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看待中華傳統美德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如何看待中華傳統美德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當前,中國正面臨著國際風雲變幻、資本全球掠奪、價值“失範”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大力倡導忠勇報國、廉潔奉公、孝順家人、誠信待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得過且過,恪守本分,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真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關鍵詞:中國傳統美德當代價值

目前中國處於壹個大的盤根錯節的局面。壹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和綜合國力的提高,許多國家開始越來越關註中國。在國際形勢變化的同時,中國的和平崛起也被壹些國家視為威脅,這些國家利用經濟和政治戰爭來阻礙中國的發展。另壹方面,面對資本以現代性的名義在全球範圍內的掠奪,很多國家也開始整體反思。什麽是現代性?國家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如何才能在全球國際舞臺上立足和發展?另壹方面,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過程中,舊的價值體系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價值“失範”現象嚴重。中國如何在如此緊張的形勢下破浪前行,成為需要研究的突出問題。本文認為,解決這壹問題,不是簡單地對外求法,全盤西化,或者自己求法,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是要審時度勢,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多管齊下,發揮中國的傳統美德。本文擬選取中國傳統美德中與中國當前現實密切相關的幾個方面,探討其當代價值,以期有助於解決中國問題。

第壹,當以忠誠和勇氣為國家服務時

“忠”,即“壹個人的心叫”(《孟子·滕文公》),即“危難之際不忘祖國”(左··公元)。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多與“忠君”而非“忠國”聯系在壹起。而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大部分時候是“君”與“國”的結合體,所以實際上傳統中國的“忠君”其實就是“忠君”,所以傳統文化中的“忠”思想,剝離其忠君的封建意味,其實就是我們現代所認為的愛國。

在傳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對君主的忠誠就是對國家的忠誠。忠君報國壹直是全社會提倡和推崇的美德。“麒麟閣十壹傑”之壹的蘇武,西漢名臣,奉命舉行祭祀,向匈奴使使,於19年被扣留在北海放羊。他受盡折磨,發誓不投降,為世人所敬仰。南宋名將嶽飛,背刺率領嶽家軍所向披靡,與金軍交戰數百次,創下“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軍事神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名將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被俘。他寧死不屈,向南方俯首稱臣,在柴火市場被斬首。這個故事眾所周知。

雖然也有學者曾經站在近代中華民族的角度回望當時的歷史,認為嶽飛和文天祥都不是民族英雄,因為當時的戰爭和《兄弟撞墻》是壹樣的矛盾。然而,本文不同意這樣壹種以現在看過去的觀點。本文同意,判斷壹個事物是對是錯,是善是惡,需要像現象學家胡塞爾所說的那樣,根據當時的情況“回到現象本身”,而不是用現在已經改變的條件去判斷過去。

在傳統中國,“忠勇報國”體現了儒家所說的“義”的氣節。孔子說:“仁人誌士為仁,不存而害仁,而殺己而成仁。”孟子說:“人生之所欲也;義也是我要的。兩者不可兼得,卻要舍身為義。”孟子也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叫君子。”在《大義》中,“忠勇報國”表現了愛國的理想和情操。

其實“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中都是存在的。在上個世紀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了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但是,在當今和平的中國,大力提倡忠勇報國具有特殊的意義,怎麽強調都不為過。

冷戰時代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發展,中國和平崛起。但如前所述,壹些國家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威脅,或故意誇大或故意制造摩擦,千方百計阻止中國騰飛。再加上壹些國家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的和平演變,所以實際上我們面對的還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和國際摩擦。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大力倡導精忠報國,是極其重要的。

提倡精忠報國,就是提倡忠於國家,熱愛國家,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做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就是自覺自動地學習世界先進知識,掌握先進技能,為國家和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服務;就是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忘利忘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站好自己的崗位;就是始終堅守高尚的道德,不迎合低級趣味。這樣才能防止耽誤,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騰飛保駕護航。

第二,當誠實。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積極入世的文化。其道德品行在《禮記·大學》中描述為“敬事、知知、誠、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統治世界,我們應該誠實。

“所謂老實人,生死與共,必輕其財。”(“壹切都是韓非子幫老人做的”)“在意大利便宜,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呂《春秋》)這些都是對誠信的話語解釋,而《左傳》中記載的“宋人獻玉”的故事則是對誠信的事實註解。

壹千多年來,中國以“誠”為政之本,出現了許多廉潔從政、恪守職責的官員,顯示了清廉的美譽。除了上面提到的宋代祭玉中的司城子涵,還有東漢的吊魚太守,北宋的包拯題寫“家訓為廉”,明代的於謙表達清廉之誌,南宋的張浚因貧遷帝,都是廉潔忠義的典範。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清正廉潔的文化,腐敗也壹直存在。清代軍機大臣、明代內閣大臣嚴嵩、唐代禮部尚書楊,都是腐敗的反面案例。歷史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腐敗的感慨是:“殺了人為什麽還要犯罪?”事實上,腐敗也是壹個世界性的問題。法國年鑒學派知名學者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在《地中海》壹書中描述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南歐和北歐的腐敗現象。

今天,就中國的現實而言,腐敗依然存在,甚至非常嚴重,反腐敗鬥爭正在進行,形勢甚至可以說是嚴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倡誠實正直更有意義。

倡導廉潔,就是倡導崗位責權利相呼應的廉潔社會文化;就是營造心理氛圍,大力突出腐敗的可恥、廉潔和光榮;是堅持法治、法規、規章與文化相對應,而不是僅僅訴諸法律法規;就是要樹立清正廉潔的榜樣,引導輿論,發揮旁觀者監督的作用。

在完善社會治理結構的基礎上,依靠法律法規的手段,發揮誠信的心理和文化作用,對遏制腐敗壹定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樣,朱元璋那句“黃昏如何殺人犯罪”的哀嘆就不會重演了。

第三,孝順家人。

中華民族非常孝順,始終遵循“孝為先德”的文化精神。早在春秋時期,《爾雅》中就有對“孝”的解釋,即“父母行善,方為孝”,孔子在《論語》中說“今之孝者,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曾子在《禮記》中說:“孝有三種:孝敬親,其次忍辱,下能養。”《說文解字》認為“孝為父母好。從舊省,從子,子承舊。“這些都是先哲先賢對‘孝’的解釋,表達了子女對父母長輩的贍養、尊敬和繼承的意思。

“恩”是父母對子女的壹種親情。西漢賈誼《甲子道術》中,韓嬰說“愛子即恩”(《韓石傳》卷七),“夫為人父,必有恩之愛,以養子。”等等,這些都說明“善良”不僅僅是關心,更是教得好。孝文化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精髓。《孝經》是儒家十三大名著之壹,《二十四孝》是傳統社會兒童啟蒙讀物。受這樣壹種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值得世人敬仰和稱頌的事跡。就“孝”而言,傳說中的舜帝在被繼母折磨得幾乎死去活來後,依然對母親很好;三國時期,孟宗因不能讓病重的母親吃竹筍而哭。西漢的漢獻帝劉恒,在母親生病的三年裏,日夜守望,每次都嘗湯;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曾親自為母親清洗溺水者的器具。

當然,傳統社會的孝道文化包含著“父母在,不遠行。”“不孝有三種,無壹更大。”如與現代社會不符的內容,但除了這些,中國倡導孝道是極其必要的。轉型中的中國正經歷著“價值失範”的陣痛,孝文化多次遭到踐踏。“公務員打罵咬父母”激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問責;“空巢老人”的問題,催生了壹個應對之策,將寫入家裏的法律條文;“父母排隊讓孩子熬夜”“虎媽”“狼爸”引發了關於父母如何愛孩子的熱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中國訴諸傳統,提倡孝道,是極其重要的。

提倡孝道,是鼓勵子女孝順父母,承擔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是倡導著名畫家鄭板橋先生對世人的呼籲,“願妳像對待孩子壹樣對待父母”;就是要倡導“寧養厚祭,悔之晚矣”的實踐理性;就是提倡教育孩子的原則,比如司馬光的“君子之於子,愛而不往其面,令其望而不往其面,順道而不強詞奪理”;就是提倡“為人父,愛教”的精神(《關賦》)。倡導對家庭成員的孝道是使家庭和諧幸福的關鍵基礎,進而更好地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

第四,對他人誠實

在傳統文化中,“誠”和“信”有不同的含義。“誠”,即“只是似乎壹樣的東西”(《齋藤優子故事集》卷十六),而“信”則是“不吃妳所說的”(法眼崇禮)。“誠”與“信”雖不相同,但卻密不可分,都被視為人們在社會上做事的重要原則。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之壹顏回曾經問過孔子,當他離家在外的時候,他將如何站立。子曰:“敬忠信可為其身。禮不從眾,敬為他人所愛,忠為他人所共,信為他人所信。人之所愛,人之所有,人之所依,必從苦中解脫。”(《說文·景源·沈》)“人不信,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如果沒有大車,沒有大車,怎麽行?”(《論語·為政》)孟子認為“誠者,天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誠信不僅存在於聖賢聖賢的話語中,也存在於傳統中國的實際生活中。春秋時期,商鞅的“以樹為信”加強了秦國。秦朝時,呂布信守諾言,使他免於後來被殺。明代的“徽商”以其恪守誠信的美德,使他們成為統治商界的壹個群體。可見“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類似“篝火堆裏打王子”的故事,則從反面展示了不誠信的後果,證明了誠信的作用。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由於價值的“失範”,誠信已經處於危機之中。“毒膠囊事件”折射出壹些藥企對公眾缺乏基本的誠信;不斷出現的“扶倒老人受委屈”現象,反映出壹些個體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撒謊勒索他人,這些問題拷問著中國每壹個人的內心和道德良知。向他人倡導誠信刻不容緩。對別人主張誠實,就是自己內心誠實,外表壹致,真實呈現事實;是信守承諾,而不是食言;是為了“信仰獲利”而不是通過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就是對人坦誠,對人坦誠。“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物象傳》)。在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 上一篇:如何改善企業的薪酬管理?
  • 下一篇:婚姻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