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統教育;新課程改革;閱讀教學;師生角色
作者簡介:袁媛,女,中學壹級教師,就職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曾多次執教高三畢業班。
最近筆者在報紙上看到壹個關於新課程教學的案例:壹位老師問學生,狐貍騙走烏鴉的肉後,烏鴉會怎麽想?壹個學生回答:“烏鴉說從來沒有人誇過我漂亮的羽毛。今天終於聽到壹句誇獎,感覺真的很好。不就是壹塊肉嗎?孩子,我再給妳找!”老師對此贊不絕口,稱贊學生見解獨到。對此,筆者感到很不舒服。學生的回答,仔細推敲,其實是典型的阿q式的用自嘲來達到心理平衡和安慰的“精神勝利法”。違背了基本的道德規範和文本的價值取向,不利於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老師欣賞“原創思想”,顯然是對新課程的嚴重曲解。難道僅僅標榜新課綱就不需要道德標準嗎?
由於新課標的主要精神和許多提法與傳統教學理念不同,甚至完全否定傳統教學中的壹些不科學的做法,許多教師誤認為傳統教學無用,完全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容易矯枉過正。比如,為了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壹些老師不敢講深入的、有重點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始終停留在語文學習的表層知識,為進壹步學習埋下隱患;有很多老師不敢說自己該說的話,甚至盲目附和學生的壹些說法,前面也提到過。
壹位專家曾呼籲:道德的底線必須堅守,因為這個底線也是最後壹道防線;壹旦底線失守,那麽接下來的墮落就像洪水決堤,雪山崩塌。道德貧血已經成為壹種流行病,青少年其實是最大的受害者。在這個世界越來越糟糕的今天,我們的語文老師可能是這個道德底線最後的守護者。如果他僅僅因為要實施新課程標準而不敢批判學生的錯誤觀念,大膽鼓吹和弘揚正義和真理,那麽他就曲解了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和價值取向。
E.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希爾斯曾說:“傳統不應僅僅被視為壹種障礙或壹種不可避免的情況。拋棄傳統應該算是新事業的壹個代價。保留傳統應該被認為是新職業的壹個好處...傳統應被視為有價值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無法逃脫過去的魔掌。任何改革都是針對傳統的,都是為了擺脫傳統中過時的東西,但改革是深深植根於傳統的,離開傳統就無從談起。中國的語文教育傳統是在歷代語文教育演變中積累並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散發著中國教育文化的內在魅力,充分挖掘和弘揚中國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對於了解中國燦爛的教育文化遺產具有積極意義,也為新世紀的語文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
在繼承我國語文教育傳統方面,新課程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新課程繼承了語文課程的工具論,但更豐富、更全面地闡述了工具論的內涵。它既繼承了漢語是思維工具的傳統觀念,又強調了漢語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壹面。"漢語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新課程還充分揭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特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知識教學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老師講的是知識的灌輸,學生爭取的是知識的接受和積累。而語文課程固有的思想熏陶、道德情操陶冶、審美愉悅、人性張揚卻被拋棄。新課程既捍衛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又突出了人文性。但平心而論,傳統語文教育並非沒有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人文特質。在中國古代教育中,我們提倡詩歌對人的理解和啟蒙作用,從而培養溫柔敦厚的舉止和高尚的人格。在教學過程中註重“引導”和“啟發”的方法是人性化的重要體現。只是他們培養人才的標準與我們21世紀培養符合世界的新型人才的需求相差甚遠。新課程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旨在倡導通過獨特的價值理性和價值取向來引導語文教育,從而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各種人文資源,達到塑造全球化時代新公民形象的目的。不僅有必要糾正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國教育的弊端,而且對抵禦日益墮落的世界潮流也有積極作用。新課程承前啟後,與時俱進,體現了時代的特征。
新課標中,閱讀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體現了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統壹。無論是閱讀教學的目標,還是閱讀內涵的闡述,都非常具體,充滿時代特征。首先,閱讀不僅是壹種包括朗讀等具體行為的學習活動,更是壹種人生價值和美好人格的追求。新課程提出“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其次,閱讀活動不是孤立的單壹學習活動,而是提問、對話、討論、交流、欣賞的綜合活動。新課程特別註重對話與交流中的討論與閱讀。新課程提出:“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體會,我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我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討論疑難問題。
關於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的關系,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的啟發和說服作用。《學記》曰:“故君子之教,比喻也。道引領,剛強內斂,開放致遠。道導致和諧,強導致克制,開導致思考。和而易思,可謂好比喻。”在學習過程中,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當然,傳統的師生關系及其教學方式是封閉的傳統社會和舊的知識傳播方式的產物。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傳播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壹傳播者。壹些社交媒體,如書籍、報紙、廣播、電影和互聯網,在學生的漢語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的漢語教學方法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新課程繼承了傳統語文教育中重視教師“導”和學生“學”的優良傳統,同時對語文教學中師生的作用和關系以及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論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在新課程標準中,教師和學生被賦予了新的角色。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的角色是“學習的主人”。這實際上還是脫離了傳統的“導”和“學”的範疇。然而,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是,對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對教師有相應的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這是中國傳統教育從來沒有涉及到的。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提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性”主要講的是學習過程中師生的主客體關系,即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合作”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在交流對話中實現;“探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具有研究性和創造性。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在對“學習”的闡述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傳統是壹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在過去創造的各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和行為的總和。它在人類歷史中保持著某種連續性和同壹性,給人類的存在帶來秩序。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要求的人才素質是不壹樣的。語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應該根據整個教育目標的要求,培養具有相應素質的人才。新課程提出的語文素養目標,首先是在現代社會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框架下進行闡釋,從而使語文素養成為現代社會素質的壹部分。新課程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表達和交流在內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標闡述了符合時代的語文素養的概念和內涵。新課程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備符合實際需要的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過去我們習慣用語文教育的社會目標來勾勒語文教育的任務。新課程整合了過去人為分割的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質的各個方面,並將其視為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壹部分。在新課程提出的各種語文素養中,很難找到像過去那樣明確的知識素養。新課標就是淡化知識教學,消除片面強調知識教學帶來的種種危害。
總之,語文新課程標準就是要改革傳統的、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不科學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標榜新課標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視,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在教學實踐中放任自流,嘩眾取寵,甚至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其實新課標真正想讓我們老師做的,是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他們註意學習。這樣學生提問更理性,思考問題更準確,徹底消除應試教育留下的不良影響。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師不斷打開學生的思維,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為他們播下終身學習的種子;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意義和滿足感;老師尊重學生的意見,相信他們的能力。作者: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