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內容涵蓋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和禮儀行為,主要包括語言、舉止、gfd和場所禮儀。
(1)語言文明教育:不說臟話是語言文明的前提,學習和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常用的交叉禮貌用語:妳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正確稱呼他人,掌握基本的溝通和會話技巧,能夠在公共場合發表簡短講話。
(2)著裝審美教育:學習TPO著裝原則:著裝要與時間、地點、場合環境相協調。上課的話要穿校服,運動休閑的運動服,不要穿花裏胡哨的衣服。
(3)禮儀教育:學習優美的站姿、坐姿、走姿,簡單練習大方優美的面部表情,讓學生發現自己的美,展示自己的美,樹立自信,煥發青春陽光的魅力。
(4)人際交往教育: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男孩女孩之間、社會活動與他人之間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方式。
(5)校園禮儀教育:校園禮儀教育包括教室、辦公室、宿舍、集會、廁所等場所。
第二,加強自身禮儀,提升人格魅力。
“學高是榜樣,德高望重是老師。”班主任首先要註意自己的言行,加強自身的禮儀教育能力。
(1)樹立信心:班主任要對自己的禮儀教育能力和學生有信心,在禮儀教育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進步,始終堅信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努力,學生就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文明、禮貌、懂事、可愛。
(2)講究方法:禮儀教育是心靈溝通的教育,常采用正面引導法和情景模擬展示比較法,讓學生了解和發現。少說教,不負面語言。比如禮儀教育前期,學生可以主動跟他打招呼,而不是給他壹個“粗魯”的結論就放棄;當學生說臟話時,善意地提醒他用文明的語言提高個人魅力,而不是大聲訓斥。讓學生始終覺得妳是在幫助他,讓他進步,而不是在管教他。
(3)區分場合:公共場所多用於各種禮儀知識的普及和正面宣傳。對偶爾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要在公共場合善意地、悄悄地提醒,在強調某些現象和行為時不要罵人,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願意接受妳的禮儀教育。
(4)持之以恒:學校大部分學生文明禮儀意識淡薄,禮儀素質基礎薄弱。以前在生活環境中使用禮儀的行為並不多。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想用禮貌,也不是故意不尊重老師,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或者不知道怎麽做更合適,這就需要老師及時的提醒和引導。雖然不良行為的改變和禮儀素質的提高不會壹蹴而就,但是如果妳堅持每天做,妳會欣喜地發現妳的學生每天都在小有進步。教師應該對學生進步的禮儀行為有積極的回應。
(5)穩定情緒:在禮儀教育過程中,班主任不會因為學生的調皮(無禮)而失了風度,不會被他激怒而大喊大叫;永遠記住,有很多問題的學生需要我們充滿愛心和耐心的老師。老師在學生面前失態是不禮貌的。他們應該用愛、信心、耐心、毅力、情緒穩定和風度對待學生。
(6)率先垂範:教師禮儀主要包括語言文明禮貌(音量適中、語調高低、語速快慢、無臟話和口頭語、常用禮貌用語、對他人的稱呼得體);舉止優雅得體(體態優美,公共場合不吸煙,不喝酒等。);著裝要遵循原則,符合教師端莊典雅的職業特點。參加大型會議活動的主要人員應穿西裝打領帶。培訓老師要穿統壹的培訓服,方便操作指導,時刻註意老師的示範作用,為我們的禮儀教育打好基礎。
第三,積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文明禮儀教育的基礎
從閱讀《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開始,滲透文明禮儀基礎教育。雖然孩子在壹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背過三字經和《弟子規》了,但是那時候他們理解了嗎?但我不知道。現在復習朗讀,初中生很快就明白意思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每周讀五本《論語》,他們可以輕松愉快地完成任務。在朗讀的過程中,他們驚訝地發現,原來《三紫晶》和《弟子規》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出自《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壹個孔子:他也孝順,但善於犯錯的人很少;那些不善於犯錯誤而善於制造麻煩的人是不善於犯錯誤的。君子之商,以此為基;孝順也是做人的根本?“還有《弟子規》裏的《弟子規》,《弟子規》,大家的培養,孝順,我每次都真心相信。熱愛群眾,與人為善,有余力就去學文學。“都說‘孝’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在背誦的同時,接觸了舊知識,熟記了閱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閱讀這些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我們繼承了中華文明和禮儀的文化,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
第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明禮儀和行為的形成。
(壹)開展豐富的文明禮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為了讓弘揚傳統美德和文明禮儀的教育具體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真正起到教育效果。今年3月以來,我們班開展了文明禮儀系列主題班會活動。如:收集文明禮儀課堂培訓、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講中國傳統禮儀故事、文明禮儀小品展示活動、文明禮儀演講比賽、文明禮儀書法大賽等。活動中,人人參與,人人當演員,人人朗誦詩歌,既鍛煉了同學們的表演能力,也生動地教育了自己和同學。活動中討論了具有班級特色的班級培訓,評選出了最佳演員、最佳課本劇、最具創意獎、最佳演說家、小書法家等多個獎項。這壹系列活動增加了學生的榮譽感,加深了對文明禮儀的理解,爭做校園“文明禮儀小模範”。
(二)利用節日,開展“我是優秀少年”系列活動。三八婦女節,母親節,我號召同學們在家做優秀少年,為媽媽做點事,感謝媽媽做孝順少年。在植樹節,我號召同學們種植花草樹木,美化環境,做關心祖國和他人的少年。愚人節那天,我讓孩子們談談“當傻瓜”和“犯傻”的感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做誠實的少年。另外,針對“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我鼓勵同學們利用雙休日做清潔鄉村的善事,爭做文明標兵。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傳統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促進了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第五,抓課堂教學,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現代學生在校時間多,語文學科承載著“文以載道”的重任,所以我利用好語文課堂這個平臺,用好教材,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實施禮儀規範訓練,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有機統壹在教材中,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生動地勾勒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艱辛歷程,謳歌了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如《秀子》《望春》等。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六、以日常管理為基礎,經常抓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要講究平時,不是今天,不是明天。作為班主任,我貫穿於日常教學管理中,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比如上課鈴響後,要求學生迅速回到座位準備上課;上課時,站直,向老師問好;上課聽講,坐在板凳上,頭要直,身體要直,腳要平;升國旗時,莊嚴肅穆,站直,立正,敬隊禮;見到老師,要畢恭畢敬地向老師敬禮;和同學相處,要寬容,保持禮貌用語,等等。平日裏,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發現做得好的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發現做得不好的及時提醒。並每周評選壹次優秀文明集體和文明之星,鼓勵孩子們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發揮榜樣的力量,踐行文明禮儀行為
青少年在學習“禮儀”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禮儀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現。“禮儀”來源於文字,文字發自內心。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人,才能有得體的禮儀言行。尊重他人是人們交往的必要和首要態度。“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周恩來同誌把自己的壹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他總是親自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和醫務人員握手表示感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範,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其次,學習“禮儀”要以提高我的自尊心為基礎。自尊,即自重,是壹種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低頭,不允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人的行動,是壹種積極的行為動機。正確的自尊應該具有謙遜的品格,而不是傲慢和浮躁。當青年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時,他們也獲得了他人的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時,內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培養青年學生高尚的人格,培養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道德品質尤為重要。禮儀教育可以作為壹種動力和導向,在青年學生的個體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