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前傳統節日存在的問題
(壹)生活壓力太大,害怕假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要求過高,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導致很多人在這樣壹個特殊的日子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恐慌。
(2)對傳統節日的期待降低,節日成為常規。
現在的大學生無法想象父母那壹代。他們的生活水平很低,壹家人盼著過節,能改善夥食。但是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每天的夥食比過去高了,但是大家對傳統節日的期待卻少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競爭壓力也相應增加了。整天為學習和生活奔波的人,對營造節日氣氛沒有多少熱情。
(3)攀比、應酬、送禮的節日,讓人覺得窩囊。
節日帶來的經濟負擔、親情、朋友、應酬、過度娛樂等因素,讓人對節日產生惡感。對於很多人來說,過節是壹種壓力,壹種負擔,壹種無奈。
(4)傳統節日在現代化的潮流中無法與時俱進。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來源於農業文明,通過節日與祭祖、驅邪、填飽肚子聯系在壹起。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的歡快氣氛缺少了壹些浪漫,與富裕且追求生活品味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有些格格不入。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搬進了城市,而對農村的不熟悉加劇了這種情況,這使得這種現象令人擔憂。
(5)西方節日的入侵,國人缺乏保護傳統節日的意識。
西方節日大量湧入中國,嚴重沖擊了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許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現在的大學生盲目跟風,缺乏去粗取精的能力。在現代社會名利和物欲的沖擊下,大學生的註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到各種娛樂項目上。很少有學生有興趣和耐心去尊重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人的感情越來越淡漠,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缺少了以前的期待和希望。傳統節日來了,更多的是害怕和無奈,敷衍和冷落傳統節日就是壹種表現。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
(1)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政府開始,然後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壹。據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影響的節日超過160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尊重人民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
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起著關鍵作用。關於我國傳統節日的宣傳和立法,政府、立法機關和宣傳部門應采取緊急措施予以再現。不僅端午節、中秋節有法定節假日,其他大型傳統節日都應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2)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應該大力發掘和弘揚。要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找到壹個培育內在驅動力——啟蒙——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實踐的平臺。國民教育使民族文化資源具有廣泛認同的社會價值尺度,成為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性化的修養和計劃生育,給了民族文化的因素壹個潛入人們日常生活,然後“潤物細無聲”的渠道。能夠在個體心靈中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是不隨時間流逝而搖擺的強大“聖體”。
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多年的南京大學民間藝術研究室主任陳靜教授近日表示:“挖掘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陳靜強調,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重要的文化歷史底蘊,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壹個民族的根,根不能忘。
(三)加強媒體宣傳,普及民俗文化。
媒體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好好研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壹種非語言的東西。如何通過媒體把非語言的東西系統化,把民俗文化的介紹做成系列的、系統的東西,這是壹種文化積澱。通過我們的媒體,對即將消失的東西要迅速拍攝和搶救,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小心翼翼地報道和引導。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