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孝的內容:孝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敬親;2.順親,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和向親屬獻祭;5.做貢獻給父母看。
1.育兒與孝敬父母:(1)育兒就是照顧好父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是子女對父母最基本的義務,是基於人的感恩觀念。每個人都是父母生的,也是因為父母的細心呵護而長大的。這種生命創造和維持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感恩之心,即在父母年老後,應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之責。(2)傳統的孝道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盡贍養父母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壹顆慈愛的心。孔子特別註重“敬親”,把能不能愛父母看作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在傳統的孝道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道。
2.親從親諫:(1)親從就是聽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願行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準。不僅在態度上表現出對父母長輩的善意,在行為上也表現出禮貌。更何況要服從父母長輩的意誌,所以經常看到孝順壹起用。《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2)勸誡父母是在父母犯錯時委婉地提出建議,讓父母改正錯誤,這也是孝道的壹個內容。當父母和長輩有過錯時,孩子應該溫和地提出抗議。《論語·立人》說:“給父母出主意”,就是委婉地出主意。孟子·高姿·夏說:“如果妳無怨無悔地吻得太多,妳就越是稀疏...越疏越不孝。”也就是說,對於父母違背道德的過錯和行為,子女不去抱怨,不去規勸,甚至盲目順從,都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的封建孝道觀念認為,人結婚後壹定要有孩子,有了兒孫才能穩定延續家族乃至整個宗族,讓祖先得以祭祀。沒有完成這個重任,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也是對祖先最大的不敬。《孝經·三誌篇》也說:“父母生下來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即使父母驕奢淫逸,也不會有後代繼續留在家裏,讓父母不滿意。在古代,孝順的兒子會感到無限的遺憾,為父母感到羞恥。可見傳宗接代的觀念在古代是壹種報答和安慰父母的方式和情結。
4.喪親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向父母行善”,包括“生之物”和“死之物”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延續和延伸,表達了子孫對已故長輩的尊敬和向往。“物死”是傳統孝道觀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中庸》說:“物死如物生,物亡如物存,孝為至”。意思是為死人服務就像為活人服務,為死人服務就像為活人服務。這是孝順的最高表現。《孟子·滕文公論》說:“養生不足以成大事,而死可以成大事。”《祭禮》說:“可養,難敬;尊重也可能是尷尬;安可能也不好意思。”從上面可以看出,傳統的孝道觀念非常重視“死”。
“死”就是古人所說的喪親之痛。曾子把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謹小慎微是父母去世的喪葬行為,追求遠近是父母去世後的儀式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孝心的形式是喪葬祭祀,意思是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祀。
5.立功立業,顯父母(1)立功:諸德孝為先。所以,幾乎所有關於站街的事都被視為孝順。要想活下來,首先要活下來,也就是保住自己的身體。《祭禮》說:“身死之人,其父母之遺骨,敢不敬乎?”《孝經》說:“身皮損,父母不敢損,孝始。”意思是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留下的。如果壹個人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就相當於損害了父母的遺骨,這就是不孝。(2)立功:傳統的孝道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還要求子女在立身的基礎上立德、立言、立功。《孝經》上說:“後世為自己留名以示父母,孝至終。”子女寒窗苦讀,入仕途,爭功名,是為了繼承父業,善於描寫,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孝者善繼他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為了保持家風的淳樸,維護家族的興旺,為父母和家庭贏得榮譽,延長父母、家庭和家族的壽命。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是傳統孝道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