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學生對國學基本不熟悉,對壹些先賢的理論也不了解。原因之壹是社會對國學不夠重視。雖然國家近年來壹直在嘗試實施,但效果有限。那麽原因是什麽呢?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國學素養?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正確對待國學文化。只有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在大學生中全面推廣國學。有人認為讀國學經典老套,就是讀儒家經典,就是讀三字經和弟子規。這些誤解必須消除。那麽國學經典有哪些呢?中國經典主要包括倫理類經典,如《三紫晶》、《弟子規》、《錢文子》、《百家姓》等。歷史經典:《尚書》、《史記》、《資同治鑒》等。文學名著:大學、中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哲學經典:《論語》、《周易》等。國學經典是不朽的精神,是人生的向導,是文明的傳承,是教育的良方。從時間上看,近代以前的壹切都是;從內容上看,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經典。如聖紫晶“孟母曾擇鄰,子不學,破織布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經典有糟粕,但不能全盤否定。有人說《三國》充滿了陰謀詭計,《水滸傳》永遠是“殺人越貨”。《紅樓夢》正如魯迅評論的,是易經。道家認為這是淫亂;才子所見,揮之不去;革命者看到的都是滿滿的;長舌婦看到的是宮廷的秘密。盡管存在這些問題,我們還是在提倡閱讀“四大經典小說”。正確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是用務實功利的態度對待國學,還是用國學的文化和精神滲透我們的生活?這確實需要我們的討論和思考。在中國人眼裏,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壹整套社會規範、倫理道德觀念。歷史學家說,歷史只能在人類世界中生存和呼吸,我們必須在歷史中不斷地回歸自身,回憶和體會過去的壹切經歷。國學作為壹種傳統,是壹種歷史的創造和存在,是我們必須踐行的文化圖式,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的精神財富。雖然我們有時與這種傳統文化有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但它是我們歷史文化的根基,它的因素充滿了我們的血液,構成了我們精神成長的客觀環境。所以,從根本上說,我們都是它的受益者。
那麽,有哪些實際行動可以幫助提升大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呢?首先從學校來說,可以把國學加入必修課,提高學生的關註度,選擇有實力、有批判性意見的老師來教這門課。講解整個國學大綱,然後可以開設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深入了解的內容。
其次,讓在校學生組成自己的國學社團,集體閱讀,舉辦跨校國學交流,或者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也是壹種很好的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國學。
最後,要有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使者的使命感,積極熟悉和學習國學,將中國文化應用和傳播給生活中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國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