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理解改良與革命之爭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

如何理解改良與革命之爭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

論晚清的改革與革命

在近代中國,壹直存在著中國應該走改革還是革命道路的爭論,而且這幾年爭論非常激烈。壹種觀點認為,“如果要反思20世紀的中國”,首先應該進行的“根本反思”是革命變質了,因為“革命方式”有很多弊端,有很多後遺癥,包括它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傷害,整個民族的生命能量都在革命中耗盡,20世紀的革命也確實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要走適度改善的道路。“如果我們繼續走這條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基本關系的改變,政治制度的改變,遲早會提上日程,中國的現代化也許能以健康的狀態向前發展。”[1]

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我認為中國的百年歷史其實就是壹部近代史,所以要從現代化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中國近代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現代化是目的,革命和改良都是手段。問題是,洋務、改革、新政等壹切溫和的改良措施,都無法最終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他們最多只是邁向現代化或現代化的壹步,壹個極短的中繼站,最終的出路只能是革命,不僅是毀滅,更是重生。現代化只能通過革命來實現。

第壹,清朝改革的目的不是發展,不是現代化,這使得革命不可避免。

改革是政府主導的變革,所以改良派假設了這樣壹個前提,“我們應該承認,晚清政府並不想謀求中國的進步和發展,也不想使中國盡快完成向現代化的轉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或評價可能是在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清政府領導下緩慢進行的,中國未必會重復王朝更替的惡性循環規律。”

其實清朝所有的改良都堅持壹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中派”的核心是維護君主專制的“三綱五常”。作為新政的開端,光緒二十六日(1901年65438+10月29日)第十日的改革詔書明確定調,“有千古經典,無不變之規”。“三綱五常者,不易如日月星辰,而善變者,令壹聲令下,亦如豎琴換弦。”[2]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束縛了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導致了人民的貧窮落後。因此,任何真正的現代化變革都不可能改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制度。清朝反其道而行之,顯然不是為了現代化,而是為了維持其岌岌可危的專制統治。

清朝所有的改革都不是政府主動發起的,而是在外患內憂的合力下被迫開始的。向洋人學習的目的是學習洋人的“術”和“用”,以保持封建專制。變法的動力源於出國“察政”回國的五位大臣的三大憲政優勢,即“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免”,理由是“當今當務之急是整肅民心?善治民者,如英國也。”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要學習英國的“帝國政教合壹”,是為了治民,而不是治民。

既然清政府改革的目的不是現代化,當然也不會爭取現代化。我們應從維護封建統治的角度選擇任何現代化因素,只取其形式“治民”,而不取其本質實現“治民”。例如,1908年9月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正文共有14項,附錄“臣民的權利與義務”中只有9項,規定:“清朝皇帝擁有封建皇帝的壹切權力,與專制皇帝沒有太大區別。臣民為數不多的權利是“法律命令所限定的”,“在法律的範圍內”,與專制制度下的臣民沒有太大區別。可見,《欽定憲法大綱》違背了憲法的基本原則,仍然是壹部以君主的絕對權力換來的新瓶裝的封建法律,說明現代化不是靠這些非驢非馬的“現代化因素”就能實現的。

第二,沒有良好的經濟和政治資本來改進這艘船不是現代化,從而使革命不可避免。

辛亥革命前,滿清政府進行了持續數十年的溫和改革,許多改革措施看似有效。中國近代社會出現了廠礦、輪船火車、電報電話、新式軍隊、社團、學校、報刊、商會、協會、政黨、內閣、憲法大綱等新的現代化因素,使許多有“維新興國”之誌的中國人認為中興大有可為,改良派因此給予高度評價。比如“洋務運動是中國第壹次現代化運動”。經過幾十年相對穩定和平的發展,到19的80年代或者更晚,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雖然不能說再次成為亞洲第壹大國,但確實已經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恢復應有的大國地位和作用。

但對現代化有壹種誤解,認為“壹個世界大國的地位和作用”、物質豐富、國力提高就等於現代化,這是對生產力歸根到底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這壹原理的簡單化、絕對化、庸俗化理解。其實,所謂的現代化,至少應該包括工業的機械化、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開放化以及人們文化心態和思維方式的現代化。

社會是壹個復雜而完整的系統。生產力、生產關系、意識形態等等都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尤其是在中國前現代社會,政治秩序、社會秩序、文化秩序“高度交織,甚至近乎壹體”。在這個屏障中,文化取向和政治制度是連續的,統治者的合法性基礎也是連續的,形成了壹個無法單方面打破的超穩定結構。因此,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社會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所以生產力不僅包括物質規定性的生產力(如手磨),還包括社會生活其他方面(如制度、規範、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再生產能力。),因為沒有這些“其他方面”,生產就無法存在。從現代化的角度看,不僅物質生產要現代化,社會組織也要建立。然而,通過旨在“富裕強兵”的改良來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第三,革命不是少數人鼓吹和決定的結果,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改革派認為中國無法滿足民主的條件,甚至認為憲政改革本身過於激進,走入了誤區。“鑒於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清末統治者提出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這是當時對改革的壹致認識。他們的基本想法有兩個:壹個必須改變法律,另壹個必須慢慢改變。但隨著新政初期的改革,社會思潮逐漸開始由漸進向激進轉變。急功近利的思潮開始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期望通過政治改革盡快實現中國的獨立富強。憲政改革是作為政治改革方案提出來的。然而,建立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普及教育。當時中國缺乏建立憲政的基礎,清末的憲政改革不可避免地失敗了。[3]在他們看來,革命的發動及其戲劇性的成功,“完全是革命誌士在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倡導和爭取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必然。”結果播下了龍種,卻收獲了跳蚤。" .[4]

事實上,憲法改革最初是為了“內亂”和防止即將到來的革命,它壹開始也確實達到了這壹目的。當清政府於9月1906,1正式宣布準備仿憲時,各地紛紛成立預備立憲委員會、政治通訊社等組織,其共同目的是支持“預備立憲”。梁啟超還發表了《開明專制論》,為立憲主義的準備提供了理論基礎,並在《政治通訊社宣言》中聲明:“政治通訊社所奉行的方法,往往以有序行動為正當要求,從不侵犯王室尊嚴,也從不為國家擾亂公共秩序。”[5]這些都說明中國士紳的要求並不高,當時的主流思想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問題是清政府改革的誠意。當所謂的改革措施有利於皇室中央集權時,清政府就迅速實施。比如官制改革,1906年公布中央官制,1907年公布地方官制,將各省督撫的軍權、財權恢復給中央,也就是皇室。奪取軍權的行動也更快了。載灃親王壹攝政王,就立即充當元帥,親統禁衛軍,他的兩個弟弟又分為軍師大臣任海軍和親貴的陸軍大臣,從而實現了王室把持軍權的意圖。然而,與憲法改革有關的真正措施是“當它們實施時,它們可以延長”。《逐年準備憲政事務清單》詳細列出了九年中每年要做的事項,包括調查戶籍、實施會計法、編寫簡易識字課本和國家必修課本、促進識字學習等。所列項目完全不涉及憲法問題。到1911,建立了以王慶為首的第壹個“責任內閣”,權力集中在皇室親屬和貴族手中,責任內閣變成了皇室內閣,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目標是將權力集中在皇室,而不是模仿憲政。改革派也想做最後的努力。各省咨議局議長、副議長相繼赴京召開第二次聯合會,上書力爭:“君主立憲制國家與王室組閣不常見,請另派官員組閣。”結果被清政府斷然拒絕,毫無道理。於是,各省咨議局聯合會只好發表《民族文告》,痛哭“希望無望”。改革至今的失敗,不是因為“國民認識參差不齊”,而是清政府的“頑固不化”。既然改良之路不通,中國還在進步,當然只能走革命之路。這是因為當時的立憲派也明白了他們視為“洪水猛獸”的革命即將到來,於是壹部分人開始向革命靠攏,革命自然就來了。

當然,我們並不是完全否認這種改善。雖然對腐朽的封建制度修修補補是沒有前途的,但是既然改良引進了現代機器工業,又怎麽能讓舊的封建中國保持完整呢?畢竟造成了“西學繁盛,眾人論書,各試其法,欲以明移俗”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它產生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是資產。換句話說,洋務運動和改良新政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壹個必然歷史階段。張之洞派出的留日學生在評論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時說:“用20年時間把武漢建成重鎮,確實是張之洞的努力。當時有許多工廠,江漢陰浮雕,壹隅之地,足以轟動中外的視聽。有了官錢局和鑄幣局控制全省財政,不缺軍務,有了槍炮廠為戰爭源源不斷的供應,有了新的軍隊,有了豐富的知識和思想,能明白革命的主旨。而且領導革命黨人,培養了很多學生,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比當時其他省份好,所以能大有作為。雖是公職意料之外,但機遇匯集,豆子收獲。”

不及物動詞結論

改良和革命的區別在於,改良是由封建統治者自上而下發起和領導的,而革命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自發進行的。在發起改革的封建統治者看來,改革只是統治策略的改變,只是從“霸道”到“王道”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和保守本質上是壹樣的,都是為了維護皇帝統治人民的特權,都* * *反對人治。雖然保守的“霸權”無法實現現代化,但官方控制下的改良“王道”已經基本局限在艾澤恩斯塔所指出的“適應性變革”的範圍內,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適應現有的政治制度,但無法從根本上突破現有政治制度中的制度和邏輯前提。”“它可以帶來壹系列具體的變化,但它不能改變政治制度的基本規範和標誌。”很難想象落後的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改良可以走向以民有、民治、民享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現代化。這場革命是民眾自下而上自發發起的,其徹底性在於突破“適應性變革”的包圍,重塑社會機制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雖然革命後的中華民國確實成了壹個空招牌,但並不是人民沒有民主素質,而是革命尚未成功,袁世凱等靠改良起家的著名封建統治者依然頑固維護封建制度,阻擋不了歷史潮流。這就證明了改良是不可能的,革命必須進行到底。

註意事項:

黎文海。告別二十世紀的歷史思考[J],新華文摘,2001,(4)。

[2]《清·德宗靖實錄》[M],卷四七六。

[3]吳春梅。變法:清末新政的誤區[M]。江蘇社會科學。

[4]林峰。重新認識百年中國——近代史研究與爭鳴中的熱點問題[M]。改革出版社,1998。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合集12。

  •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如何實施?
  • 下一篇:如果有好的產品,如何推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