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概念細化到小處,這個包容是第壹位的。我們每個人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有怎樣的寬容?那天,孩子第壹天上幼兒園,父親特意開車為他送行。這兩天幼兒園前面開始修路,路都被挖了,車進不去。我跟她爸爸解釋說:“這裏剛開始修路,剛好趕上我們幼兒園。真的很煩。”兩分鐘後,女兒大聲對爸爸說:“爸爸,妳看外面都是灰,正好趕上我們上幼兒園,開始修路。真的很煩!”我壹聽這話,嚇了壹跳,趕緊改口:“不討厭。妳看,過兩天路就修好了,我們家門前就有壹條嶄新的路了。多好啊!原來的路全是坑坑窪窪的柏油路(在《汽車總動員》裏)!只要忍幾天,我們就能有壹條更寬更新的路!”她經常像錄音機壹樣學習我的話,讓我不敢說話。事實上,我對修路沒有任何抱怨。相反,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向我的孩子展示。每天路過的時候,我們都在看熱鬧。她很喜歡看,最喜歡那個大挖掘機。我也讓她看到了工人們的辛苦,告訴她路不是這裏生的,工人們辛辛苦苦鋪出來的,路下面還要鋪設很多管道,要感恩。但是,壹次無意的抱怨還是讓她學會了。還有壹次,我帶她去附近小區玩。滑梯上沒有其他人。剛玩了壹會兒,壹個老人就靠著被褥上來了,在滑梯和浮橋之間拉了壹根繩子,用來晾被子。說實話,以前我是有點在意的——別人的被褥和我女兒那麽近!現在我好多了。每個人都是自己。把他當成我的父親。他似乎比我父親健康。我和老人聊了幾句,女兒也說了幾句,問我:“爺爺想幹什麽?”我覺得她從來沒想過別人的被子臟不臟。在她看來,只不過是在這個空空的滑梯裏又多了壹個新鮮的東西,又多了壹個可以傾訴的人,她就更開心了!這樣壹件小事讓我註意到,壹定要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要把不必要的不寬容傳達給孩子。每個人對周圍事物的容忍度都不壹樣。我壹直是個寬容的人,對大部分事情都含糊其辭,不太介意。在我看來,很多人太挑剔了,不能容忍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有壹個至親,壹個老年婦女。據我所知,她不能忍受的東西有:老人,香煙的味道,生洋蔥的味道,別人的壹點點批評,別人的性趣,不完美的做事方式,以及其他任何與她想法不同的東西。不說別的,光是這些就足以讓她在人生中掙紮。在她身上,我認識到,過於追求完美和控制狂,會把人禁錮在狹小的生存空間裏。對周圍環境缺乏包容的人,其實是在把地面畫成壹個監獄,結果只能讓自己的生活非常不自由,不快樂。寬容大概很大程度上是從家庭文化中誕生的。我的壹個好朋友,他們對食物都很挑剔。我們壹起出去吃飯,因為彼此熟悉,大家都比較放松。每次去吃飯,他們家基本上總會找茬:飯菜有多難吃,哪些菜應該做,服務有多差。如果實在沒什麽好選的,那就說說價格吧。本來這是壹個合理的價格。老人會說,如果妳在市場上買,自己做,妳只需要多少錢...這方面我們家比較好。我們家不太懂吃的,所以也不是很挑剔。有時候我覺得大概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對待事物的壹種態度。比如看完春晚,第二天,大家聊起過年。我們家壹般說什麽節目真的好,而我朋友家就會開始大談特談,罵春晚沒用。我們必須熟悉這樣的情況。我們說的包容,當然不是指壹味的包容壹切,而是聽天由命。當然要保護自己的權益。在英語中,我們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墊背。我們要有原則,當然不能容忍違背原則的事情。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與原則無關,但我們不得不接受,卻不能也不需要去改變:路況、天氣、排隊、打不到車、別人的壞心情...我們不能容忍身邊的小事,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缺乏同理心和平等。我不能容忍是因為我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看不出每件事都有它的道理。不能容忍,也是因為心裏有偏見,認為只有自己的標準才是唯壹正確的,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或者自己不喜歡的想法和做法。這些都是出於無知。從道家的角度來說,沒有美醜黑白對錯之分。“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作;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壹切都是相對的,都是變化的。修路給孩子們帶來了灰塵和新的見識。再說,路遲早要修完的。所以我們當然可以容忍。不寬容是基於受害者和悲觀者的心理模型。有時候,人們似乎總想搶奪受害者的角色,而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可以主動改變和創造的。習慣了挑剔,那是因為這樣的人總是盯著事情不好的壹面。受害者和悲觀者的心理模式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大,因為如果壹個孩子建立了這樣的心理模式,他會壹輩子對此感到厭倦。另壹些人似乎故意表現出缺乏寬容,壹般都是不屑、鄙視、批判的態度。他們表現出不寬容,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標準和檔次有多高,自己有多博學,自己有多博學。這種傲慢和優越感其實是自卑的典型表現。歸根結底,這也是無知的結果。不會包容是壹種無知,那麽能夠包容是壹種智慧,壹種懂得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智慧。“包容”這個詞真好。顯然,我們每多包容壹件事,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會更廣闊。學會包容的人,內心自然是寬廣無邊的。原諒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的傷害。受傷之後,消極的做法是怨恨,積極的做法是原諒。寬恕是對傷害的積極回應,正如感激是對恩典的積極回應。如果我們不能原諒,那麽我們將繼續生活在傷害中,我們的傷害將繼續,直到我們開始原諒。最基本的傷害是對健康的傷害。醫學研究表明,長期的怨恨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特別是對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寬恕可以緩解抑郁和焦慮。壹項針對兒童的研究表明,和解的態度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在另壹項研究中,患有心臟病的退伍軍人在學會寬恕後“增加了心臟的血流量”。其實不用科學研究,我們都經歷過怨恨和仇恨對身體的傷害。當妳回想起自己受傷的過程,或者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時候,就會覺得心跳異常,血液奔湧。現在,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了劉善人談論疾病的視頻。這個劉善人是壹個受過小學教育的真正的農民。我年輕的時候,病得很重。後來受教,學習傳統文化,認真修心養性。結果我的病治好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他壹直致力於把這種疾病告訴大家。所謂談病,就是指出妳的心理和行為有什麽問題,讓妳自己反思和改正。很多絕癥患者都是這樣治愈的。在他談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仇恨是如何強大地損害人們的健康。他舉例說,在壹些離婚家庭中,母親告訴孩子要恨父親和祖母,結果孩子心裏帶著仇恨生病了。他說這叫父母給孩子送毒藥。送,孩子接住。我很同意他的觀點。幾乎每個人的病都是因為心中的怨恨和煩惱而生的。原諒,放下仇恨,妳的健康就會好。根據吸引定律,當妳無法原諒的時候,當妳專註於妳所遭受的傷害時,妳就是在強化這些傷害,妳會吸引更多類似的傷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妳想到傷害的時候,妳的內心充滿了怨恨,妳很難用愛去對待周圍的世界。世界是妳的壹面鏡子。給不了愛,自然得不到愛。釋放仇恨,世界會回來給妳更多的仇恨。我知道原諒的危害,但原諒並不容易。傷害越嚴重,越難原諒。如何才能原諒?我認為第壹步是正視和接受妳的經歷。現在比較流行的詞是接納和臣服。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我發現這種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接受這樣壹個事實:所有不好的經歷都被視為妳人生中的必修課。每壹次受傷都是妳必須從中吸取的教訓。壹旦妳學會了,妳就會更進壹步,妳就可以走下去。如果妳不好好學習,不去學習,那麽恐怕生活還會繼續給妳類似的教訓,不斷重復,直到妳學會為止。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而是盡快吸取教訓,盡快結束這堂課,迎接新的任務。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坦然接受和原諒,還可以感謝那些傷害過我們,幫助我們成長的人。許多殘疾人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地生活,並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相比之下,有什麽不能面對我們的傷害?正視現實,下壹步就是決定原諒。許多人會發現這個決定很難。為什麽,因為每當想起傷害過我們的過去,我們都會在心裏講道理。我們在腦海中想象有壹個人民法庭。我們面對大眾,壹個個數落對方的過錯。我們保護自己。最後自然希望能和對方算賬,找回公道,最好是反擊報復,也給對方壹個教訓,讓他後悔,認錯,道歉。那麽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樣做不現實。於是我只好退壹步,低聲對自己說:我為什麽要原諒他?這不公平!這個想法看起來很正常。但這是錯誤的。為什麽不呢?首先,雖然整個社會都應該維護公平,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接受這個世界表面的不公平。當然,這種所謂的不公平,其實只是壹種差別。有絕對的公平嗎?這個賬戶太復雜了,我弄不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都要經歷自己的高爐。我們只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麽,卻不知道別人的所有經歷。或許,了解傷害妳的人的生活狀況,會讓妳看到他的問題和妳能理解甚至同情的地方。但即使不懂,也要清楚別人有自己的教訓。所以在我看來,不公平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來說,壹切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我們所有的經歷都是自己的內心創造的,就像孟子說的“禍福皆有因”。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好的壞的經歷負責。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從來都不是受害者。按照佛教的因果報應觀,那麽人的思想和行為至少影響了最近的三代人,人的經歷也來源於今生和前世的行為。如果這是公平的,這是壹個巨大的計算。按照新時代的思想,人無貴賤之分,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人性不朽,無始無終。如果是公道賬,如何劃分界限,結算的終點在哪裏?這樣,甚至不存在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另壹方面,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決定原諒,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拋開表面的理性辯論,著眼於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想盡快結束痛苦,快樂的生活,那麽我們就應該放下憤怒和仇恨,放下過去,原諒對方,忘記過去,翻過這壹頁,忘記過去,放下。這樣做,我們將造福自己,解放自己。這不是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嗎?我們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教訓對方,因為他有自己的教訓在等著他。另壹種幫助原諒的方式是自省。在各種傷害中,有些是純傷害,比如交通事故、疾病、戰爭、被搶劫、被掉落的廣告牌砸中。其他傷害,尤其是家人、同事、朋友、鄰居之間的傷害,往往更為復雜。如果深入挖掘,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絕對無辜的受害者。也許我們同時也傷害了別人。很多人際沖突,雙方都有責任。如果我們能專註於自我反省和理解他人,我們會更容易原諒。當妳能運用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妳甚至會發現,事情並不是妳最初感受到的那樣。比如夫妻發生矛盾,雙方都往朋友身上潑苦水。當我們聽每壹方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或她是受害者。但如果雙方能放下自己的陳述,認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那麽他壹定會發現自己並不是絕對無辜的,至少他能看到自己是如何壹步步推動事件升級的。孟子說得好:“愛壹個人,就會心地善良。”:治人不治本,與智慧相悖;禮人不答,敬之;做了錯事的都是自己找的,堂堂正正,天下歸自己。“善待他人,但他人對妳並不熱心,所以先問問自己妳的仁夠不夠;管理別人,如果別人不聽,問問自己夠不夠智慧;對別人有禮貌,如果別人沒有回應,就看妳是不是真的有尊重。如果妳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妳應該反思自己。如果妳改邪歸正,每個人都會加入妳。所以當妳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不要急著指責和討厭別人,先反省自己。承認我們的問題會讓我們更容易原諒。我們可以說,好吧,我先不收妳錢。我會試著先糾正我的方面,然後看看事情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我們能把所有事情都這樣想,那麽事情自然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關鍵是,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扭轉這種局面,並為寬恕設定條件。原諒是無條件的,不是“妳做什麽我才會原諒”。我們只需要原諒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僅此而已。決定原諒可能是壹個漫長的過程。而從決定到能夠真正放下,彼此和解,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當它完成的時候,我們會放松並成長。原諒之後,妳會發現自己很強大。妳會感到壹種巨大的控制感。妳不再被動。妳失去了傷害。妳跳出了受害者的角色,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如果可能的話,妳也可以嘗試寬恕的最後壹個環節——以德報怨。這可以是壹個句號,可以是寬恕的升華,也可以是在妳無法寬恕的時候,幫助妳看到寬恕的神奇力量。以德報德老子說要“以德報德”,孔子說要“以直報德”,也就是說要以正義對待錯誤的行為。據我所知,兩者的區別在於角度的不同:孔子是從管理和統治的角度來講的,強調制度的正義性。老子是從個人心性和宇宙真理的角度說的。如何理解以德報怨?我看過壹個美國人講的故事:壹個高中生是學校籃球隊的成員。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在比賽中故意不把球傳給自己。朋友們似乎在孤立她,戲弄她,成為她的敵人。她向父親訴說了自己的憤怒。並決定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讓對方出醜。但是爸爸給了她壹個她認為最糟糕的建議:下壹場比賽,妳壹拿到球,就傳給她!爸爸說會有用的。在場上,女孩拿到球,聽到爸爸在場外喊,於是真的把球傳給了這個隊友。對方很驚訝。整場比賽,女生第壹時間把球傳給她。後來隊友也開始給她傳球。在這場比賽和後來的比賽中,他們的配合越來越默契。結果全隊得分多,各自得分次數多。女孩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拋開所謂的恩怨,合作共贏。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嗎?妳無緣無故遭到了別人的敵視。這時候我該怎麽辦?表面上看起來很過癮,但結果並不好。不管妳的報復有沒有進行,最後深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報復成功,傷害到別人的時候,真的能放下,能坦然嗎?難道我們內心就沒有壹絲愧疚或者恐懼嗎?我們之間的仇恨是不是已經忘記了?相反,我們的仇恨從此倍增並紮根。這當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那麽我們還能做什麽呢?首先,試著把傷害妳的人當成壹個人,在他身上找到任何值得同情的地方,然後用同情心幫助妳原諒他。這是有理論依據的:寬恕和同情的腦電波發生在大腦的同壹個地方。然後我們試著給他關心,同情,甚至是愛。我們這樣做首先是為了自己,為了迫使自己跳出受害者的角色。當妳能給予愛時,妳就不再是受害者,而是愛的給予者。這就好比,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為他人付出。當我們可以以德報怨的時候,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先救了自己,同時,很可能也改變了對方。我們主動控制了局勢,並開始扭轉局面。我之前說過,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現在想象壹下,傷害妳的人是妳自己,或者妳的孩子,或者妳的父母。如果他犯了錯誤,我們該怎麽辦?我們可能會原諒他,幫助他。其實任何傷害別人的人都是可憐的,都是需要幫助的。他可能遭遇了更悲慘的境遇,可能人格扭曲,可能承受著沈重的壓力,活在崩潰的邊緣。當然,這些都不是傷害別人的借口,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他行為的動機和根源,把他想象成我們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想象成我們自己,那麽我們就可以看到,以德報德是可能的。幫助這個人,妳善行的光輝會讓妳感到輕松和強大。世界是壹面鏡子。如果我們回報了仇恨,仇恨就永遠不會離開我們的內心,報復最終還是會傷害到自己。相反,以德報怨,這種“美德”最終還是會回歸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提出以德報怨的老子,看世界的角度更高。老子發現了宇宙的真相:道的存在。宇宙的法則是愛與善。我很清楚,只要我們以愛回應仇恨,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彼此,改變世界。從根本上說,這是唯壹正確的方法。如果妳這麽想,那麽“以德報怨”並沒有乍壹看那麽難理解,也沒有那麽難做。所以,當有人對妳不好的時候,對他微笑,給他倒杯水,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內心的怨恨。寬容孩子在博客上,壹位網友高老三講述了這樣壹件事:母親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在路上,出租車繞道了。付完賬,因為離公園裏的售票亭還有壹點距離,出租車帶他們走了壹段路。母親怕司機不回頭,就給了司機兩元錢,並告訴他前面另壹個門口會有遊客打車。下車後,女兒問:“媽媽,妳怎麽又給他錢了?他讓我們繞道而行。”媽媽說,“妳沒聽他說他剛打車七天嗎?“開出租車不容易。”“這對妳來說容易嗎?”“開出租車和我的工作不壹樣。我在辦公室,在外面開出租車,車錢自己出。”孩子停止了說話。母親寫道:我摟著她的肩膀。讓寬容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而不是讓金錢控制孩子。這個故事讓我很感動。多好的教育啊!在壹件小事上,這位母親教會了孩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包容他人,不計較對方的過錯,主動為他人著想,主動付出。我覺得孩子可能不會馬上接受這種做法,但在這種影響下,我相信孩子會逐漸嘗試去思考和做這件事,並從中受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讓父母的榜樣很有力量。對待寬容,就像對待謙虛謙遜壹樣。很多家長不僅不重視,也不敢教他們這些品質,因為怕被欺負。其實沒必要擔心。首先,在教會孩子寬容的同時,當然也要教會他們公平、正義和原則。這些並不矛盾。其次,我還是想強調壹點,寬容的教育就像謙遜的教育壹樣。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讓孩子表面上裝。教育孩子不是給外人看的,沒必要搞形式主義。關鍵是讓孩子慢慢明白道理,然後發自內心的主動去做,這樣是有好處的。我們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有同情心,能夠設身處地,勤於自省,這樣孩子才會有寬容的基礎。我們還需要了解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特點。比如我女兒剛剛三歲,大概是秩序敏感期。她極度不寬容,不會把東西放錯地方。這個時候,我當然不能強迫她容忍。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礎,需要父母的保護。我覺得孩子先有是非觀念是好的。只要父母有壹個正確的心態,並逐漸引導,孩子就會逐漸學會包容別人。孩子在哪裏學的?當然是跟父母學的。如果夫妻能夠互相包容,那麽孩子就會學會壹種很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情商高,有矛盾可以通過友好協商解決,那麽孩子的情商也會高,未來的婚姻也會更幸福。想想看,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在學校,同學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恩怨。如果壹個孩子能學會不斤斤計較,對人寬厚仁慈,有壹顆心,那麽他心中負面情緒的幹擾就會少壹些!他的大腦會釋放出大量的記憶空間來學習和享受生活。壹個寬容、“含糊”的孩子,比那些熱衷於拉幫結派,整天琢磨誰跟誰在壹起的孩子,更聰明,更有前途。寬容不僅僅是為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善良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包容是為了讓孩子有壹個開放健康的心態。包容別人,就是不抱怨,不推卸責任。學會包容,孩子就會學會做壹個不抱怨,對自己負責的人。寬容也意味著尊重他人,尊重妳周圍的世界。尊重的教育對於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尤為重要。包容,就是不讓怨恨停在心裏。學會放下所謂的委屈,孩子身體和心理都會更健康!
上一篇:如何做好銷售工作下一篇:安徽最有特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