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實現這壹理想。
中國文化特別強調理想和境界,是理想。儒家為中華民族設計了“天人合壹”、“內聖外王”、“天下為公”的理想;道家設計了“道法自然”、“小國寡民”、“無君論”等理想;墨家提出,工廠要“兼愛不攻”,“興天下之利,滅天下之害”。秦漢以後,中國的仁人誌士在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繁榮的過程中,或以時代精神闡釋這些理想,或提出新的理想。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專制統治,以實現中國“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他認為自己創立的“三民主義”理論符合大同理想。毛澤東也贊賞“大同”的理想。他把“天下大同”稱為* * * *主義,為中國“大同”理想的實現奮鬥終生。人各有誌,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憧憬美好的境界。
(2)加強自身修養,弘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
註重個人修養是中國文化的壹個顯著特點。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自律性和自律性。孔子主張:“君子謀己,小人謀人。”這意味著有修養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修養的人對別人要求很高。所以他也告誡人們:“鞠躬是自重,但輕責二十人,遠非埋怨!”“向自己低頭”就是多做自我批評,“輕責他人”。就是少批評別人,多做自我批評,少指責別人,可以減少對立和抱怨。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把孔子嚴於律己、註重身心修養的思想總結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壹日三救:是不是對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妳能傳壹下嗎?在討論中西文化差異時,梁漱溟說:中國文化向內用功夫(強調修身),西方文化向外用功夫(崇尚認知自然)。註重人生修養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普通人只有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中國文化總是把生活和修養放在第壹位。
(3)強調關心國家和他人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孔子的仁、仁、忠、恕,墨家的兼愛不攻,都是以愛他人、關心他人利益為核心。根據“忠恕”原則,主張“人欲立,人欲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對別人的善意,也就是“群體和諧”的精神。北宋的開明政治家範仲淹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為壹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激勵著開明的政治家關心人民的利益。歷史上的仁人誌士也將此視為高尚的道德標準,利民除害。
(4)堅持氣到廢寢忘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歷來以人為本,強調人對自然的能動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周易甘卦傳》?項曰:“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這說明天道蒼勁有力,君子自強不息。蓬勃進取,自強不息,是《易經》體現的中華文化精神,也是幾千年積澱的傳統美德。正是本著這種精神,孔子奮鬥了壹生,鑄造了自己人類偉人的形象。晚年向弟子講述自己永無止境的奮鬥精神,說:“他(指他自己)也是人,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就要到了!“曾參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道遠的觀點。他說:“學者要自強不息,任重道遠。認為仁是自己的責任難道不重要嗎?離死不遠了吧?”從此,“君子任重而道遠”和“寧死不屈”成為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激勵著數以千萬計的仁人誌士為理想和事業而終生堅持。
(五)弘揚富貴、貧賤、自強、不屈的美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壹直被認為是有遠大理想信念的人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激勵了眾多中華兒女開創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書寫了中華文化史上新的動人樂章。
(六)弘揚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尊重道德的美德。
尊師重道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人把中國文化稱為“孝文化”,有道理。當然,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孝道,也要進行分析和鑒別。但是,孝順父母的基本思想是千百年來調整和融洽家庭關系所積累的倫理規範,成為中華民族古往今來公認的傳統美德,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揚。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又壹重要傳統美德。在中國古代,“天、地、君、家、師”總是並列而立,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又詮釋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政府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主要是以儒家倫理為基礎,並包含了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倫理的精華。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傳統倫理道德深刻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在壹定程度上,它甚至與我們整個民族的血脈融為壹體。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它成為了評判歷代前輩所共有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標準。到了近代,雖然對中國民族倫理的壹些具體問題還存在矛盾和爭議,但很多東西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已經成為具有鮮明東方特色的道德觀念。尤其是儒家所提倡的謙虛、誠信、仁義,更值得今天的人們發揚光大。從總體上看,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壹,倡導整體和諧精神,強調報效社會、報效國家、報效民族的愛國信念。
這是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第壹要義。2000多年前寫的《詩經》裏就明確寫著“熬夜當眾”是壹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強調報效國家和人民的愛國信念,提倡整體協調的精神,是壹種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這是沒有任何爭論的。在中國歷史上,為正義獻出生命的人不計其數,他們贏得了無數人的敬仰和贊美。人們看到,從出使匈奴的蘇武,到抗金名將嶽飛,戊戌變法中慷慨赴刑場的史可法、譚嗣同,乃至解放戰爭中寧死不屈的劉胡蘭,都在歷史的戰場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可以說,就是這樣壹種愛國奉獻精神支撐著他們的追求,壹直到死,終於在歷史上留下了感人的篇章。
在這裏,嶽飛特別值得壹提。我高中的時候,大家對他的功過是非都有爭論。有人認為現在提倡民族團結,而嶽飛抗金是內部鬥爭,阻礙了民族融合,延緩了歷史發展進程。這種說法實在可笑。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金朝對金兵的侵略、燒殺、掠奪,與現在的民族融合完全不同。更讓我們敬佩的是他驚心動魄的愛國情懷,以及他“精忠報國”的閃亮堅定誌向。至於歷史回顧,有關系嗎?只要看看嶽廟裏人們虔誠的膜拜和門外可恨的夫婦跪像,人們的愛恨情仇就壹目了然了。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前人已隨塵而去,後人必將踏塵。”受先人榜樣的啟發,今天的人應該怎麽做?可能有人會說,現在是和平年代,國家安定團結,愛國主義能去哪裏?其實愛國並不局限於在國家被外敵入侵時能夠挺身而出。我們所做的壹切符合國家需要的事情都是愛國行為。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全民的憤怒是壹種愛國。由此產生的精力充沛的工作和學習也是壹種愛國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更符合國家的需求。其實愛國也可以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的每壹件小事上,包括按時納稅,節約水電,不亂扔垃圾。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堅持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回報。另外,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大學生要多關註時政。現在很多學生缺乏政治參與意識,認為這只是壹些政治活動家的事情,與過去無關。有些人連最基本的國家政策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全國人大幾年開壹次...這令人擔憂。要知道,國家是每個人的國家,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權利去關心和評論它。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不會像《神論》裏的“我”壹樣,在日本人面前羞於提及自己的民族。
令人高興的是,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學生的關註,這是壹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們國家所有的人都應該融入到壹個堅固的民族精神中,這實際上是愛國主義的有力延伸。壹個國家要發展,只靠壹黨壹政府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政府只是充當方向盤和潤滑劑的角色。整體精神壹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壹木三樁,壹個好漢三個幫”,講的都是整體智慧和實力的強弱。新時代的總體精神要求它與人民的利益相聯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民主和進步。在平時,可能每個人都很忙,但在關鍵時刻,我們整個民族必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團結,才能同呼吸共命運。可以說,正是這壹點支撐著我們國家的存在,持續繁榮。也許大家都沒有忘記1998的長江大洪水。那壹年,無數人誌願加入抗洪隊伍,軍民並肩戰鬥在最前線。其中湧現出許多抗洪英雄,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每壹次危機,全國人民都關註壹個地方,自覺體會其中的緊張和痛苦。洪水過後,全國立即掀起了捐錢捐物的熱潮。說到底,這些都是國家整體精神的體現,更確切地說,是符合群眾利益、觸動社會的整體思想融合的結果。
第二,提倡“仁”的原則和人際和諧。
在人際關系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特別強調“推己及人”。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積極的生活態度。時至今日,這壹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善良”要求我們保持壹顆憐憫、同情和愛的心,時刻為他人著想。佛寺裏有壹尊供奉的“淚觀音”,也包含這個意思。如果在待人接物上能做到體貼互助,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會很容易化解。“仁”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尊重和理解”。即使對壹個乞丐,我們也不應該視而不見。想象壹下,帶了壹碗飯,卻對著乞丐“吼”。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乞丐“收到”。因為乞丐也是人,也有人類的尊嚴,他可能會被迫成為乞丐,世人的嘲笑和鄙視很可能會把他逼到絕路。當然也不排除有騙錢勒索的假乞丐,也許有人被他們忽悠了。那麽,我們是否應該為此拒絕所有的乞討者?這壹點,用著名作家沙的壹句詩來回答比較合適:“即使我被騙了壹千次/壹萬次/我還是堅信/這個世界上總有壹個真理/總有壹顆金子般的心/總有壹種純潔的感覺……”是的,我們應該用更多的愛來看待這個世界,寧可被壹千個假乞丐騙,也不要造壹個。
傳統道德壹直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當我們有壹顆善良的心時,我們會被周圍的人接受和喜愛。傳統道德要求我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忍”字當頭。這顯然有利於人際和諧,但要註意的是,這個“寬度”是壹個什麽樣的余量?“忍”到什麽程度?對別人謙讓,當然不代表事事順從;尊重別人的意見,但不代表附和;能夠包容朋友的缺點,但不代表讓他們墮落;準備好幫助別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代表妳做所有的事情。和我們交朋友,其實就是壹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和“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只有讓人不斷進步的友誼,才是真正持久的。今天強調人際和諧,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健康堅定。
第三,弘揚人倫價值,關註人倫中個體的道德責任和品格。
中國的傳統道德指的是人際關系,這種關系往往是以家庭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其中,孝道無疑是最重要的,並由此衍生出“父子相親,君臣相義,老幼有序,朋友相信,夫妻不同”等道德信仰。
孝道可以說是傳統倫理最基本的前提。在中國,這種意識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與西方對親情的冷漠相比,我們有理由引以為豪。在古代,人們要求“父母在此,不要遠行”,父母死後要留在戴孝三年,這反映了古代人對“孝”的重視及其深度!我們甚至不需要列舉古人用盡孝道的例子。因為在古人那裏,孝順幾乎已經和吃飯穿衣壹樣成為常態了。如果偶爾有個不孝的兒子,無論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優秀,肯定都會被大家鄙視,拋棄了會很可恨——看來做壹個不孝的後代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孝順父母是壹個人善良的最初表現,包括理解和尊重父母的辛苦,值得尊重和提倡。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需要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再進壹步,或許很多人懂事之後,才會意識到如何報效國家。但是,很多人連孝敬父母的義務都不盡。他們只是每個月給老人寄點錢,以為可以安心。其實這遠遠不夠,因為父母更需要的是壹種非物質的東西——來自孩子內心的愛。記得有壹首歌《常回家看看》曾風靡全國,就因為它唱出了人們的共同心聲:“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幫媽媽刷筷子洗碗,哪怕是幫爸爸捶背揉肩膀……”老人們需要的其實就是這樣壹種溫暖的尊重。就我們大學生來說,他們現在離家很遠去外地讀書。雖然沒必要拘泥於“父母在,不要遠行”的教條,但妳經常給家裏打電話報平安嗎?父母生日,妳會送上壹句“生日快樂”的溫暖話語嗎?可能有人覺得經常給家裏打電話沒什麽好說的。眾所周知,妳身邊發生的每壹件小事都是父母關註的對象。多說話不僅是壹種權利,更是壹種義務和責任。可惜太多家長只想告訴孩子加衣服(天氣轉冷的時候),在孩子生日的時候打電話提醒“多吃雞蛋”,而大學生卻很少得到同樣的回報和消息。是因為他們太忙被忽視了,還是覺得這樣的小事不值壹提?反正為了父母,有些事是我們應該做的,因為長輩也需要。
如果說“尊老愛幼”是“孝”的第壹步,那麽它的第二步就是“尊老愛老,愛幼愛幼”。更重要的是,它尊重“禮”周圍的壹系列待人接物的原則,如女子“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唯小人與女子難養”,這些都是過時的、偏激的,隨著歷史逐漸湮滅。另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就是謙虛。古人強調人要謙虛有禮。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所以越是有才華的人,越要謙虛。當妳說“我親愛的朋友的看法”時,我不得不說“哪裏”;再來壹句“哥哥真有才”,再來壹句“我不敢當,我不敢當”,常常讓不了解內情的西方人“摸不著頭腦”。總的來說,中國人喜歡曲折,而外國人總是大腹便便,很難說孰優孰劣。在這裏,我只想提醒人們“謙虛不應該成為謙遜,自信不應該成為自負”。
第四,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促進個人修養的恒心。
按照中國的傳統道德,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是因為人有道德倫理。古人非常重視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個人修養,這也是很多文人能夠安居樂業,銳意進取的原因。隱居鄉間的陶淵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麽優雅的氣度啊!致力於汩汩的屈原說:“滄浪之水清,可以助我遊,滄浪之水濁,可以助我遊。”多麽高尚的情操!不僅如此,為大眾謀福利的精神在傳統道德中也備受推崇。孟子曾說:“生為我所欲,義為我所欲。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而“義”高於生死。這裏的“義”往往包括朋友感情的意思,國家利益的意思,國家興亡的意思的廣泛內涵。史書上有記載,和朋友約好的微生,寧願胸中有洪水而死,也不願誠信離開。這就是做朋友的義。面對浩瀚的嶽陽樓,範仲淹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愛惜國家的意思;荊軻在沂水邊慷慨悲嘆:“風吹雨打沂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正是號召救國的意思...歷史壹再讓他們的故事在最後褪色。時至今日,先人的氣節依然聽起來驚心動魄,淚流滿面!是的,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需要這樣的精神和作風。有了這種精神和風格,人們就不會在物質世界中盲目迷失自我,變得叛逆或者對歷史壹無所知。
從近距離來看,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是非常迫切的。我不禁要問,在壹些高校裏,為什麽經常會有思想極端的人,還有不從國外回來的人?為什麽每年都有學生發瘋或者自殺?大學裏的這種現象,說到底是因為有些人沒有被正確的觀念和信仰所引導,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如果能接受古人的精神熏陶,有些溜了壹段時間的大學生,本來是可以長成有用之樹的。人們可以看到,在HKUST校園的BBS上,經常可以發現有人總是拿HKUST與北大、清華的低俗文章相提並論,頗有阿q之類的迂腐,其實很多紙上談兵純屬多余。HKUST到底好不好?它的實力如何?這絕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也不是外界媒體能決定的。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HKUST人民只是走自己的路。如果我們的學風、校風好,就會多出人才,出大成績,自然就會出名。整天抱怨別人,要求這要求那,只能是壹種浮躁的心態和不負責任的表現,卻讓人忍俊不禁。其實,浮躁心態不僅僅存在於大學生身上,目前整個社會都普遍存在。這大概是當今社會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成功後的“殺”,失敗後的“殺”,只關註“錢”,追求無止境的享受和安逸,這些現象都是不特別註重自身修養的結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壹波“出國熱”造成人才大量外流。90年代有“十億人賭九億還在跳舞”,後來變成了“十億人九億商人,壹億還沒開。”這麽壹波風潮,我們年輕人該何去何從?與專業知識相比,精神境界的構建肯定更為重要和困難。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壹種高尚的精神品位,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思想上的進步,在各種時尚潮流中保持道德上的純潔。用但丁的話來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只需要對國家和人民問心無愧,用自己的忠誠、勤奮和成績報效國家和人民。
對於現代人來說,中華民族的各種優秀道德傳統都應該繼承和發揚。同時,也要註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選擇地吸收當前真正對我們有利的東西,使之更加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它,用好它,讓社會文明的步伐走得更快,讓祖國的未來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