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經濟增長相對放緩,經濟結構調整逐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開始進入關鍵階段,導致下崗職工增加,就業壓力加大。收入差距已經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和敏感話題。筆者認為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素質的差異;市場競爭的影響;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的收入差距也是合理的;發展基礎與自然稟賦的差距。但是,收入差距的擴大或者說公眾的不滿更多的是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大量的非法收入;壟斷問題突出;政策因素的影響;再分配能力不足等因素。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於經濟增長相對放緩和經濟結構調整逐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開始進入關鍵階段,導致下崗職工增加,就業壓力加大,收入差距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和敏感話題。那麽,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有什麽影響?應該采取什麽對策?這些問題不僅成為人們普遍關註的焦點,也引起了經濟界的深入對話。
壹,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現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和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是1978的18.3倍。剔除價格因素,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78的3.84倍;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253元,是1978的16.9倍。剔除價格因素,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1978的4.83倍。與此同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擴大,全面擴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其具體性能和特點如下:
1.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合理範圍內。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部門在城鎮居民定期調查年度數據基礎上的測算,城鎮居民基尼系數在1978年為0.16,在1999年上升到0.295,上升了13.5個百分點。從其發展階段來看,從1978到1984的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數幾乎沒有變化;從1985到1994,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大。基尼系數在1994達到0.3。1995到2000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基尼系數徘徊,變化不大。就這壹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總體水平低於美國,與國際水平相比處於中等水平。但是,這和大家的日常感受大相徑庭。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收入居民收入被隱瞞。比如1999第三季度,國家統計局和有關部門對15萬城鎮居民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1999八月份平均每戶計算的基尼系數達到0.354,明顯高於0.295。此外,由於持續的收入差距,家庭之間的財富占有更加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壹份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在城市中,到6月底1999,擁有金融資產數額最大的20%的城市家庭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資產的55.4%,而最低的20%的家庭僅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65438+。還有壹些調查報告顯示差距更大。因此,雖然從目前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出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合理範圍內的基本結論,但也要註意到實際基尼系數高於這個數字,有必要引起重視。
2.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略大於城鎮居民,但增速沒有城鎮居民快。據有關人員測算,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1978年為0.21,在1998年達到0.34,提高了13個百分點。絕對水平高於城鎮,增長速度慢於城鎮。
3.城鄉收入差距更加明顯。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中國的基尼系數在1978中為0.3,在1988中為0.382,在1995中為0.445,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中等不平等水平。根據1994有關部門統計的城鄉五組數據,最富的20%家庭占總收入的50.24%,最窮的20%家庭僅占總收入的4.27%,接近或相當於美國的水平。不考慮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被高估、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保守的可能性,2000年的城鄉收入比是2.79:1,僅次於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即1994年的2.86:1。因為農村居民的收入有相當壹部分要作為下壹年的生產性投入,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實際上更加突出。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目前的城鄉收入比已經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城鄉差距。可以說,城鄉收入差距是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最大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4.地區差距非常明顯。目前,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非常明顯,無論是城市居民內部還是農村居民內部。從城鎮內部情況看,廣東、浙江等三個直轄市和沿海省份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比如平均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是收入水平最低的山西省的2.52倍。從農村內部情況看,由於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不同地區之間發展差異較大,收入差距也較大。如1999年,收入最高的上海人均收入為5409元,收入最高的浙江人均收入為3948元,分別是收入水平最低的西藏自治區的4.13倍和3.02倍。如果劃定區域,那麽這個差距會更明顯。根據我們對世界各國的初步數據,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距最大的國家之壹。
5.行業之間的差距進壹步拉大。1990年最高收入行業與最低收入行業的收入比是1.3: 1,1990年上升到2.6: 1。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是:采礦業、科研技術和地質水利,收入最低的三個行業是:1999期間,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變成了:房地產、金融保險、科研技術,收入最低的三個行業變成了:商業餐飲、社會服務、采掘業。而且這種差距與從業者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無關,完全是由行業性質決定的。
6.工資外收入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我國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約占總收入的45%,對總缺口的貢獻約為40%。除了5%的高收入群體外,其他收入群體在工資性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高於或等於其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這說明工資性收入壹直發揮著收入均衡的作用。但我們註意到,工資外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55%左右,對總差距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超過了工資收入的貢獻,說明工資外收入的不平等是形成總差距的主要因素。當然,工資外收入更大程度上集中在高收入群體,比例明顯高於其他群體。
此外,居民收入差距還體現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企業類型和所有制差異等方面。
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至於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我們認為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就合理因素而言,主要有:
1.個人素質的差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能力的大小與收入成正比。能力越強,收入越高,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創新進取熱情。目前,尤其是90年代後期,知識結構合理、職業素養好、有發現機會的能力、有抓住機會的勇氣、人際交往能力好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應該說,由此形成的個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
2.市場競爭的影響。經過20多年的改革,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基本確定,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最重要力量。在收入分配領域,市場機制基本取代了傳統的計劃方式,基本形成了按勞分配、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因此,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不同社會成員、不同經濟組織由於競爭力、勞動貢獻和要素投入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和擴大收入差距。競爭形成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在初次分配領域,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結果。
3.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的收入差距也是合理的。我們註意到,近年來,由於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市場空間狹窄,收入水平並沒有快速提高。而且那些新興行業,比如IT,發展很快,員工收入水平也比較高。其實這也是市場競爭和盈利能力的差異造成的。是世界性的趨勢,有壹定的合理性。
4.發展基礎與自然稟賦的差距。不同地區之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在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各種資源占有等方面的差異都是極其突出的,這些巨大的差異對比賽結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無論是經濟發展差距還是居民收入差距,從壹開始就已經大致確定了。而且不同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基礎條件和收入差距,通常會形成很強的“馬太效應”。越發達的地方,聚集資源的能力越強,發展潛力越大,居民收入越高,而基礎條件差的地方則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特殊因素,差距的逐漸擴大是必然的。應該說,發展基礎和自然稟賦的差異導致的競爭起點的差異,在任何壹個國家和社會都會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壹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有壹定的內在規律。
然而,收入差距的擴大或公眾的不滿更多的是由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具體來說:
1.各種非法收入比比皆是。自1990年代以來,以權謀私和金錢交易的程度和範圍迅速擴大。從主要環節看,資金物資分配延伸到土地出讓金轉讓、工程建設承包、產品購銷和集體消費(回扣),現在又擴展到國有企業產權變動。從產生權錢交易的部門來看,已經從經濟管理部門擴展到工商、稅務、海關、公安等執法部門和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服務部門,甚至開始向組織、宣傳等政治領域滲透。大量非法收入的存在,加劇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據有關部門估計,目前中國百萬、億萬富翁很多。值得特別關註的是,目前全國各地偷稅漏稅問題非常嚴重。專家指出,我國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非法截留國家稅收的比例,國有經濟為40%,鄉鎮經濟為50%,個體經濟為70-80%,每年造成稅收流失總額至少65438億元,其中個體戶流失約300億元。於是,各種非法收入造就了壹批高收入階層,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目前,對收入不平等最激烈的社會反應和可能最突出的影響是利用職權獲取不義之財的腐敗行為。近年來壹批涉及數百萬、數千萬人的大案要案和巨額違法所得,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雖然目前無法準確估計腐敗等違法因素在加劇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但考慮到公眾的普遍不滿和綜合媒體反映的大量情況,可以肯定的是,相關問題已經變得更加嚴重。目前很多關於分配情況的統計結果與公眾的感知不符,甚至難以解釋現實生活中巨大的消費差距,這可能是主要原因。
2.壟斷問題更加突出。壟斷壹直是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中的頑疾。其主要表現為,某些部門或行業甚至某些社會個體成員,或通過各種手段,實施市場進入限制,排擠甚至打擊其他競爭者,進行壟斷經營;或者控制、操縱市場價格,獲取超額利潤;或者利用信息不對稱,即信息壟斷,進行不公平交易甚至投機。這種壟斷與傳統的國家壟斷體制的根本區別在於,壟斷利益不能集中於國家,而大部分轉化為行業和部門小群體自身的利益,突出表現為這些行業或部門的從業人員與其他群體的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換句話說,利用壟斷等不正當競爭,壹些群體可以用很少的投入獲得非常高的回報。在當前行業之間、部門和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中,壟斷等不正當競爭的作用相當突出。
3.政策因素的影響。從地區收入差距來看,雖然地區之間的差距與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過去在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等領域的投資體制有關。同時也與改革開放的推進順序和發展過程中的差別化政策有關,也就是說改革以來的壹些政策加劇了地區差異的擴大。從居民個人情況看,改革開放初期,在“允許壹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支持下,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加大,但當時的高收入人群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企業管理者,更不是專業技術人員,而是從事簡單商品貿易的無業和失業人員。這當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我國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但不能說也與當時的政策制度有關。
4.再分配能力不足。利用轉移支付等手段實施再分配,是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但從現實來看,各種再分配手段都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未能有效調節市場競爭和非市場因素形成的分配差距,甚至在壹些領域進壹步加劇了收入差距。具體來說,有:(1)對高收入群體調節不力,稅收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發揮不足。第壹,個人所得稅的收入不理想。第二,在壹些地區,低收入群體的實際稅負高於高收入群體,這是典型的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差別。(2)對低收入階層的保護力度不夠。(3)壹些形成的轉移支付制度向高收入群體傾斜,特別是在醫療、住房等福利制度方面。比如很多福利基本上只提供給城鎮居民,收入低的農村居民是享受不到的。
第三,收入差距過大的影響
不可否認,壹定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利於激發居民奮發向上、積極奮鬥的精神,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壹點從中國以前的大鍋飯制度和打破後的比較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過大的收入差距和現有的分配不公也會導致壹系列問題。
1.影響內需的有效增長。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而這種差距主要是由不公平的環境或非法手段造成的,就會壓制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損害。因為生產決定分配,而分配又反作用於生產。如果分配合理,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會提高消費能力,刺激市場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另壹方面,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大量金錢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大多數工薪階層的購買力得不到相應提高,造成“有錢的不買東西,想買東西的沒錢”的現象,社會整體消費水平必然下降,同時, 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和支柱產業的發展將受到壹定程度的抑制,從而降低投資需求,對有效內需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壹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並沒有大家預期的那麽好。除了國際環境和發展階段的某些變化外,另壹個重要原因是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長緩慢,甚至在壹些地方有所下降,影響了他們消費需求的增長,對未來預期產生了負面影響,使擴大內需的政策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2.對社會穩定和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也會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影響社會健康和社會穩定。隨著社會福利的減少和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降低,他們的心態會發生壹定程度的變化,有些人甚至會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從而危害社會穩定,對社會穩定造成壹定的影響。特別是由於收入分配不公的出現,群眾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影響了他們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參與,甚至對政府的信任度也會下降,使得政策措施在實際工作中的落實大打折扣。而且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傳染性很強,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不容小覷。它不僅是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也是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第四,對收入差距的理解和思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確實比較突出,這其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收入差距過大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那麽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1.追求效率、兼顧公平仍應是今後壹個時期收入分配政策的基調。諾貝爾獎得主庫茲涅茨通過對多個國家收入分配的統計分析,提出了“倒U型”假說,即壹個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會隨著早期經濟發展而惡化,達到最高水平,然後隨著後期經濟發展而改善。同時他得出結論,人均國民收入在300到500美元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達到最高水平。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00美元,超過了“倒U型”的峰值面積,所以有專家認為收入分配政策應該大幅度調整,更加強調公平。但筆者認為,庫茲涅茨的實證結論未必適合中國的情況,尤其是由於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他的300-500美元和現在的300-500美元有很大差別。同時,中國是壹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大國,發展是硬道理,是永恒的主題。而且,隨著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將在分配格局和規模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首先應該肯定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提高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差距,同時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環境支持。特別是在初次分配中,要把效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創造公平的收入分配環境,追求起點的公平,而不是終點的公平。所謂起點上的公平,是指人們站在同壹起跑線上,通過自己的競爭得到不同的結果,而終點上的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在競爭過程中無論付出多少努力,最終的收入都是壹樣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對私有財產缺乏應有的認可和尊重,其本質是壹種追求“末端公平”的思想。這樣的話,會影響現階段社會效率的提高,還可能培養出壹批懶人。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不是讓富人變窮,而是讓窮人變富。我們應該從增量的角度做大經濟蛋糕,然後提高窮人的收入水平,而不是從存量的角度剝奪富人。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居民個人憑借個人能力獲得合理的收入回報,應該是當前收入分配的大方向。
3.按“資”分配中的收入差距問題,應該放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資本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社會的物化勞動,是生產過程中活勞動的物質承擔者和物質條件,是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和增加價值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社會財富積累和集中的客觀必然。按照“資本”的分配,通過利益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社會生產要素,轉化為社會生產資本,使市場經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持續發展。因此,按“資”分配是在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但並不充分的歷史階段,社會積累和財富增長的壹種強制形式和有效手段。按“資”分配是對生產資料和貨幣所有權的承認和獎勵。正因為如此,資本利益和勞動利益不可忽視,它們也是社會總財富的組成部分。按“資”分配存在壹定的收入差距,無疑會侵害資本利益,降低資本回報率,削弱投資欲望,減緩資本運動速度,縮小生產規模,減緩經濟發展速度。既然收入差距的擴大在按資分配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訴諸道德、正義和情感而不是科學地對待它,更不能采取超經濟手段來取消它。只有這樣,生產力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
4.打破壟斷,創造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環境。目前,大量壟斷和體制性障礙的存在已經成為收入分配中的壹個突出問題。從我國壟斷行業的運行情況來看,壟斷背後有很多非自然的制度因素,行業部門利益頑固不化,阻礙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建立,助長腐敗,引起社會各界不滿,不利於經濟發展。因此,打破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途徑。此外,除了其他因素外,城鄉壁壘的制度性障礙也是壹個重要因素。因此,要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必須打破城鄉壁壘,讓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5.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讓居民收入更加透明。目前我國個人收入的來源過於復雜,有幾十種甚至幾十種細分,包括貨幣收入和實物收入,單位內收入和單位外收入,工資獎金收入和福利收入。由於收入形式復雜混亂,個人收入透明度不高,不能真實反映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的真實情況。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壹方面加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另壹方面也加大了調節收入分配的難度。因此,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居民收入透明度,壹方面可以避免稅源流失,另壹方面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防止腐敗等不正當行為,縮小收入差距。
6.增加收入分配。如果在初次分配中效率是第壹位的,那麽第二次分配應該以公平為基礎,通過充分發揮國家在這方面的職能,對低收入階層給予充分的考慮和照顧,從而在壹定程度上避免收入差距的進壹步擴大。
7.加大中西部地區發展力度。盡量糾正過去為促進經濟發展而采取的地區差異發展政策,從政策環境上給予公平對待,照顧再分配,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縮小東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