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引導孩子塑造成長思維模式

如何引導孩子塑造成長思維模式

喬納森原本是個“三好學生”。在小學,他總是很輕松地完成作業,並且經常在考試中得A。他想知道為什麽其他學生學習如此努力。他的父母告訴他,那是因為他很有天賦。初中後,喬納森突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僅沒完成作業,考試也沒考好,成績壹落千丈。為了堅定他的信心,喬納森的父母壹直給他加油鼓勁,鼓勵他,說他是壹個特別聰明的男孩。然而,他們的努力沒有奏效。喬納森仍然認為上學很無聊,沒有意義。(當然,喬納森只是眾多孩子中的特例。)

現代社會是壹個崇尚人才的社會。許多人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擁有超人的智慧、天賦和隨之而來的自信。但是,近30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過分強調個人的智商和天賦,會使人變得脆弱,害怕挑戰,不願上進。

像喬納森這樣的孩子在低年級很容易取得好成績,認為自己很聰明甚至是個天才其實是很“危險”的。他們會盲目地認為智力是與生俱來的,是不可改變的。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遠不如有個聰明的腦袋(至少看起來是這樣)。他們把挑戰,錯誤,甚至必要的努力都當成災難,而不是改善自己的機會。面對艱巨的任務,他們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動力。

像喬納森的父母壹樣,片面強調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會助長這種思維,阻礙年輕人在工作和婚姻中發揮潛力。研究表明,建立“成長思維模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天賦,更有利於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當我在耶魯大學讀心理學研究生時,我開始研究是什麽激勵了人們,以及人們如何在挫折後堅持下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o{Pennsylvania)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史蒂文·邁爾(Steven Maier)和皮查德·所羅門(PichardSolomon)的動物實驗表明,在經歷多次失敗後,大多數動物都會悲觀絕望,認為對自己的處境無能為力。之後即使壹點點努力就能改變現狀,他們還是很消極。研究人員稱這種狀態為習得性無助(1earnedhelp)。人難免會感到無奈,但每個人面對挫折的反應是不壹樣的。我很想知道:為什麽有的同學在困難面前輕易投降,而有的同學(並不比別人聰明)卻從不放棄?我很快找到了答案,人對失敗的態度是不壹樣的。把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而不是努力不足的人,更容易抑郁,缺乏動力。1972我對壹群成績不好的中小學生做了壹個實驗。我告訴壹組學生,他們在數學問題上犯錯完全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從此,這些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變得樂於嘗試,並努力完成了許多難題。我讓另壹組學生做壹些簡單的題目,並不時表揚和鼓勵他們。最終,第二組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沒有提高。實驗初步證明,註重努力可以幫助人擺脫無助,走向成功。

隨後的研究表明,堅持不懈的學生並不太在意過去的失敗,而是把錯誤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我測試了伊利諾伊大學的60名五年級學生和我的研究生CaroI Diener,讓他們大聲回答非常困難的模式識別問題。有些同學對錯誤的反應非常消極: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犯錯是因為“我記性不好”。結果在實驗中,這些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下降。

還有的同學更註重改錯,反復琢磨解題技巧。壹個學生不停地提醒自己:我應該放慢速度,再試壹次來解決這個問題。

兩個學生表現特別好。其中壹個遇到麻煩,就使勁拉椅子,搓著手,喃喃地說:“我喜歡挑戰!”" ;另壹個在面對難題時擡頭看著實驗者,滿意地說:“希望這個對我有幫助。“不難想象,有這種態度的學生會比其他孩子表現得更好。

態度決定壹切。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林格曼、史蒂文·邁爾和理查德·所羅門的動物實驗表明,在多次失敗後,大多數動物都會悲觀絕望,認為自己對局勢無能為力。之後即使壹點點努力就能改變現狀,他們還是很消極。研究人員稱這種狀態為習得性無助。

人們有時會感到無助,但每個人對挫折的反應都不壹樣。我很想知道:為什麽有的同學在困難面前輕易投降,而有的同學(並不比別人聰明)卻從不放棄?我很快找到了答案,人對失敗的態度是不壹樣的。

在我的研究中,我試圖解釋是什麽因素將學生分為無助型和控制型。我發現這兩類學生不僅對失敗的解釋不同,對天賦的理解也不同。

無奈的同學認為,天賦是壹個不變的特質:人類的智慧是確定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我稱之為“固定思維模式”。這類人認為犯錯是因為能力不足,對此無能為力。所以他們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他們也避免挑戰,因為挑戰意味著犯更多的錯誤,看起來很笨拙。像喬納森這樣的孩子認為努力等於愚蠢,所以在困難面前不願意努力。

控制中的孩子認為智商是可塑的,可以通過教育和努力提高。他們什麽都想學。畢竟,當妳認為自己可以提高智商的時候,妳就會盡力去做。被控制的孩子認為,失敗來自於不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只要妳更加努力,就能彌補不足。他們把挑戰視為學習的機會,視為壹種動力,而不是威脅。可以預見,擁有這種“成長思維模式”的孩子,壹定會取得好成績,超越對手。

2007年初,我們發表的論文證實了這些預測。我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Lisa blackwell和來自斯坦福大學的Kari H. Trzesniowski壹起對373名初中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試圖觀察思維模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影響。進入初中後,作業越來越難。學生初入初中時,我們問他們是否認同智商是壹個很固定的東西,基本無法改變的觀點,以此來評價他們的思維模式。我們還調查了他們對學習的壹些看法,從而了解這些看法對成績的影響。

不出所料,成長思維模式的學生認為上學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他們非常重視學習過程,認為自己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提高的越快。他們認為即使是天才也要努力工作才能有所成就。當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打擊時,成長中的學生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加倍努力,或者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

思維模式固定的學生就完全不壹樣了。他們只是想變聰明,不想努力學習。他們對努力持否定態度:認為只有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努力學習。有天賦高智商的人,即使不努力也能成功。他們認為自己成績差是因為智力不足,所以更不願意努力或者幹脆不選成績差的課程,甚至考試作弊。

兩種不同的觀念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剛進初中的時候,兩組的數學成績相差不大。隨著作業難度的增加,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韌性。結果,他們在第壹學期結束時的數學成績超過了另壹組學生。之後的兩年,兩組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2003年,我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調查了128名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預科學生。我們發現他們的化學成績和思維模式之間的關系和我們之前實驗的結果非常相似。

克服缺點

思維模式對人際關系也有影響。具有成長思維模式的管理者更願意與下屬溝通,改進工作。但只要下定決心,思維模式固定的人也可以改變舊習慣,積極面對工作學習中的問題。

認為智力無法改變的人,不願意承認學習、工作、人際關系中的錯誤,也無法正確面對和彌補。1999期間,我和香港大學的三位同事發表了壹篇報告,研究對象是香港大學168新生。這些學生的所有課程和教程都是英文授課。我們發現,在英語水平測試成績差的學生中,思維模式不斷增長的學生比思維模式固定的學生更願意上英語輔導班。後者不願意承認自己英語差,不願意補救。

在工作中,固定的思維模式會阻礙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正常溝通,使他們忽略壹些建設性的意見,從而影響整個工作的進度。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赫斯林和丹·範德瓦爾以及多倫多大學的加裏·萊瑟姆的研究表明,與具有成長思維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固定思維的管理者不願意接受員工的反饋。壹般來說,成長思維模式的管理者認為自己的工作需要持續改進,反饋可以幫助自己不斷進步;思維模式固定的老板,往往會把批評當成對自己能力的質疑。他們相信能力是固定的,他們推己及人,以為別人也壹樣。所以,他們不可能很好的指導下屬。

思維模式也影響人際關系的好壞,關鍵在於妳解決問題的決心。2006年,我和安大略省wilfred Laurier大學心理學家Lara Kamras的研究表明,思維模式不斷發展的人比思維模式固定的人更願意正視和解決人際關系中的問題。可以說,如果妳覺得自己的性格無法改變,妳很難補救人際關系的破裂;如果妳相信人會改變和成長,妳就有信心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適當的表揚

如何培養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壹種方法是給孩子們講壹些名人努力工作和成功的故事。如果告訴孩子數學家是天生的,他們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另壹方面,如果強調數學家非常熱愛數學,並且通過長期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孩子就會建立起成長的思維模式。適當的表揚也有同樣的效果——同樣的效果。許多家長認為,表揚孩子的智力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但我們的研究表明,片面強調智商可能會適得其反。

教師家長給孩子講的故事

從65438到0998,我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M·米勒對數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非語言智商測試。大多數孩子在前10題中表現不錯,所以我們表揚了他們,只是方式略有不同。對於有些孩子,我們只誇他們聰明:“哇,妳幹得太棒了,妳真聰明!”對於其他孩子,我們表揚他們勤奮:“哇,妳幹得不錯。妳是個勤奮的孩子!”"

我們發現,贊美孩子的聰明更容易讓他們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如果孩子的智力受到表揚,他們傾向於回避難題,傾向於完成簡單的任務;如果孩子的勤奮受到表揚,他們會變得願意挑戰難題並從中學習。我們表揚孩子後,讓他們完成壹些難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開始灰心喪氣,懷疑自己的能力。此時,即使讓他們做壹些之前相當難的簡單題,他們的成績也會下降。相反,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即使面對難題也沒有失去信心。當他們再次完成簡單的問題時,他們的成績顯著提高。

健康思維模式

除了表揚孩子的勤奮,家長和老師還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思維方式就像壹臺學習機,可以不斷改進。最近我和blackwell,Trzesniowski壹起訓練了965,438+0個數學成績下降8次的初中生。其中,48名學生只接受數學學習技能的指導;其余的學生不僅要接受學習技能的指導,還要上壹門培養成長思維方式的課程,在這門課程中,他們要學會如何運用成長思維方式。

在建立成長思維模式的過程中,學生要閱讀並討論壹篇題為《妳可以讓妳的大腦成長》的文章。據說大腦就像肌肉壹樣,隨著使用而變得更加強壯:學習過程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元之間形成新的連接。

通過這樣的課程,很多學生開始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控制大腦的生長發育。很多失去信心,無心學習的孩子慢慢開始專心聽課,時不時記筆記。壹個調皮的男生甚至擡起頭問老師:“妳的意思是我不壹定會變成傻子?”壹個學期後,那些只接受數學學習技能指導的孩子成績繼續下降;而那些接受了成長思維模式訓練的孩子,成績停止下降,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老師們不知道孩子們的班級是不同的。他們發現,在接受成長思維模式訓練的學生中,有27%的人學習熱情有了顯著提高,而對照組中只有9%的人有這種變化。壹位老師寫道:“妳的培訓班很有效果。壹個學生(壹個淘氣的男孩)過去從不花時間學習,並且經常遲交作業。現在他居然熬夜提前完成作業。還好我修改完以後會再改正。現在他的成績已經提高到B+原來只有C,清晰的ocr更低。

其他研究也證實了我們的結論。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心理學家凱瑟琳·古德(Catherine Good)和紐約大學的喬舒亞·阿倫森(Joshua Aronson)和麥克哈伊·伊赫特(mchaeI icht)報告稱,成長思維模式培訓班可以提高初壹學生的數學和英語成績。2002年,aronson,Goode(當時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生)和他們的同事在研究中發現,接受成長思維模式訓練的大學生更喜歡和珍惜學習機會,並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現在,我們已經將培訓課程編譯成壹個名為Brainology的交互式計算機程序,準備在2008年底大規模推廣。該計劃有六個模塊來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大腦:大腦如何工作;如何提高大腦效率?在虛擬大腦實驗室中,用戶可以點擊大腦的不同區域,了解它們的功能;還可以點擊神經末梢,觀察神經元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形成新的連接。此外,用戶可以向虛擬學生提出建議,並練習解決學校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他們也可以在網上寫日記來記錄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在試用了大腦學習計劃之後,紐約的壹些初壹學生認為這個軟件改變了他們對學習以及它如何促進學習的看法。壹名學生寫道:“我最喜歡的程序部分是關於神經元的部分:當人們學習時,神經元連接並生長。”上學的時候,我壹直喜歡畫它們。“在評價使用這個程序的學生時,壹位老師說,“他們開始主動完成作業,努力學習,勤奮記筆記,上課特別專心,保證了神經元連接的形成。"

告訴學生這些信息不僅是為了促進他們努力學習。人與人之間在智商、天賦和能力上確實存在差異,但所有的研究都認同壹個結論:天才的成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莫紮特、愛迪生、居裏夫人、達爾文和塞尚都為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樣,要想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努力和刻苦訓練比智商更重要。

這個結論也適用於其他人。許多年輕運動員重視天賦勝於勤奮,結果他們錯過了機會。同樣,很多人因為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最終缺乏動力,成績壹般。在日常家庭和學校生活中,註重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模式,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壹把成功的鑰匙,幫助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員工和公民。

  • 上一篇:哪些博物館有文創產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化創意在哪裏?
  • 下一篇:民歌之間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