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網/9/view-5997386.htm
話題的現實性原則
學生常常有壹種錯覺,認為學習中國史要講皇帝,學習世界史要講兩次世界大戰。這雖然與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有關,但關鍵在於教師對研究課題的指導不足。其實歷史的研究性學習有很多課題,不壹定要在課本上強調什麽。我們所提倡的“現實”包含了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完全可以遵循這樣壹個思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這種事物或現象的歷史、成因、演變規律”——“這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貼近自己生活的研究課題,比如對巴以沖突的反思。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落實教育學的目的。歷史大綱還認為,“高中歷史教學應盡可能與現實生活和時事聯系起來,以便更好地通過歷史了解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當然,我們提倡的“真實”並不是研究壹些政治上的誤導和副作用。畢竟中學生還小。我們不是要他們參加學習十六大,也不是要他們討論三個代表的理論。我們不提倡過多的政治,註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觀點新穎性原則
壹個主體,觀點就是靈魂。同樣的老故事總是很無聊,觀點要“新穎”。有兩種情況:壹種是想法本身新穎。(至少在老師眼裏,還是挺有新意的)。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往往是老師意想不到的。學生的很多觀點很有創意,老師應該尊重這種創意。第二種情況是題目本身可能比較老,但可以從新的角度研究。比如戰國中後期的“縱力聯合”、“連橫統壹”與中國的話題,顯然是個老話題。但如果成為連橫與中國的統壹,則從連橫作為外交思想、連橫作為外交政策、連橫作為外交格局三個角度進行研究。這將推陳出新。換個角度看問題,自然精彩。
內容的局部原則
這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我們不必提倡地方性,但也許地方性的研究更容易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沒有考試的壓力下,學生真的可以學習歷史。壹邊看,他們會像考古學家壹樣去探索,提出各種假設,“現場”尋找自己的證據,探索分析的邏輯,比如“合陽古民居研究”。研究的本土化趨勢明顯加強。鄉土研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還可以方便學生實地調查、詢問和獲取第壹手資料,從而節省時間,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我們9年級也在無形中實行了,讓學生去發掘自己的文化內涵,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切入點適度原則
研究課題的切入點首先要防止過大。由於學生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最初提出的研究課題起點普遍較大。比如有這樣壹個題目:“壹個承前啟後的朝代:隋朝”。因為初中課本上說隋朝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很容易讓學生形成簡單的思維定勢。如果想法真的像教科書壹樣,可以說研究明顯失去了價值。但是,如果只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的某個角度來看這個“承上啟下”是有意義的。避免“全面出擊,皆虛”的現象。當然,也要防止另壹種極端。切入點太小了。比如選擇文化中的文學,甚至是文學某壹方面的詩歌發展,就可以看到隋朝的“承前啟後”。這對中學生來說太難了。畢竟文學素養是個問題,資料收集難如登天。這樣就有矛盾:切入點大,容易導致泛泛而談;起點太小,數據收集不到,學生自己也掌握不了。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題目來幫助學生選擇。
操作可行性原則
選題時,研究課題引導的問題壹定要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探索的深層次問題原封不動地交給中學生,讓他們望而卻步,倒胃口。教師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視了學生的個人經驗,忽視了經驗與學科的聯系。老師選的題目可能很現實,反映時代特征,很新穎,但是學生不感興趣。相關資料是否容易找到,理論研究程度的高低,都是影響研究項目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學生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項目的運作主體是學生。老師只是壹個引導的角色。在研究中,尤其是在選題時,由於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師生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候老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信任學生,讓他們大膽去做。因為學生是操作的主體。教師的過度參與必然導致學生的被動姿態。往往出於對老師的信任,不敢越雷池壹步,研究課題完全變了味道。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學生成為收集信息的工具,從根本上違背了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真正落實到過程中,而不應該是壹句口號。
總之,歷史的研究課題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而且這種指導必須是科學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經驗,學會調查、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達到“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的歷史境界。
(上接233頁)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斷了中國獨立自主、緩慢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3)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麽?結果說明了什麽?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是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對付外國侵略者的過程中出現的,主張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的統治。結果沒能讓中國富強起來,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就是明證。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培養了壹批現代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中國的資本主義是什麽時候興起的?什麽情況?學生回答:鴉片戰爭後,由於受通商口岸外國企業崛起和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刺激,我國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於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區興辦了具有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業企業。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通過引導,學生全面完整地回答了問題中涉及的基本歷史知識和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
從這些層面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分析和總結,形成正確的結論。他們的判斷力,想象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