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典範。婺源是江西省壹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縣,曾隸屬安徽。是古徽州六郡之壹。它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朱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由山、水、竹、石、樹、樹、橋、亭、溪、灘、洞、瀑、船、古屋組成的自然景觀。
村莊如畫,城市如畫。婺源縣是現代城市與山水鄉村的完美結合。幽雅的桂蘭花園、豫園等現代生活小區點綴山城;婀娜多姿的虹景公園、濱江公園以新絳河為自然風光,依城而落,成為壹座水城。婺源大型文化生態廣場占地105畝,富有地方民俗風情和時代氣息,集休閑、集會、旅遊於壹體,體現了文化、生態、生活、環境、綠色的和諧。婺源,壹座文化生態豐富的風景文化旅遊城市,日益凸顯。婺源縣是江西省壹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縣。婺源縣距今約1200年歷史,自古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六郡之壹。它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朱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我瘋了壹輩子,也沒夢見過惠州。”“徽州”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有人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故鄉,地處偏遠山區鄉鎮的婺源有幸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風韻。
據《婺源舊縣誌》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造反,以安徽休寧縣於慧鄉雞籠山為營,聚眾居住在社、曲、穆交界的遂安、、休寧等縣400多平方公裏內。三年後朝廷出兵求和。唐玄宗為了便於統治,決定在正月初八設立婺源縣,將安徽休寧縣的於慧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瑾鄉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在清華鎮,光復年(公元901年)遷至高閑(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劃歸漳州。
宋、元、明、清以後,雖然漳州的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但是婺源的管轄範圍並沒有改變。宋宣和三年,周舍改名為徽州,於是徽州歷史上的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就這樣形成了。辛亥革命後,婺源縣直接歸安徽省管轄。1934年,蔣介石政府為“剿* * *”江西,將婺源劃歸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管轄,1947年又調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管轄。5月1949,婺源解放。婺源是解放軍“四野”解放的,和江西同屬壹個軍。為便於軍事管理,婺源劃歸贛東北浮梁區管轄。9月,改為江西省樂平區;165438+10月又屬於浮梁區。1952 10月劃歸江西省上饒區管轄。所以從婺源縣1200年的歷史來看,除了近代的60年,都屬於安徽管轄。關於婺源縣名的解釋,眾說紛紜。武字,辭海,意思如下:壹是古代的星名,即“女素”,舊時用來對女性的禮贊,如烏桓中天;第二,水的名字也是金華壹江的別稱。現代漢語詞典說:(1)烏江,水名,在江西;②指舊梧州,在浙江金華。婺源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壹是因“巫山水三面環城”而得名;二是以“舊縣為休寧,曾屬梧州,相傳應為吳女”命名;三是取名為“郡東之水流入梧州”。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由山、水、竹、石、樹、樹、橋、亭、溪、灘、洞、瀑、船、古屋等構成的自然景觀,具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猶如壹幅魅力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了壹個獨特美麗的田園風光旅遊區,給人壹種回歸自然、超凡脫俗的感覺。
美好和諧的家園,源於婺源對“綠色”的呵護。婺源創建的群眾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了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資源保護型等六大類191,6000余株名木古樹已立案掛牌。
縣內碧藍清澈的江河溪流與怪石怪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交相輝映,集宏偉、開放、精致於壹體。著名景點有西北部的大湛山和靈巖洞群,東北部的柘陵山和十二山,中部的浮山和西部的猶大,自唐宋以來壹直是旅遊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嶽飛、朱等都在這裏留下了許多贊美詩。婺源古村的建築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完好的古建築之壹。截至目前,全縣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堂113、古宅28座、古宅36座、古橋187座。村莊壹般選擇前面有流水,後面有青山的地方。村前的河流,村後的水口山、水口林、後龍山上的樹木,壹直被村民們精心保護著。任何人在山上砍伐壹根竹子和壹棵樹,都將受到公眾的譴責和村規民約的懲罰。1992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河流、樹木、古民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宅、古塔、古碑、珍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成為國家“生態文化旅遊示範縣”。
長滿青苔的瓷磚,精致的飛檐和犄角雕刻,剝落的雕梁畫棟和過梁。古村落的民居,依山而建,臨河而建,戶戶相連,灰瓦鱗次櫛比,白墻黑白相間,布局緊湊典雅。聽聽門前的水聲,聞聞窗外的鳥鳴。很多古村落被影視導演看中,成為影視拍攝的鏡頭。
這裏民風淳樸,文風昌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有田園詩般的氛圍和風景。整幅畫是壹幅濕漉漉的水粉畫,像莫奈的印象派,處處有謀殺膠片之美,風格獨特,造型典雅,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江南第壹寺”的王口玉祠堂占地665平方米,梁、柱、窗上有淺雕、深雕、浮雕、通雕、圓雕等形成的圖案100多組。它以精湛的刀功和精湛的工藝被中國古代建築師譽為“藝術殿堂”。
值得壹提的是,如今婺源縣人修建的公寓、飯店、住宅,都是按照縣政府的要求,全部是明清風格的建築,體現了古建築的特色。
“老樹高高低低,斜陽遠近山;林頂如帶,村外水如環。”《婺源》是壹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抒情詩。泰山歸來不看嶽,婺源歸來不看村。婺源家園的美在於它與環境的自然和諧。“青山黃昏盡輝,碧水含春。”無論是民居還是村落,都非常註重人與天、地、山、水環境的關系,或者說依山傍水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於此,每壹個村落都是壹幅畫,每壹步都是壹景。白墻大和村,青山綠水環繞,加上蒙蒙薄霧,古老的石徑,廊橋,是水墨畫的韻味。婺源的飲食繼承了古徽州的傳統。菜肴的主要特點是粉蒸、蒸、糊。菜的味道大多比較辣,主食是米飯。當地的米酒和白酒值得壹嘗。需要註意的是,婺源的壹些地方名菜,只有在壹些小店或農家樂才能吃到。
婺源的產品享譽國內外。“四色”(紅、綠、白、黑)和“四古”(古村落、古窯洞、古建築、古文化)壹樣,都是歷史悠久、文化內涵獨特的地方特產。紅色是“水中之寶”——荷包紅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入選國宴。綠的是婺源綠茶,以“湯清、香高、汁濃、味醇”聞名天下,黑的是龍尾硯,其“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擅凝墨”。白的是江灣雪梨,大而多肉,脆而甜,是水果中的上品。此外,還有阿路工藝傘、竹編、刺繡、木雕、根雕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清華五九、富春酒糟魚、香菇、筍幹、蕨菜等特色美食,都是饋贈親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