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學專家潘守玉說:壹個人壹旦練就了溝通能力、說服能力、演講能力、對他人的影響力,就能縱橫開合,無中生有!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化幹戈為玉帛,化不可能為可能,談笑成灰燼,慷慨無角,大道無形,行者無界,把長河攪成酥酪,把大地變成黃金!
其實,先賢的價值在於他們歷朝歷代之前的寶貴人生經驗,能夠歷經滄桑,讓我們依然感到溫暖!而在千古之前,他們默默的笑著,看著我們還在說什麽。
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難以超越的。比如我們學哲學。在中國,哲學系很多,哲學家也很多,但是沒有壹個哲學家能寫出像老子的《道德經》那麽長的書,而且被翻譯成了很多語言和文字,被現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研究過。中國那麽多歷史系,那麽多歷史學家,又有誰能寫出壹本書,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堪稱史家的絕唱。中國有那麽多的軍事科學家和軍事院校,又有誰能寫出壹本書,比如《孫子兵法》,至今仍被西點軍校奉為教材,所以我們只是舉幾個例子,這樣告訴我們,其實中國古代人的智慧不能說是後人望塵莫及的,但確實是後人望塵莫及的。原因是什麽?就是因為《論語》裏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這是什麽意思?比如我們的工匠要做好桌子,就要先把妳的工具磨好。同理,要想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
我們看到當代日本有壹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因比先生談話時說過,壹般被認為是落後的象征,這樣的國家,其實隱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但正是因為它隱藏在秘密中,所以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也經常批判它。這是傳統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之壹。
那我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看到了什麽?簡約之路,如果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傳統文化的核心,這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這個詞是現代漢語中的壹個詞。在古代社會,由兩個字組成。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是什麽。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話說,道是壹種客觀的、必然的普遍秩序,但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道是什麽?這是自然規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是不變的。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儒家為了突出道的自然規律,往往用天來體現這壹特點。比如說在《論語》裏面,孔說了這麽壹句話,他說天說什麽,四季做什麽,萬物生長什麽,天說什麽!當孔思考天堂的寂靜時,他看到了壹種不是上帝創造的神聖的自然。是萬物在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的自然規律和秩序。所以田雖然沒有像我壹樣用語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從驅動者的變化和萬物的自然生長中感受到了壹種自然規律的存在。比如春花秋果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天人合壹,不可分割的關系等等。,都是自然規律。易經還說,古代聖賢從上面觀察天象,從下面考察地理,從中得出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既然是萬物,就不僅包括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也包括社會的人際關系秩序。要保持安定和諧,必須恪守人倫之道,這就是孟子提出的五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老少有序,朋友有信。各位朋友,看完這五種關系,不要把它們當成知識來學,而是告訴我們要反思。在這五種倫理關系中,我們的責任是什麽,我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比如作為兒子,我們孝順父母嗎?作為領導人和領導者,我們盡到了我們的責任嗎?領導能關心下屬並被領導嗎?我們有沒有盡全力完成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作為丈夫,是用善良、道德、親情去做的嗎?作為妻子,是否賢惠,扮演丈夫和孩子的角色?作為哥哥,妳關心弟弟妹妹嗎?作為弟弟妹妹,妳對哥哥是不是很尊敬很順從?作為朋友,和朋友交往時,妳說話算數嗎?這些倫理關系處理好了,我們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社會倫理秩序就井然有序了。那麽,我們相信這幾天上臺分享的嘉賓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所以有資格上臺和大家分享。學習傳統文化呢?而是“不修行,學文學,長得華而不實,會變成誰?”如果只知道什麽是五行關系,卻沒有好好相處,這個人就是“不修行,學文浮華”,只生長了自己浮華的作風和狂妄,而沒有成為真正合格的人。所以中國古人說,人,超越五倫的人,不活在五倫之外的人,無論我們的身份地位如何,都需要處理好五倫,把自己的那壹份給最好的。
道不僅包含了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包含了社會人際關系秩序的規律,那麽我們來總結壹下什麽是道,就是宇宙和生命的秩序和規律。什麽是美德?德行,也。道德美德和妳所得到的是相通的。那麽他得到了什麽?其實我剛得道。所以中國常有壹句話叫“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和得道之人,其實都是聖人。他們對道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品質就叫賢惠。這個道體現在哪裏?其實我們的四書五經都反映了古人對道的認識。比如,我們舉個例子。易經裏有壹句話,壹陰壹陽,謂之道。這個陰陽並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都可以從我們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觀察到。比如有冷就有熱,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漲潮就有潮起潮落。我們從這些自然現象中觀察,壹個是盈,壹個是虧,壹個是長。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觀察世界的變化,不是嗎?比如壹個人喜歡懶惰,就會有突如其來的磨難。壹個人喜歡驕傲,就會有突然崩潰的時候。所以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體現了壹陰壹陽為道的規律。我們看到第壹代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努力拼搏,任勞任怨,用自己的雙手奠定了天地的基礎,開創了壹番事業。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但還是能聽到看到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能讓這個事業在祖輩父輩打下的基礎上重新成長。但是到了第三代,因為出生,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不理解祖輩和父母創業的艱難,所以他們不僅不知道什麽叫勤儉節約,還學會了奢侈浪費。當然,這個財富不超過三代。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變了,變得不到幾代人了。富有但現代。因為很多人富起來的時候不是靠勤儉致富,最後有錢了,就開始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結果這壹代還沒走到盡頭,他就過上了那種窮日子。所以現在商界流傳著壹句話,“江山代有才人出”。那又怎麽樣?“各自領先三兩年。”讓我們看看北京中關村上的標誌。那換的頻率很快,真的是三兩年壹換。原因是什麽?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學習傳統文化。這不是危言聳聽!?妳看壹看《大學》,上面說的是我們的致富之路,叫做“德為基礎,財為目的”。妳什麽意思?這是人類的美德。就像壹棵大樹的根壹樣。這是根本,研究植物的人都知道,這棵大樹,它的枝葉能伸到哪裏,它下面的根就壹定能伸到哪裏,所以中國有句話叫“慷慨提攜”。深德可以承載妳外在的財產,外在的身份,外在的名譽,外在的地位。如果沒有這種深厚的美德作為基礎,妳雖然有財富,有名譽,有地位,也只是曇花壹現,不會長久。所以,如果妳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聶雲臺先生寫的《財富保護法》。聶雲臺先生是誰?曾國藩的孫子,因為他經歷了晚清眾多權貴後代的風風雨雨。後來他積累了這些經驗,寫了這本書。所以中國人常說,子子孫孫未必能守得住遺書,子子孫孫未必能看懂遺書。還不如在暗處積德,以為兒孫自有長久之計。妳看,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賺了很多錢,卻不舍得花在子孫身上。但中國人說,如果妳的子孫有德有能,他們會用他們的德去創造財富和事業。妳留錢給他有什麽必要?相反,妳的子子孫孫既無德行,也無才能。如果妳給他留錢,他遲早會被打敗。所以,不管他有沒有德,有沒有才華,妳給他留錢都是有害的。當代美國人也看到了這壹點,所以看看世界上許多最富有的人。他們沒有把錢留給子孫,而是立了遺囑,捐了社會慈善,捐給了教育基金。這是明智之舉。遺書和後人可能看不懂。我們自己,特別喜歡讀聖賢書。為什麽?因為我們的聖賢書都是對應人的心智的。比如當我們遇到困難、麻煩、壓力的時候,我能建議妳做什麽?我們可以拿出《格言合集》《增廣聖賢》《不記格言》這些好書,讀個四五頁。如果妳能靜下心來讀四五頁,妳會發現妳的煩惱都沒了,妳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聖賢書的力量,都是與人性和諧的。
在我們的歷史上,對“壹陰壹陽”這句話的理解是最深的。然而,曾鄭文卻跟曾國藩壹樣。他說,要看壹個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前途,能不能茁壯成長。這三樣東西是什麽?第壹件事是看孩子早上幾點起床。親愛的朋友,妳今天早上幾點起床的?妳什麽時候起床的?六點,有更早的嗎?五點半。中國人認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壹天有四個季節,早晨是春天。妳說它什麽時候開始?它在三點鐘開始。春生,所以在古代,看清朝的皇太子。根據皇太子的記載,清朝的皇太子,雞鳴起床,勤政愛民,三四點鐘就起床讀書。現在我們經常批判這些古代統治者,他們是如何剝削被統治者的,但是我們想壹想,我們是不是也像封建統治者壹樣勤政愛民?那麽妳說的古人到了初朝的“朝”是什麽意思呢?趙的意思是朝。天亮之前,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已經在討論這件事了。五點是壹天的驚蟄,也就是冬眠的動物要恢復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起來活動活動筋骨,使全身血管通暢,壹整天精神都很好。六點是壹天的春分,也就是春天過了壹半。如果這個時候妳還沒起床,說明春天已經過了壹半,還沒趕上春暖花開的季節。春天不好,夏天怎麽辦?他不是很富有。從九點到晚上三點,這個時候他精力不是很充沛。秋天是晚上三點到九點。這個時候秋收不要做太多激烈的活動。晚上九點到淩晨三點,是冬天。這個時候妳還不睡覺,尤其是十壹點到壹點,冬天了,還很有精神。這意味著我們穿著非常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冷的冬季。壹兩次可能沒事,但是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了。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壹直保持到民國初年,但後來因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信心,盲目地與國際接軌。現在壹聽和國際接軌,我全身出冷汗,不知道該何去何從。西方有很多先進的東西。如果他們確實先進,我們真的應該向他們學習,但不能為了向他們看齊而拋棄我們好的優秀的東西。
遺腹子金忠厚,傳世久遠,詩文書籍經久不衰。要看這個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前途,看有沒有讀聖賢書。因為古代聖賢的經典記載了古人對天的認識和理解,壹個人如果經常閱讀這些聖賢的經典,自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