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待人接物上講究謙虛有禮。這是壹種很好的道德教育,但如果家長不根據情況及時做出改變,壹味的執著於字面意思,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過分堅持克己謙讓的行為準則,很容易造成孩子不敢爭取、不敢表現的誤解。相比之下,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寬容,培養孩子自信的性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1.自信是孩子成功的內在動力。
影響孩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不怕困難,相信自己能做好。這無疑是促使孩子積極行動的壹種內在動力。
2.自信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興趣。
自信的孩子更願意面對挑戰,所以更容易接觸到自己的興趣。同時,自信的性格可以鼓勵孩子堅持下去,發展成為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特長,為人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方向。
3.自信可以讓孩子正確看待挫折。
對於挫折,積極面對會讓孩子得到極大的提升,消極面對會讓孩子受挫。自信是幫助孩子正確看待挫折的最有利保證。相信自己能戰勝挫折,這樣更容易接近成功。
自信是壹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遇到問題時,自信會讓人更容易解決困難,而不是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作為壹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自信的態度更容易讓人成功。父母過分要求孩子克制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表達。雖然他們看起來很有紀律性,很懂事,但內心狀態卻摧毀了他們的自信,甚至有自卑的傾向。
1.被動的謙遜讓孩子壓力很大,不敢表達自己的不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謙遜是需要壹些時間去理解的,而不僅僅是父母的壹個命令。孩子的被動謙讓並不會從中感受到快樂,更多的是隱藏自己的需求,不敢表達,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自信,甚至對父母的關心也不自信。
2.過分強調聽話懂事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影響自信心態的發展。
很多家長判斷孩子聽話不聽話,顯然存在壹些誤區。父母應該適當引導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壓制或控制。壹味的要求孩子聽話,更多的體現了家長的專制。
3.用成人的道德規範要求孩子,讓孩子沒有快樂和自信。
孩子的道德培養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接用大人的道德觀念去要求孩子顯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是有意義的行為,也會讓孩子感覺不到樂趣和價值。
“中國禮儀”可以提高孩子的品德,自信也是孩子變得更好的保證。這兩者並不矛盾,需要家長用智慧靈活調整教育觀念,不被框架束縛。
1.不要強求孩子,在生活中要有說服力。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中國禮儀”教育的同時,註意孩子的接受程度,不要過分強求。不要以命令的口吻強迫孩子,引導他們的生活方式,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輸出他們的教育理念,認可他們的感受和接受。
2.不刻意追求形式,註重內涵的理解。
家長不要過分關註“中國式禮儀”的外在形式,比如壹些行為約束更多的是幫助理解“中國式禮儀”的內涵。強迫自己卑微是不對的,但願意卑微並從中獲得內心的滿足是值得父母敬佩的。
3.讓孩子在“中國禮儀”中獲得成就感
家長盡量不要把孩子的“中華禮儀”教育放在首位,讓孩子成為“中華禮儀”教育的參與者,讓孩子在自己的提升中有成就感,更能激勵孩子。
可見,在育兒的道路上,好的教育方式並不是壹成不變的。只有有針對性地調整方法,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反饋,才能找到合適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跡,適當引導。
父母的人生經驗是有價值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掌控孩子的人生。每個孩子都有壹定的成長軌跡,父母的身份更傾向於引導而不是控制。
2.不要對孩子的成長有太多的期待。
對孩子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但家長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增加家長的焦慮和孩子的壓力。
3.在選擇教育理念時,要重視孩子的反饋。
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家長是主體,但也不能忽視孩子的反饋。和孩子交流很有必要。中國傳統文化值得推崇,但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對孩子的“中國式禮儀”有壹定的積極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只需要督促孩子嚴格執行就可以了。更多的是進行靈活的選擇和調整,註重孩子品德的培養,也註重孩子自信心等優秀品格的培養。
妳怎麽看待「中國禮儀」?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麽看法?歡迎分享。
-
因為專業,我信任。我是華媽媽,壹名專業的高級護士。專註於解決親子成長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