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在闡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時,明確提出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壹項戰略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壹項戰略任務,就是要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新成效、上新水平。

第壹,新農村建設是造福農民的偉大創舉。

農村是相對於城市而言的概念。與城市相比,其基本特征是人口密度較小,生產場地分散,專業化程度較低,家族血緣觀念較重。中國農村經歷了幾個發展過程,包括傳統農村、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改革開放後的農村和新時期的農村。長期以來,只有在文景之治、盛唐、康幹盛世等幾個特定階段,農村還算穩定,農民還能享受勞動。另外,很多時候,農村經濟總是不景氣,農民總是無法保障自己的溫飽。農村已經成為戰爭和苦難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後,農村成為中國改革的先行區。長期的“大鍋飯”體制被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取代後,農民擁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投資發展的勞動熱情重新煥發,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思想障礙依然頑固,農村改革發展曲折,城鄉分割體制沒有根本改變,利益格局調整障礙重重。農村仍面臨大量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總體上看,我國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面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壹個“發展階段”、“關鍵時刻”、“重要時期”。十七屆三中全會用簡潔的語言科學地概括了當前中國農村改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後,中國的農村會是什麽樣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六項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看到美好的未來生活:壹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二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農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了壹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絕對貧困基本消除;四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壹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五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顯著推進,農村文化進壹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得到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壹步健全;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20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期目標可以表述為:基本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水平。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福祉、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壹是基本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三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是農民生活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到新水平。

通過推進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農村現代社區建設、現代農民素質建設、城鄉壹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城鄉配套制度改革和體系建設,努力把傳統農業轉變為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農民能夠持續致富的高效生態農業,把傳統農村轉變為農民能夠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新型農村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成為適應市場經濟分工和單獨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道德素質高的現代農民,即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繁榮昌盛的農村經濟、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城鄉壹體的服務、富裕舒適的農村生活、富有進取精神、民主和諧的社會管理、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民,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城鄉壹體化發展新格局。

第二,新農村建設是壹項全面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它不是壹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綜合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程度。既是村莊建設的問題,也是農村發展的問題;它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建設的問題,而是壹個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發展的有機統壹體。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壹不可,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互動的過程,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發展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心環節、重心和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不斷滿足農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農村才能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在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良好的鄉風民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民主的決策管理、健全的法律基礎,是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既要謀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全面發展,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方面的協調和互動對於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至關重要。忽視其中任何壹個都是片面的。不能把握壹點,不如其余,顧此失彼,搞單打;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四面出擊。

新農村建設是壹項系統工程。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明顯不同於以往。我們不能僅僅把這個目標看成是壹個經濟指標,或者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而是要看成是壹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綜合目標,是壹個偉大的系統工程。因此,要實現這壹目標,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和改善農村生產關系;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既要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又要提高整體生活質量。其目的是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以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管理、新風貌、新環境為標誌,最終把還很落後的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設施完善、管理民主、環境優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第三,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這是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深刻總結農村改革發展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改革發展全局作出的科學判斷,為新時期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堅定不移繼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努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和快速城市化時期。就農業本身而言,它已經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了五個“三農”壹號文件,制定了壹系列惠農強農政策。中央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後,各地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農村,從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農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中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有能力、有條件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生產供應有了良好基礎;在壹些地區,農村非農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城市發展逐步發揮對農村的支撐引領作用;城鄉分割制度明顯松動;城市和工業積累了支持農村和反哺農業的堅實基礎,國家公共財政支農能力顯著增強;加強“三農”工作已經在全社會形成了廣泛的意識,中央政府出臺了壹系列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建設新農村已經成為我國的大政方針,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些都為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是中國發展的戰略基礎。目前,我國農業基礎尚不牢固,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仍然缺乏工業的支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壹系列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新農村建設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加強,農產品供需平衡保障難度加大;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農業多元化、糧食副業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日益明顯;農業生產流通方式落後,壹家壹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弱;糧食安全壓力加大;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服務差距較大;農村社會安全網建設滯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民工社會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力資本支撐不強;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做好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城鄉分割管理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後,進壹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比過去更加雄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條件具備,但要解決的問題遠比過去復雜,特別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突出矛盾。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民的小康。要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均衡發展的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還在農村。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誌們應該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四、新農村建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壹是在總體工作中,認真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放在首位。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繁榮,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的戰略決策。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落實近年來中央支持“三農”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在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有效性。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和服務,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要在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例如,中央政府最近出臺了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包括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和飲水安全工程及農村道路建設,完善農村電網,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發展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市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會保障對象待遇水平,增加農村低保,繼續提高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加大對重點項目、“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並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如何貫徹中央的規劃,特別是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縣情,科學規劃,通過項目的實施和資金的投入,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同時,要努力營造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當前,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在三農問題上解決壹些眼前的困難,縣域經濟的實力沒有增強,無疑會失去實現城鄉統籌的經濟基礎。是堅定不移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的重要選擇,不能把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割裂開來。要以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為重點,提高政府服務功能和管理效率,著力改革審批、投資、監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創新社會管理,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要素和產業集聚,增加資本占有。中小企業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動縣域經濟增長、加快新農村建設、解決就業、平衡社會財富、促進城鄉壹體化等多重經濟社會功能。縣級公共服務必須以中小企業為重點,認真解決企業“吃、拿、卡、要”的問題,為縣域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民創業創造良好條件。當前,要特別註意經濟社會政策的調整和完善,註意經濟利益的協調和統籌,把各種矛盾和沖突解決在基層,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第二,在工作實踐中,既要提升“硬實力”,也要提升“軟實力”。新農村建設“二十橫”總要求涉及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涵蓋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內涵極其豐富。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指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而“軟實力”是指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增強“硬實力”,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農村生產力,壯大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第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村富不富裕決定新農村建設投入是否充足,經濟實力決定建設能力。發展生產,源頭活水,才能做好新農村建設這篇文章。加快發展是第壹要務,必須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壹是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二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機制,大力發展鄉鎮工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走農村工業化、村莊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把農村變成工業生產車間,把農民變成工人,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第三,積極擴大農民就業,積極培育壹批吸納能力強、收入水平高、相對穩定的勞動力基地,打造勞動力品牌,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富農目標。

提升“軟實力”,必須牢牢把握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培育新型農民,努力推進和諧農村建設。壹是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在鞏固農村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壹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使農村兒童享有與城市兒童同等的教育資源和平等的教育機會,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大力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加強農村婦幼保健,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城鄉養老保險辦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的美好家園,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解決農村的看病難、出行難、入學難,農民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二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懂管理、明辨是非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三是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營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消除和化解矛盾糾紛。四是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在工作態度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新農村建設是壹項長期關註的偉大事業,特別是對於我們相對欠發達的地區,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我們應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盡力而為”,壹要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經濟調節杠桿作用,積極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在項目支持、資金分配、稅收優惠、貼息等政策上重點支持農村和新農村建設,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村。特別是要加大對落後村的扶持力度,盡快改善這些地方的落後狀況,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二是引導好、用好、保護好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的工作積極性,讓群眾在新農村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三是創新思維。各地情況不同,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工作原則,逐步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既要看到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又要認識到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在具體建設中,要堅決克服不顧自身實際的“跟風”做法,不搞“壹刀切”;堅決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嚴禁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總之,新農村建設要註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議事要民主,不能強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壹律;要引導支持,不能包辦代替,要把實際效果作為檢驗工作成果的重要標準。

第四,在推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業是弱質產業,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不是純粹由市場本身調節的。目前,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沒有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新農村建設難以順利進行。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但不等於什麽都要做,還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壹方面,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利益主體,他們最期待什麽、最需要什麽,最有發言權;另壹方面,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主體,必須讓他們發揮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即深入調查研究,問計於民,善於總結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好的經驗和做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即通過規劃引導、政策引導、典型引導,讓群眾拿“大主意”,組織引導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即在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同時,更加註重激發農村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依靠農民的辛勤勞動、國家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不斷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 上一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空間概念
  • 下一篇:如何通過電商運營銷售生鮮食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