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什麽影響?地位?功能

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什麽影響?地位?功能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持續發展的歷史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精華鑄就了我們民族的優秀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的總和,是中華民族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積澱。其中,儒家文化中的積極主義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的宋誌明教授指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

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的巨大貢獻:

第壹,儒家以“求真是自強不息的精神”為終極價值目標,註重積極的人生實踐。儒家求真、真、誠的價值本體論,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二,儒家奉行“求善求美——講求道德教育”的精神。孔子提出至善、溫柔、中和之美,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強調真善美的統壹價值原則,培育了重道德、重教育的民族精神,為中國人樹立了“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的正人君子第三,儒家強調“為聖、樂善好施的精神——團結統壹”,儒家設計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即聖人。儒家向往的理想社會是小康社會,是天下公的大同社會:“道行公。選擇天賦和能力,實踐信仰,培養相互理解。故友不獨親,不獨子,使老有所養,幼有所用,幼有所好。孤苦多病的都是支持的。”儒家的成聖、合群價值觀,培養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統壹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至今仍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有著深刻的潛在影響,短期內不會消除。儒家思想壹直是中國漢族和其他民族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儒家的“禮、義、誠、恥、仁、愛、忠、孝”等基本價值觀,壹直是指導中國大多數人日常行為的基本意識規則。中國人彬彬有禮、友好溫和、誠實認真、吃苦耐勞的氣質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逐漸形成的。儒家發展到宋明理學,忽視個性,到了明清成為禮教,人自身的價值越來越被忽視和壓制。很多儒家學者如王陽明等人都註意到了這個問題,李誌也公開反對禮教,強調民本思想、個體獨立精神和自我價值。

孔子以“仁”為思想核心,意為“愛”。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調,主張“忠恕”原則,認為“仁政”的實施應以“禮”為基礎:“克己、禮為仁”關於殷周以來的宗教鬼神迷信,他們持懷疑態度,認為“不知其生,不可為鬼”,“不知其生,不可思還註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的觀點。倡導私塾授課氛圍,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教而不厭”,強調“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易”。政治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大臣、父子”都應名副其實,提出了“不患貧,患不均”的觀點。

談到治國,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籲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對待人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麽法令,統治者首先要以身作則,“他們堂堂正正,做事沒有命令;其體不正,雖不可為也。”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忠恕。?“忠”就是忠厚待人,敬業處事;“寬恕”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待人接物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命運持謹慎態度,他相信人自身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互學遠”,壹切都靠個人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壹些背離歷史潮流的思想,如他的政治復古傾向、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內向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都不可否認地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加以糾正。然而,我們不能掩蓋自己的缺點。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擁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足以讓我們後人引以為豪。

孔子提出“教育無階級”。雖然對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它涉及到擴大教育的範圍,使受教育的人不僅限於奴隸主和貴族,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孔子自己也實踐了他的“教而無分”的思想,所以他說:“只要我有十塊肉幹作學費,我就絕不會教不下去。”(《論語》)他的做法對當時急需解決的人才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並不是針對所有階層的,更不是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培養更多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人才。盡管如此,孔子的教育活動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學”,開始了知識的私人傳授。所謂“向庶人學習”,始於孔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反正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是有利的。

  • 上一篇:如何評價袁紹用人的利與弊?
  • 下一篇:混動車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