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曰:“時學而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而不滿足,不是君子嗎?”孔子說:“學完之後經常復習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反感也不生氣。不也是賢惠君子嗎?”2、孔子說:“巧言令色,清新仁者。"孔子說:"這種滿口花言巧語,笑容可掬的人,仁之少矣。"
3.曾子韜:“我壹日三救,為他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反思自己很多次:給別人提建議、幫別人做事是不是忠誠?朋友值得信任嗎?老師教的知識復習了嗎?" 4.子曰:“君子不思吃飽,不思安生。如果他敏感謹慎,就會正確正直,可以說是好學。"子曰:"君子不求食之飽腹,住之舒適,行之靈敏,言之慎密,時改之誤,即使好學也。"
5.子曰:“不患人之無知,則不知人也。”子曰:“不怕人不知己,只怕不知人。”
6.子曰:“詩三百元。壹句話,孔子說‘思無邪’。子曰:“《詩經》三百首(05)詩,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即:‘思無邪。
子曰:“吾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聽耳,七十而為我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對學習感興趣;三十歲的時候,我對自己的壹言壹行都很確定。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迷茫;五十歲時,我得知了自己的命運;60歲的時候,聽別人的話,能辨別真假,判斷是非;到了70歲,妳會隨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會超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子曰:“溫故而知新,故能為師。”
9.子曰:“君子不如壹周,小人不如壹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勾結,小人和而不聯合。”
10,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而不讀書什麽都不是。"
11,孔子說:“由,教女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而知之。”子曰:“鐘繇,教妳知與不知的態度!”妳知道的就是妳知道的,妳不知道的就是妳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孔子說:“人不信,不知所能。”子曰:“人無信可為乎?13,孔子謂姬氏:“庭舞可忍,何以不可?孔子說紀:“他在他的祠堂裏用天帝的舞蹈陣容跳舞。這樣的事情可以容忍,但是有什麽不能容忍的呢?“14,孔子曰:“關雎”,樂而不淫,悲而不傷。”
孔子說:“關雎的主題是喜而不過分,悲而不悲。”15,孔子曰:“不言所行,不言所諫,既往不咎。”
孔子說:“不要評論過去,不要談論已經做過的事,也不要責備過去。”16,子曰:“聽道者,死於夕。”
子曰:“曉之以理,夜之以死,是值得的。”17,孔子說:“君子義,小人利。”
子曰:“君子知道義,小人知私利。”18,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賢而自省。”
孔子說:“當妳遇到壹個聖人時,妳應該尊敬他;當妳看到壹個不賢惠的人時,妳應該反省自己。”19,孔子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破。懲罰是什麽?"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畫也。我能用它做什麽?"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
子曰:“敏感好學,問比自己見識少的人,也不覺得丟臉,故稱‘文’。”21,紀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聽了,說:“又來了,還行。”22、孔子說:“寧吾子,國有道則智,國無道則蠢。
其智可達,其蠢也。子曰:“寧武子,國太安則聰明,國亂則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上別人的愚蠢。"23.孔子說:“質勝於文,文勝於質。
溫柔,然後是紳士。孔子說:“壹個人內在的單純勝過外在的文采,所以他會粗魯,文采勝過單純就會華而不實。
只有文采和質樸的結合才是君子。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
子曰:“知之則喜之,喜之則樂之。”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活。”
孔子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聰明的人是活躍的,善良的人是安靜的;智慧的人幸福,善良的人長壽。" 26.子曰:“默默學習,學而不厭,教而不厭,於我何妨?"子曰:"死記硬背知識,讀書不知足;“教人的時候不覺得累。這三個方面我都做了些什麽?”27.子曰:“不怒則已,不怒則已,不怒則已,不怒則已,不怒則已。”
孔子說:“不要啟發,直到他認真思考;在我覺得無語之前,不要開導我。如果妳舉不出壹個例子來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重復教他了。"
28.齊國聞邵,三月不知肉味。嶽:“不想樂,就樂。”
孔子在齊國聽少樂,吃肉吃久了沒感覺到味道。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麽有魅力。”
29.葉公。
2.《論語》中關於修身的幾句話——兼論《論語》中的仁與修身
7.子曰:“仁者,可善可惡。”
8.子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9.子曰:“仁為美。妳怎麽知道妳選擇不仁者?”
10孔子說:“不近人情者,不能久約,不能享其長。仁者仁心,知者仁心。”
11閻任。子曰:“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自己是仁者,而別人是?”顏淵道:“目的何在?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元說,“雖然我不敏感,請說英語!"
12中公文任。子曰:“出門必見貴客,使民如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州內無怨,家內無怨。”仲宮道:“雍雖不敏,請說英語!”
13.司馬牛文任。子曰:“仁人之言,亦有欺騙性。”嶽:“其言亦惑人,謂之仁者。子曰:“何以難乎?是真的嗎?"? "
14.問任。子曰:“吾居恭敬之地,使能忠於斐潘卡執事等人。”雖然毀了,但不能拋棄。"
15.問任。子曰:“愛。”問知道。子曰:“知人。”樊遲沒有伸手。子曰:“舉冤屈,可以正冤屈。樊遲撤退了,當他看到夏紫時,他說:“也是故鄉。我見了師傅,問他。孔子說:“如果妳提出錯誤,妳可以把做錯事的人變直。”,還算什麽?”夏紫說,“多麽富有的人啊!順得天下,擇眾而從之,賜,不仁者遠之。湯得天下,擇眾而取之,舉伊尹,不仁者遠之。"
16.張子溫人在孔子那裏。子曰:“能為天下五事,乃仁者也。”不好意思。曰:“公、寬、信、民、惠。禮而不辱,恕而流行,信而體貼,敏而有功,利而足以使人。”
17.子貢求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住在壹個國家,也是為他的醫生工作的聖人,是他的學者的朋友的仁人。”
18.孟問:“魯茲是仁者嗎?子曰:“不知。”又問。子曰:“君也,國之數千倍,能使其之治傅也;“不知其仁。”“那自討苦吃呢?子曰:“求是千室之城,百倍之家,可為之屠戮。“:不知其仁。”“紅色呢?子曰:“赤野,帶立朝,可使君與客談。“不知其仁。”
19子貢說:“如果妳能給予人民,幫助人民呢?”?善良嗎?子曰:“凡仁者,必聖也!堯舜還病著呢!仁者欲立而為人,而欲達而為人。可以說仁的壹面也得到了。”
20.子曰:“仁者,仁者也,不必求生以害仁,而自殺以仁。”
3.孔子關於明德修身的名言,默默知之,孜孜不倦學之,孜孜不倦教人之,何以為我?見賢思齊,不見則自省。我住在三個省。
我的方式是壹貫的,壹個是明德。
明德重壹,要體現在“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壹”就是以平天下為己任。
明德為王道:壹人服務天下。
明德如太陽,妳的心也如太陽嗎?妳的言行陽光嗎?妳能照亮多遠?
趙匡胤有壹首關於日出的詩:“千山底天未黑,國將當空。”。
光明正大:糾正自己;大:誌在平天下;光,在陽光下積極做;明,明德有三。
4.關於修養的古詩詞鑒賞1。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德載物。——《周易》(譯文:作為君子,要有堅強的意誌,永無止境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完成和發展學業或事業。只有這樣做,才能體現天意。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責任和才能。人有聰明也有愚蠢,就像地勢不平,土壤肥沃貧瘠壹樣。農民不會為了土地貧瘠而停止耕作,君子不會為了愚蠢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沒有比大地更親切的有形之物,也沒有不被大地承載的東西。所以,君子要遵循“坤”的意思,善待他人。不管妳聰明,愚蠢,卑鄙,都要包容,寬容。現在常用來指培養學生成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才。) 2.不要和小惡做,也不要和小善做。相反,對於壹些有益於他人的小好事,不要因為意義不大就不做了。) 3.把好的看成壞的就像探索湯壹樣。——論語(翻譯:見好人怕學他來不及,見好事怕做來不及。看到壹個惡人壹件壞事,就像碰到熱水。《論語》(翻譯:努力工作,主動為自己的錯誤承擔主要責任的人,是“弓起粗來”,多原諒別人,是“少責備別人”。這樣的話,就不會有怨恨和矛盾。)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反派是。——論語(譯文)全心全意督促他人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正義訴求,不會冷眼看世界。或者他們會害怕天下大亂,不會在別人失敗、犯錯、痛苦的時候火上澆油。反之,反派永遠是“成人之惡,非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見賢自省。——《論語》(翻譯:看到某人在某壹方面超越,看到某人有某些缺點或不足時,要冷靜反思,看看自己是否也有。)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翻譯: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比如痛苦、災難、災禍等。) 8.盡妳的責任,不要讓妳的老師去做。——論語妳也要趕緊去做。後來發展成成語“盡職盡責”。) 9.君子動口不動手。——論語(譯文:君子不能說大話,但做事敏捷靈巧。) 10.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壹心壹意的話臭得像藍色。——周易(翻譯:同心協力的人,強大到可以折斷堅硬的金屬;同心同德的人表達同樣的意見,讓人信服,讓人就像聞到了馥郁的蘭花香壹樣,很容易接受。) 5438+01.君子謀己,小人謀人。——論語(譯文: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己身上找毛病和問題。小人經常看別人,發現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心胸狹窄的人焦慮不安..——論語(譯文:君子心胸開闊,思想坦蕩,幹凈利落,外表和動作都很舒服,很穩重。壹個小人,內心欲望太多,心理負擔重,所以常常憂心忡忡,憂心忡忡,外表和動作常常焦躁不安,情緒低落。) 5438+03.他不怨天尤人,對別人不好。-.從不把責任推給別人,後來就發展成了“怨天尤人”這個成語。) 14.小人的錯誤必須寫出來。——論語(譯:小人必有遮掩自己的過失。) 15.君子的事業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論語》(譯:君子委身於根,而生於道。“道”自然產生。) 16.君子以言為恥,行而不止。——論語(譯文:君子以為多言少行為恥。) 17.任何犯錯的人都會犯很多錯誤。——左傳(譯:人人都可能犯錯。有成千上萬的人能做到。——中庸(翻譯:別人學壹遍的東西,我花幾百遍也壹定學會。別人能掌握十遍的東西,我學壹千遍,我壹定能掌握。) 19.君子無非是對人好。———孟子(譯:君子最大的力量)忠告的話聽起來不好聽,但對人的行為有益。) 21.思考所做的事被跟隨所破壞。——韓愈(譯:事業或學習上的成功在於努力和勤奮。如果妳太貪玩,放松要求就會壹事無成;做人,壹定要深思熟慮,仔細思考,才能有所成就。任性,粗心,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22.玉粗糙,有研磨性;不學的人不知道。雪姬(翻譯:玉不經過雕琢,不可能是有用的玉;不學習就不懂事。) 23.黑發不知早學,白老大悔晚學。——《勸學》(翻譯: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抓緊時間好好學習,老了想學習已經來不及了。) 24.學而不學不是學。———楊萬裏(譯:學習了知識卻不靈活運用,不能稱之為學習。知而不為和不知是壹樣的。學了道理卻不能用,還是等於沒學道理。) 27.
5.關於修養的古詩詞鑒賞1。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德載物。——《周易》(譯文:作為君子,要有堅強的意誌,永無止境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完成和發展學業或事業。只有這樣做,才能體現天意。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責任和才能。人有聰明也有愚蠢,就像地勢不平,土壤肥沃貧瘠壹樣。農民不會為了土地貧瘠而停止耕作,君子不會為了愚蠢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沒有比大地更親切的有形之物,也沒有不被大地承載的東西。所以,君子要遵循“坤”的意思,善待他人。不管妳聰明,愚蠢,卑鄙,都要包容,寬容。現在常用來指培養學生成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才。) 2.不要和小惡做,也不要和小善做。相反,對於壹些有益於他人的小好事,不要因為意義不大就不做了。) 3.把好的看成壞的就像探索湯壹樣。——論語(翻譯:見好人怕學他來不及,見好事怕做來不及。看到壹個惡人壹件壞事,就像碰到熱水。《論語》(翻譯:努力工作,主動為自己的錯誤承擔主要責任的人,是“弓起粗來”,多原諒別人,是“少責備別人”。這樣的話,就不會有怨恨和矛盾。)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反派是。——論語(譯文)全心全意督促他人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正義訴求,不會冷眼看世界。或者他們會害怕天下大亂,不會在別人失敗、犯錯、痛苦的時候火上澆油。反之,反派永遠是“成人之惡,非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見賢自省。——《論語》(翻譯:看到某人在某壹方面超越,看到某人有某些缺點或不足時,要冷靜反思,看看自己是否也有。)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翻譯: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比如痛苦、災難、災禍等。) 8.盡妳的責任,不要讓妳的老師去做。——論語妳也要趕緊去做。後來發展成成語“盡職盡責”。) 9.君子動口不動手。——論語(譯文:君子不能說大話,但做事敏捷靈巧。) 10.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壹心壹意的話臭得像藍色。——周易(翻譯:同心協力的人,強大到可以折斷堅硬的金屬;同心同德的人表達同樣的意見,讓人信服,讓人就像聞到了馥郁的蘭花香壹樣,很容易接受。) 5438+01.君子謀己,小人謀人。——論語(譯文: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己身上找毛病和問題。小人經常看別人,發現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心胸狹窄的人焦慮不安..——論語(譯文:君子心胸開闊,思想坦蕩,幹凈利落,外表和動作都很舒服,很穩重。壹個小人,內心欲望太多,心理負擔重,所以常常憂心忡忡,憂心忡忡,外表和動作常常焦躁不安,情緒低落。) 5438+03.他不怨天尤人,對別人不好。-.從不把責任推給別人,後來就發展成了“怨天尤人”這個成語。) 14.小人的錯誤必須寫出來。——論語(譯:小人必有遮掩自己的過失。) 15.君子的事業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論語》(譯:君子委身於根,而生於道。“道”自然產生。) 16.君子以言為恥,行而不止。——論語(譯文:君子以為多言少行為恥。) 17.任何犯錯的人都會犯很多錯誤。——左傳(譯:人人都可能犯錯。有成千上萬的人能做到。——中庸(翻譯:別人學壹遍的東西,我花幾百遍也壹定學會。別人能掌握十遍的東西,我學壹千遍,我壹定能掌握。) 19.君子無非是對人好。———孟子(譯:君子最大的力量)忠告的話聽起來不好聽,但對人的行為有益。) 21.思考所做的事被跟隨所破壞。——韓愈(譯:事業或學習上的成功在於努力和勤奮。如果妳太貪玩,放松要求就會壹事無成;做人,壹定要深思熟慮,仔細思考,才能有所成就。任性,粗心,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22.玉粗糙,有研磨性;不學的人不知道。雪姬(翻譯:玉不經過雕琢,不可能是有用的玉;不學習就不懂事。) 23.黑發不知早學,白老大悔晚學。——《勸學》(翻譯: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抓緊時間好好學習,老了想學習已經來不及了。) 24.學而不學不是學。———楊萬裏(譯:學習了知識卻不靈活運用,不能稱之為學習。知而不為和不知是壹樣的。學了道理卻不能用,還是等於沒學道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