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欣賞古代建築的美

如何欣賞古代建築的美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古建築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出現了許多建築大師和傑作,創造了許多宮殿、陵墓、寺廟、園林、歲月和住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中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參考,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的古建築就像翻開壹本厚重的歷史書。浩瀚無垠的古老傳說,秦朝漢武的豐功偉績,唐朝帝國的精神,明清的煙雲,千千數萬勞動力的聰明才智,這些史書記載不了的,都被它的形象記錄了下來。

總的來說,中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磚、瓦、石為輔。從建築外觀上看,每棟建築都有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面是屋頂,下面是臺座,中間是柱、門、窗、墻。在柱子上方的屋檐下,還有壹種構件,是用木頭做成的,縱橫交錯,層層疊疊。它被稱為鬥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的獨特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支撐屋內的屋檐、橫梁和天花板,還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說起中國的古建築,不能忽略“鬥拱”二字。由於歷代的做法多種多樣,它已成為鑒定古建築的最重要依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很多。分別代表某個級別;最高壹層是丁典,以前、後、左、右四坡和五個山脊為特征,也被稱為五嶺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皇家宮殿或寺廟才能使用;殿頂旁邊是斜頂山,有前、後、左、右四坡。每坡有壹垂直面,故交九脊,亦稱九脊寺或漢寺、曹寺。這種屋頂多用於建築性質重要、體量大的建築。二級的屋頂主要有懸峰(只有前後坡和左右兩端在山墻外)。硬頂(也是前後坡,但左右兩端不伸出山墻)。以及金字塔形屋頂(從斜坡上交出的所有屋脊都保存在壹點上)等等。所有的屋頂都有優美舒緩的屋頂曲線。無論是源於古人對杉木樹枝的模仿,還是其他自然物質。這種藝術曲線先陡後緩,形成弧面。它不僅比直坡更均勻,而且便於屋頂合理排出雨雪。

從建築類別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民居、陵墓和園林建築。其中,宮殿、寺廟、墓葬都采用了相似的建築形式和整體布局,即對稱整齊,主次分明。所有封閉的四合院都用壹條中軸線拴在壹起,表現出壹種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地道的儒家風格。只有園林建築與此不同,布局自由靈活,變化無窮,力求自然情調。當道家思想的痕跡多了。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的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偏愛木材,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木結構是主要結構。這種結構由柱、梁和檁條組成。部件之間的接合處用榫頭和榫眼結合形成彈性框架。這種榫卯結合方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說明形成於7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壹種是井幹型,即原木或正方形的四邊重疊結構,如井的形狀。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結構,除了山地林地很少見到。二、“通鬥式”采用通梁、通柱,施工方便,最抗震,但很難搭建大尺寸的閣樓平臺,所以這種形式多用於南方的住宅和較小的廳堂、城堡。第三種是“吊梁式”(又稱疊梁式),即柱上吊梁,梁上裝柱(短柱),柱上吊梁。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增加建築的寬度和深度,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已成為大型宮殿、寺廟、廟宇、宮殿、宅邸等豪華宏偉建築所采用的主要結構形式。有的建築還采用吊梁跨鬥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中國民間有句諺語“墻倒屋不倒”,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由柱和梁支撐,墻體只起間隔作用,不承擔上部屋頂的重量,所以墻體的位置可以根據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進行安裝,並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更換。由於墻體不承重,墻上的門窗也可以根據需要打開,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因為木結構建造的梁柱結構是彈性框架,所以它還有壹個突出的優點,就是抗震性能強。它能使巨大的振動能量在彈性強的節點處消失。這對地震多發的中國極為有利。因此,在地震嚴重的地區有許多木制建築,幾千年來仍然保存完好。如山西應縣遼代木塔,高達67米多,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都樂寺觀音閣高23米。這兩座木結構已經有近千年或者說1000多年了。後者在附近經歷過8級以上地震,在1976唐山大地震中遭受打擊,仍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種結構體系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壹。

中國的古建築以其優美柔和的輪廓和多樣的形式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令人欽佩。但這種外觀並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了滿足內部結構性能和實際使用的需要而產生的。比如形成了屋頂優美、飛檐上翹的大屋頂,以滿足排除雨水和遮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2000多年前,詩人用“如飛”的詩句描述了大屋頂的形態。在建築主體部分的柱子處理中,壹般將排列好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向內傾斜,使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柱子的高度由中間向外逐漸增高,從而呈現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造型的優美曲線,將實用性和美觀性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性和美觀性相統壹的很好的例子。

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立面、屋頂豐富多彩,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六邊形、八邊形、十二邊形、圓形、半圓形、太陽、月亮、桃、扇形、梅花、圓形、菱形等。屋頂形式包括平屋頂、坡屋頂、圓頂、尖頂等。在坡頂,有不同的類型,如仙殿、斜山、行山、硬山、爨尖、交叉山等。其他人將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結合成壹種復雜多變的新風格。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壹個建築、壹組建築、壹組建築群,乃至壹個村莊、壹個城市形態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平面布局基本上有兩種方式。壹個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壹個是曲折靈活。大部分的帝王宮殿、寺廟、陵墓、官廳、宮殿、宅邸、宗教寺廟、廟宇、祠堂、廳堂等。采取前壹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明顯的中軸線,主要建築布置在中軸線上,陪襯建築布置在中軸線兩側。這種布局定義清晰且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其中軸線上,前方有影壁或牌樓,再有山門。山門之內,有前堂,後有正殿(或稱大雄寶殿),再有後堂和藏經樓。中軸線兩側布置襯托建築,均勻對稱。比如山門兩側有側門,正殿兩側有大殿,其余大殿兩側有走廊和廳堂等。工匠們用烤雲撐月、綠葉撐紅花等手法來烘托主體建築的莊重。這類建築,無論建築數量多少,建築規模大小,壹般都采用這種布局方式。從壹門壹廳到兩入口三入口甚至九宮,龐大的京都就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重、工整、對稱、襯托為主的方式,充分滿足了統治者和神靈對崇高、莊嚴的尊重需求,所以幾千年來代代相傳,逐漸完善。另壹種布局方式則不統壹,不對稱,因地制宜。這種形式多用於風景園林、民居和山區村鎮。其布局方法是根據山川情況、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靈活布局。比如房子,甚至寺廟、官廳,這些坐落在山腳下、臨河的地方,總是臨河而建,依山勢地形壹層壹層地建造。這種情況最適合西南山區、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方。這壹布局原則因適應了我國眾多民族不同自然條件、不同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的廣大地區的需要,而被沿用了幾千年,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中式園林就是布局靈活,變化曲折的例子。山城水鄉的城市和鄉村布局也是根據自然情況和河流水網的情況。由於土地制度的公布,出現了許多實用美觀的古鎮規劃和建築風格。

中國古建築的色彩非常豐富。有些顏色明亮對比鮮明,有些則和諧素雅。建築師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習俗選擇使用。宮殿、寺廟、廟宇等建築常采用對比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綠樹藍天,屋檐下金色的彩畫使整個古建築顯得格外美麗。琉璃瓦和彩畫是表現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特色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琉璃瓦是壹種非常堅固的建築材料,具有很強的防水性能,廣泛應用於皇家建築和壹些重要建築。琉璃瓦色彩鮮艷,有黃、綠、藍、紫、黑、白、紅。壹般黃、綠、藍使用較多,黃色最為高貴,僅用於宮殿、國家、寺廟等主要建築。即使是皇宮,也不是所有建築都用黃色琉璃瓦,二級建築都用綠色和綠色的“邊飾”(邊緣)。在宮殿和寺廟裏,壹般不太可能使用全黃色琉璃瓦屋頂。清朝雍正年間,皇帝準許孔廟使用全部黃色琉璃瓦,以示對儒家思想的獨尊。琉璃瓦可分為四類:壹類是管瓦和板瓦,用來覆蓋屋頂。第二種是屋脊裝飾,即屋頂上的裝飾,包括大屋脊上貓頭鷹的尾巴、豎屋脊上懸掛的動物、屋脊上的動物等。動物的數量取決於建築的大小和等級。明清時期,最多有十壹個,最少也有三個。他們按以下順序排列:騎在最前面的是鶴仙人,然後是龍、鳳凰、獅子、獨角獸、馬等等。第三類是琉璃瓦,用來砌墻等部位。第四類是釉面花紋,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圖案,裝飾性很強。

彩畫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看到了天安門門、故宮三大殿、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重要建築的門窗,尤其是屋檐下的金、紅、綠彩繪,增強了這些被遮擋構件的色彩對比,同時也使黃、綠相間的屋頂與下方朱紅柱子的門窗之間形成過渡,使建築感覺更加輝煌華麗。這確實是壹個非常成功的技巧。建築彩畫還具有實用和美化功能。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墻面。古代有胡椒屋,就是在彩漆中加入胡椒粉,既保護了墻壁和橫梁,又散發香味驅蟲。裝修的作用是使房子的內外明亮美觀。早期在建築物上繪制彩畫的圖案,逐漸繪上各種動植物和圖案。後來逐漸規範化、程式化,到了明清時期才定制化。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為兩類。壹類是完全圖案化的彩畫,分為賀(以金龍鳳為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卓墨、卓妍墨、雄黃酒、墨等。都是按照用金量和用的主旋律來排名的。另壹類是“蘇式彩畫”(後來出現的)也有壹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用金粉裝飾,周圍纏繞著龍,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寢在楠木梁上繪制金色彩畫,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素雅的色彩在中國的古建築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江南的民居和壹些園林寺廟,粉墻黛瓦,清新美觀。北方山區房屋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讓人感覺安靜舒適。甚至壹些皇家建築也在刻意追求這種古樸典雅的山景意趣。清康乾年間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壹般分為兩種,壹種是在建築上,或雕刻在柱子、橫梁上,或模壓在屋頂、橫梁、立柱上。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鳥獸、花鳥、魚蟲等。龍鳳題材應用更廣。雕塑的材質取決於建築本身,包括木、石、磚、瓦、金、銀、銅、鐵。另壹類是建築內或兩側或前後的雕塑。大部分是沒有建築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存或附屬物。建築中的雕塑多為佛寺、道觀中的佛道內容。

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與環境的合作與協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和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築內部環境主次的配合與協調,還註重其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壹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即風水之學。雖然其中夾雜著許多封建迷信,但剔除其糟粕,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尤其是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的建築師和工匠在規劃、設計和建造時非常註重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地理特征、氣候條件、森林植被等進行了細致的考察,使建築的布局、形式、色彩、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比如《管子》在論述選擇都城的條件時,強調不在山下,而在廣川之上,高水不近旱,低水不近澇以防省,因為有天然的材料和有利的地理條件。至於城鎮、城堡、村莊、寺廟、花園、房屋等。在山區,它們也是隨著山地地形的起伏而轉彎,高度分散,適合部署。江、湖、海沿岸的建築,必然要根據港灣內河流支流的地形來布置。歷代墓葬特別註重地形和環境。所謂“龍脈”,就是把周圍的地形和風水考慮了幾裏、幾十裏甚至幾百裏。園林是結合空間和時間的藝術,景色隨時變化。對於園區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是最重要的。“借景”是造園手法中巧妙利用環境的壹種表現手法。明基成的《園冶》壹書有壹章是講“借景”的。他說:“花園善於借用...借款人的花園雖內外有別,但風景無限。”遠處的峰巒、亭臺樓閣,以及園外的林木、海山景色,都可以借進園內,成為壹道風景。風景和景色也是互相借鑒的,陽臺和墻外的杏樹可以互相借鑒,形成壹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上所述,中國的古建築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經驗證據,為新的建築設計和新的藝術創作提供參考。它不僅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壹部非常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材。

  • 上一篇:大班中秋活動教案
  • 下一篇:寶石湖釣魚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