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孟子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的是儒學,他非常尊敬孔子。孟子的很多學說,包括性善論,實際上回答了孔子未完成的問題,比如孔子說的“仁”,但沒有解釋人為什麽要“仁”。孟子的性善論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是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的表現之壹。
1.孟子,由孟子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在儒家思想上有很高的造詣,從後人對他的尊稱就可以看出來。從古至今,孟子的名字壹直被儒家創始人孔子緊緊跟隨。同時,孔子被後人稱為至聖之師,孟子緊隨其後,被稱為“亞洲聖人”。
對於孟子對孔子的繼承,韓愈曾將其視為先秦儒家道統的傳承者。
可能有朋友會問,孟子的名字總是和孔子聯系緊密,孟子和孔子都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兩位聖賢見過面嗎?
可惜孟子出生時,孔子已經去世多年,兩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時間”。
幸運的是,孔子的思想被後人傳承,孟子得以接受孔子後人對孔子思想的洗禮,並取得了壹定的成就,成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壹。
據記載,孟子與儒家的“初遇”與孔子的孫子有關。孟子從孔子的孫子子思門生那裏學習儒學,之後成為當時天下英才薈萃的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
另外,意氣風發的孟子也效仿孔子,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思想,但結局和孔子壹樣,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孟子和弟子寫了《孟子》七篇。《孟子》這本書,在後世流傳,影響很大,成為古代無數學者日夜苦讀的“四書”之壹。
2.傳承:孟子回答了孔子沒有回答的問題。說到孟子對孔子的繼承,更突出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完善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我們知道,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為“線”,貫穿其中。
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孔子關於仁的論述,從“仁”壹直衍生到“義利之辯”。在這裏,孔子提出了經典的“推己及人”。
很多時候,“設身處地”其實是壹種善良的方式。
在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孔子講了什麽是“仁”,怎麽做,卻沒有講為什麽。
而孟子則繼承了孔子,用“性本善”的理論給出了他要“為善”的理由。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性中有各種善的成分,但也有其他善惡不分、易受影響的成分,而這種善惡不分的成分是屬於人和動物的。
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人之所以不是動物,是因為人性中的各種善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在這裏,孟子提出了“性善論”,指出人有與動物天然不同的“四端”。
關於“四端”,孟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論證。比如,為了證明每個人都有壹顆“不忍他人之心”,他指出,路人看到壹個不認識的孩子掉進井裏,都會難過。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有“仁末之悲”的道理。
在這裏,孟子指出,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嚴於律己,把與生俱來的“仁、禮、智”四端展開,變成“常德”,從而成為壹個具有區別於動物的“仁”的本性的人。
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論”實際上是繼承了孔子關於“仁”的論述,回答了人為什麽“行仁”的原因。
3.研究古人的思想,要聯系時代背景客觀。在顏小二看來,思想家的交流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孟子雖未能與孔子相遇,但他盡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並繼承孔子思想的某壹部分,進壹步發展。這樣的思想家在相互欣賞中穿越時空,實屬罕見。
今天有人批評孔孟維護“尊序”,但顏小二認為沒有必要。
孔孟思想更先進,但也脫離不了那個大時代。時代之下,孔孟的目標是向往“安定繁榮”。同時,在他們所維護的“尊重與秩序”中,有壹條“道德與需要相協調”的鐵律。只要深究時代背景,我們很容易在他們的思想觀點中發現驚人的“良苦用心”。
也就是說,在顏小二看來,現代人應該客觀理性地研究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欣賞他們精妙的“邏輯思辨”和巧妙的“處世智慧”,從而創造性地改造和發展傳統文化,進而傳播到世界,就像當年孟子對孔子那樣。妳怎麽想呢?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