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審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什麽是美?從詞源上看,根據《說文解字》,羊大了就美,認為羊很肥就是“美”。這說明美直接關系到感性存在,關系到滿足人的感性需求和享受。《論語》中說“仁即美”,張問“五美是什麽?”子曰:“君子利而不勞,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武而不猛。”這裏的美是關於善良的。在這裏,“美”和“善”混合在壹起,通常具有相同的含義。
二,中西藝術的審美差異
在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最早的大學學派。他們認為“數”是萬物之源,物的存在就是數學的存在,美就是數的和諧。西方古代哲學家直接將對美的追求具體化為創造和諧的視覺形式。認為“最美的立體圖形是球形,最美的平面圖形是圓形。”他們發現構成矩形比例協調感的“黃金分割”比例是[a:b =(a+b):a];人體的美也取決於不同數字之間的和諧比例。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下,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雕塑家波利克萊塔寫了壹本關於法規的書,專門研究人體各部分之間的數學比例關系。他的作品,如《持矛者》、《紅發運動員》,都是按照這些規律創作的:體長與頭部的比例為8:1;腳的長度應該是手掌寬度的三倍;從腳到膝蓋的腿長應該是手掌寬度的六倍...
古希臘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從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觀點出發,為藝術設定了追求和再現美的原則,即:什麽是最聰明的?號碼;什麽是最美的?和諧。最聰明的是最美的,最美的是最聰明的數字的和諧。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理性(真實事物)的模仿的再模仿。”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從另壹個角度將美是數的和諧的理論轉化為關於具體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諧理論,從而進壹步將西方追求“形式和諧”的審美理想與藝術創作實踐相結合。他認為“按照事物應該的樣子創造出來的藝術就是美的藝術。”這是西方古代“和”的審美理想的另壹個層面。
對比中西,如果說中國的古代哲學家主要側重於美學的“心理”方面,那麽西方的古代哲學家則側重於美學的“物理”方面。亞裏士多德在《詩學》壹書開篇就說,壹切藝術“其實都是模仿”。這就是為什麽西方繪畫繼續沿著現實主義的道路,把繪畫藝術當作科學,致力於透視學和解剖學的研究。直到20世紀,西方繪畫還是以細致描繪客觀物體為主,要求藝術形象盡可能貼近所描繪的客觀物體,以達到寫實的效果。中國的傳統繪畫始於魏晉,從“形似”逐漸轉向追求“似”,並進壹步發展為“寫意”。中國畫家更早地認識到,“形似”未必達不到“神似”。為了更好地傳達精神,對形式的描寫可以更加靈活誇張,強調繪畫要把“形似”放在首位,而不是壹味地追求“形似”。可以說,“美在似與不似之間”既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標準,也是中國傳統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吳道子、王維的水墨山水,李、梁楷的水墨人物,的水墨花鳥,都對後來的寫意有很大影響。寫意就是寫意象,寫意境,寫心靈,寫自然,寫精神。它以托物來表誌,以有形來表物,以借景來表情,表壹種精神,壹種意識,壹種理想。它既再現了客觀形象,又體現了畫家的主觀感受,體現了壹種內心氣質的表達和崇高精神的追求。“寫意”是中國繪畫傳統的出發點和目的。這種藝術觀使中國畫家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超越了客觀物象,獲得了更大的藝術表現自由。如果說西方的寫實主義藝術觀因為追求客觀的形象再現而滲透著物理知識,體現了壹種科學精神,那麽中國的寫意藝術觀則更能體現出壹種強烈的人文精神。
三、中西藝術審美差異的原因。
中西審美差異的原因應從中西不同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理想的發展演變來看。儒道思想代表了中國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作為孔子開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儒家美學的中心理念是“中和之美”,強調以文權制度為中心的宇宙萬物的普遍和諧。中和之宇宙是以現實政治和人倫社會為中心的整體和諧宇宙,是作為儒家文化理想的終極之美。中國的宮殿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向兩側蔓延,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中和”之美。對人際關系和諧的強調也導致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向兩邊“背情”,導致了中國詩畫抒情的傾向。儒家美學最大的貢獻是為中國文人提供了壹種對壹切存在的普遍關懷,這種關懷決定了中國詩畫中“清爽太虛”和“散點透視”的空間結構及其宇宙生命感。同時,孔子主張以宗法社會的道德精神為美的基礎,以“開悟助人”為藝術的最高目標,以完善“自然由外,心由內”的繪畫技法和構圖為修行之道,從而達到壹種理想的審美創造境界。
道家文化作為中國產生的文化產物,與正統儒家文化有互補關系。道教推崇的是世間萬物的自然生成。道家美學的另壹大貢獻是,它為中國藝術提供了壹種審美境界,其基本特征是“虛靜”和“空”。莊子主張把自我同化到整個自然中去,最高的藝術境界是壹種與自然同在的空實精神,壹種“淡泊凡俗,壹切美皆隨之”的境界。從唐代開始,中國畫逐漸摒棄青綠山水,文人水墨山水興起,道教的審美影響不容忽視。
原因。老子非常重視“玄”和“素”兩種顏色,不斷提到“玄”和“素”,其中玄為黑,素為白。“玄”和“蘇”是後來水墨畫所依據的顏色。
在西方美學中,希臘文明為西方藝術提供了壹種以神聖形式為中心的審美價值。
原因。老子非常重視“玄”和“素”兩種顏色,不斷提到“玄”和“素”,其中玄為黑,素為白。“玄”和“蘇”是後來水墨畫所依據的顏色。
在西方美學中,希臘文明為西方藝術提供了壹種以神聖形式為中心的審美價值,而基督教文明為西方藝術提供了壹種以光和色為特征的審美價值。兩者相互滲透,形成了西方藝術在藝術風格上的整體面貌。希臘人相信宇宙是壹個完整完美的神聖秩序。這種神聖性同時是有限的、靜態的,這導致希臘人把“寂靜”視為美的理想。人體是宇宙大秩序中的壹個小秩序。希臘藝術家用人體雕塑表達心中的神的形象,象征著宇宙的神聖秩序。希臘風格的古典美學價值還表現為強調多樣性和統壹性的形式觀念。希臘美學家認為美是比例與和諧。希臘人給西方藝術提供了壹個“古典美”的理想模式,古典美學價值的中心概念是,形式既包括人體的具體形式,也包括宇宙的抽象形式。這種審美價值始終滲透著壹種以數學和幾何的度量為基礎的科學精神。在後世,以形式為中心的古典審美價值成為壹種觀念或模式,不斷規範和指導著西方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在其影響下,壹方面,西方藝術傾向於表現出壹種以人體的比例與和諧為主要對象的現實主義;另壹方面,西方藝術在追求人體美的同時,也從未放棄對人體美所象征的宇宙神聖秩序的追求。這也導致了抽象繪畫藝術的出現,在這壹點上,兩者有著相同的淵源。
基督教作為對西方藝術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宗教性基督教,信奉的教義是:在人類墮落並被逐出伊甸園後,上帝為了拯救人類,將自己的兒子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上帝與人類之間的超越鴻溝最終被基督的形象延續了下來,基督是“道的化身”。“道的化身”和新的神人關系打破了希伯來宗教中“無偶像”的絕對戒律,從而創造了壹整套基督教的形象和象征主義。比如十字架是基督本人的象征,基督是“道成肉身”的象征,面包和酒是基督的血肉,羔羊是基督順從信徒的象征。沒有這種象征意義,整個西方藝術史就無從談起;就這樣,促成了文藝復興的偉大藝術運動。由於先驗的上帝及其永恒的形象無法用任何具體的形式來描述,這就導致基督教經常用“光”來比喻上帝,是“充滿活力的光本身”,“光”成為基督教最高審美價值的形象體現。正因為光和色在基督教文化中首先象征著上帝的神力,所以西方人壹直懷著崇敬的心情研究光和色及其在繪畫中的應用,並將其視為壹項偉大的事業。壹方面導致了科學光學和色彩學的誕生,成為西方藝術發展的動力之壹,另壹方面,物體表面因光的吸收和反射而產生的豐富多彩的變化,為西方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