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理解教學目標的來源和確定教學目標的步驟

如何理解教學目標的來源和確定教學目標的步驟

第壹部分確定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所期望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在教學後將要做什麽的明確而具體的表達,主要描述學習者在學習後預期的行為變化。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指導性,能夠引導和控制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活動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學生應作為主體組織相應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實現目標。可以說,目標達成的越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會越好。換言之,準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1.新課程的有效課堂教學應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統壹、完整地實現教學目標。

新課程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倡導為個性的全面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給學生壹個生動活潑的發展空間。在價值觀上,新課程壹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上,學生很受尊重;行為方面,全面靠學生。

新課程的這種價值取向決定了新課程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維課程目標。

在這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壹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素質建構的三個方面。

以數學為例。

數學課程標準在描述數學課程目標時,將這三個方面進行了適當的滲透和整合,提煉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維、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以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目標的描述。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可以: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壹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和數學活動經驗)、基本思維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了解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壹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把學科課程的目標設計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獨立的部分。事實上,任何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需要學生經歷壹系列的學習活動,去感受和理解這種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去學習學科的思維方法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他們學會學習,理解學科與生活的關系,發展他們的智力。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理解知識和技能的意義,體驗積極的情緒和成功的喜悅,獲得正確的態度,接受價值觀教育,並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同時,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在於知識學習,在於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

在具體教學的設計和操作中,教師必須改變傳統課程實施中過於註重知識和技能目標實現的行為。教師在設計和操作教學時,應註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目標的實現。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特別註意進壹步認識學科的教育價值,將* * *價值觀轉化滲透到學科的價值觀中,拓展學科的教育價值。許多教育專家在討論新課程的課程目標實現時,強調要更加關註主體和人及其終身發展。要自覺強化學科課程教學的教育意識,強化學科課程教學的教育性,牢固樹立學科課程具有育人功能的觀念,在壹定程度上消除當前我國教育中的教而不育人、教而不傳的現象。

學科課程教育功能的發揮應牢牢建立在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深刻把握之上。專業課的教育功能是在用真理的力量征服人的過程中引導人的價值。沒有真理的力量,學科課程的教育功能就失去了可靠的載體,這是學科課程教育功能的重要特征。發揮學科課程的教育功能沒有統壹的模式和方法,要根據學科課程的特點精心設計。紐約州立大學前校長、聯邦教育局長歐內斯特?l?博野(歐內斯特?在談到教師教育時,L. Boyer曾指出:“壹個內涵豐富的專業會回答三個基本問題:這個學科所要考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麽?這門學科的社會和經濟意義是什麽?這門學科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是什麽?.....所有學生都應該學會從歷史、社會和道德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專業。”博耶的觀點也應該啟發我們去探索實現專業課教育功能的途徑和藝術。

2.知識和技能目標仍然是課程的基本和基本目標。

在新課程的課程目標中,三維目標是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其素質的形成和提升相統壹的。新課程並沒有忽視知識的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基礎,因為知識與能力素質不是簡單的對立或包含關系,知識是能力發展和素質提高的基礎。智力、能力和素質是在知識的掌握、建構、內化和運用過程中獲得的。能力和素質不是某種可以獨立培養的實體,素質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增強潛移默化地提高的。

知識目標是課程的基本目標。但是,“基礎”和“基礎”不等於“核心”,更不等於“僅僅”。知識要轉化為智力素質、道德素質和情感素質,需要在實踐中形成,在活動中培養。三維目標都是圍繞著學生的發展和素質的生成,服務和服從於人的全面、充分、個性化發展。沒有具體、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和過程,無論是知識目標還是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都無法實現。活動和過程是實現三維課程目標的中介和機制。

3.設定目標的靈活和集中的要求。

對於具體的教學和具體的數學學習內容,我們不可能花同樣的力氣同時實施課程目標的幾個方面。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分析。

有些教學內容很容易通過“體驗過程”得到方法的啟示,所以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這個重點。例如,在小學數學第壹學期統計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全過程,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善於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

有些教學內容或教學環節帶有強烈的情感態度傾向,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應重點進行“情感態度”的教育。當然,對於壹些“中性”的學習資料,也沒必要硬性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簽。

總之,要在全面實現目標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有重點、有計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實施課程目標。當然,多維度目標的實現不可能是* * *。壹般來說,“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往往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達到;科學方法和解題目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而“情緒和態度”需要長時間的熏陶、積累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才能達到。

4.重視內隱和生成性目標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傳統課程認為課程是知識的載體,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學科知識,課程是教材;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是中心,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使教學變得機械、單調、枯燥、程式化,缺乏活力和樂趣,挑戰智慧和激發好奇心,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抹殺學生的創造才能。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壹,它要求從生活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視角來看待課堂教學。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機》中所說:“課堂教學應被視為教師和學生重要的生命體驗,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壹部分。對於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當前和未來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的方案,而是關註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的特定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伴隨著學生的想法,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體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認為,學習是壹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和直觀的外部信息,主動地、有選擇地建構其意義。課本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再現,而是壹種解釋,壹種更可靠的假設。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壹個理解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調整這些假設的過程。因此,知識可以看作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而不是世界的真理。老師也要把自己獨特的理解,獨特的感悟,個人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融入到我們的課程中。因此,新課程認為課程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產物。應根據師生所在地區的社會生活實際、自然資源和學生生活經驗來確定,具有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

長期以來,追求學習目標明確、可測量的“行為目標定向”成為壹種時尚。“行為目標”雖然具有可操作性和明確性的優點,但並不完全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當我們更多地關註受教育者的全面人格發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把教學目標僅僅設定在壹些顯性行為上時,就會發現我們忽略了那些與學生人格相關、影響其壹生的更重要的道德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思維方式和想象活動、情感和自我意識發展都不能歸結為壹種完全可見的、可測量的“行為”。而這壹切,正是我們價值目標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課程與教學目標分為兩種表述:壹種是知識與技能領域的終極目標,壹種是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領域的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我們應該看到,課程和教學目標雖然有“規範性”和“統壹性”的壹面,但也有“生成性”和“靈活性”的壹面。由於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學生以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來解讀所學的課程,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的碰撞產生了新課程課堂中“意義”的新奇感,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得到了“解放”,更加自由,隨著其活力和創造潛能的激發,壹些新的目標會被觸發和生成。而這個意外目標的出現,應該說更有意義。

  • 上一篇:道教魔法的起步步驟
  • 下一篇:客家土樓的傳統服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