與他審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範文閱讀和分析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教師的欣賞也不能代替學生的欣賞。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才能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學生才能成為評價美、欣賞美的主體。

第四,在寫作課上體驗漢字的非凡魅力。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美是壹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我們的心靈純潔,我們的情感和信仰正確。”漢字就是這種美的集中體現。漢字是世界上唯壹歷史最悠久的文字,壹直沿用至今。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古代文化,如政治、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偉大成就,都用漢字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漢字承載著我們國家如此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所以理解、學習和書寫好漢字對於向學生傳遞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是非常有幫助和必要的。漢字除了傳承歷史文化,還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漢字的結構和外觀都很漂亮。有些古文字的形象是寫實的,比如前面的實物。後來的漢字向實用方向發展,字體是方的。而手寫正在向書法方向發展。我國的行書和草書在發展初期,都是為了書寫方便而產生的,後來名家輩出,最終成為兩種大書法。王羲之的行書和懷素的草書都有很大的審美功能。學生學會欣賞書法,對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很有幫助。寫作需要涵養和平和的心態,浮躁的人壹輩子都寫不好。所以,讓學生練習書法,可以培養他們從容做事的好習慣,培養他們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和氣質。另外可以順便指出的壹點是,學生的寫作在中考和高考中也是非常有益的。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考試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在考試時能讓閱卷老師看到試卷後覺得眼前壹亮,那麽學生就能獲得更多的試卷和印象分,對自己的升學也是很有幫助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身體健全的強大源泉。”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總之,只有把美育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 上一篇:總結競賽的3篇文章選集。
  • 下一篇:“冀商古宅”崔路村:商幫繁華如夢渺,古宅石碑有遺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