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考察

“中國傳統文化”考察

春節的起源

古代叫“大年初壹”,是壹年的第壹天。吳《梁璐之夢》:“正月初壹,謂之元旦,俗稱大年初壹。”朔日是農歷的第壹天。在過去,元旦也被稱為“元日”、“端日”和“陳元”。王安石《壹月天》詩說:“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天天老是換新桃換舊桃。”民國以後,正月初壹才被正式命名為“春節”。孫中山以“循夏歷,故宜農;“從西歷算起,這樣方便”的宗旨,是他就任臨時總統時決定改為公歷的,從1912 1開始執行。這樣,中國就有了兩個“新年”,公歷新年叫“元旦”,農歷新年叫“春節”。

上元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壹夜被稱為“元宵”和“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自唐代以來,元宵節壹直很流行,所以它也被稱為“元宵節”。相傳漢文帝平定朱祿叛亂,叛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因此漢文帝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帶領官員和宮人外出優遊以示慶祝,並將這壹天定為“上元節”。元宵節成為元宵節,始於東漢,盛於唐代。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鎖。”寫下了元宵節張燈結彩、萬人出行的熱鬧場景。此外,還有吃元宵(湯圓)、踩高蹺、燈謎等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稱為夏季節日。“端午節”的本名是“端午”,意為開始。這是我國的壹個古老節日。據說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濫殺吳國的英雄伍子胥。相傳伍子胥死後成為沈濤,民間有迎沈濤的習俗。後來,這些習俗與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屈原憤然投汨羅江自盡後,為了防止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人們用糯米和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餅,成為端午節吃粽子和年糕的來源。在端午節的習俗中,賽龍舟是最壯觀的。唐代詩人張劍鋒寫過《競渡之歌》:“五月五日,風和日麗,花繞江唱。國君出郡翟,河早聞和。”這些習俗流傳到國外,直到現在,日本的壹些地方仍有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竹竿掛魚等傳統習俗。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被稱為“七夕”。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今晚在天河的鵲橋相會。後來就有了這壹夜向織女要針等習俗,民間也稱之為“乞食節”。所謂乞巧,就是萬千女子梳洗完畢後向織女討巧,也就是在月光下織女面前用彩線穿針。如果能打通七個大小不壹的針孔,那就“巧”了。唐代詩人崔豪寫過七夕的詩:“長安城月如練,家家持針壹線這壹夜。仙女玉佩知道天地間沒有相遇。"農諺:"七月初七,晴空萬裏,鐮刀磨稻。“該磨快鐮刀,準備收割早稻了。

中秋節的起源

農歷八月十五日,正值秋季中期,所以稱為“中秋節”。秋高氣爽,藍天澄澈,圓月懸,大地清澈,桂香浮動,令人陶醉。蘇軾《陽關曲》詩中寫道:“暮雲聚時,層溢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這壹夜不長。明年明月望何處?”表達了中秋月夜的美麗。舊習俗是晚上壹家人團聚,有時令水果和熟食,宴飲,賞月,笑著在桂香賞月,聚在壹起歡度佳節。中秋節還有吃月餅的習俗。據說。元末,為了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廣大人民群眾把起義的日期寫在壹張紙上,放在月餅的餡裏互相密傳,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朽的元朝。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得更廣了。

重陽節的由來

也被稱為秋天的節日。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古代九為太陽,九月初九為太陽,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期,汝南人在遊覽風景時,聽到費長房告訴他,9月9日汝南將有大災,於是趕緊讓家人縫制小布袋,裝上山茱萸,綁在手臂上,爬山喝菊花酒,以便避難。這壹天,全家人爬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都死了。此後,人們在重陽節制作山茱萸的袋子,喝菊花酒,舉行廟會,爬山等習俗。由於古代“爬山”和“蒸糕”的相似,所以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重陽要爬山,所以也叫“登山節”。唐代詩人王維右寫了壹首詩《山節思山東兄弟》:“獨客居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到兄弟們的屍體被登上高處,會不會也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呢”記錄了當時的風俗。由於感情真摯,這首詩至今家喻戶曉。

拉日節的起源

臘月初八被稱為“臘日”和“臘八節”。拉日往往是古代的“臘祭”。自周朝以來,臘祭壹直在每年12月舉行,以崇拜祖先的神。十二月是狩獵季節,被獵殺的動物被用作祭品。臘祭的這壹天被稱為“拉日”。“臘八也和佛教故事有關。據說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出家的日子。

  • 上一篇:女隱士比男隱士多。他們為什麽會出家?
  • 下一篇:學雷鋒,做文明小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