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 lt][& gt;& gt]
-
2-6歲學齡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龍遊實驗幼兒園課題組*
摘要:幼兒禮儀是幼兒園園風和幼兒精神面貌的縮影。禮儀行為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禮儀隱藏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幼兒平常、平凡生活的每壹個瞬間,具體、清晰、簡潔、易懂、實用。
在兩年的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實踐與研究中,我們通過“探索性主題教學”活動、生活化禮儀教育、豐富多彩的禮儀實踐活動,將禮儀行為養成內容滲透到孩子們的日常活動中,將禮儀教育融入到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遊戲活動中,從而將理性的說教活動變成感性的趣味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規範了孩子們的禮儀行為,與同齡人團結友愛、禮貌友善、相互配合,形成了愛幹凈、講衛生的良好習慣,湧現出壹批批“講文明、懂道理、守信譽、善於溝通”的新苗。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家長和老師也比較了各自的禮儀行為內容和要求。把自己的壹言壹行、壹舉手壹投足都展現給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形成老師、孩子、家長共同養成良好舉止行為的新局面。
關鍵詞:兒童禮儀行為教育
壹、選題的提出
禮儀,通俗的解釋就是待人接物的舉止和禮儀,是交往的規範,也就是社會交往中既定的行為準則。壹個人的禮儀行為不僅反映了壹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有時甚至反映了壹個國家公民的素質,是關系到民族性格和人格的大事。隨著中國加入WTO,地球村格局的逐步形成,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眾與公眾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頻繁,決定了學好禮儀知識,培養禮儀習慣是現代社會每個人要想成功都必須培養的重要素質。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禮儀教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例如,英國學校教育項目將“提供學習環境,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評價學前教育的標準之壹;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幼兒園教育要領》(1990年4月)也將“人際關系”作為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之壹,強調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離不開禮儀教育。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0)在社會領域提出了教育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會行為規則”的思想。因此,禮儀教育是各國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之壹。
*組長:陳玲成員:、蘭生、韓、、張根菊、葉穎。
顧問:尚竹泉、老小春、於建平。
在長期的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有聰明、活潑、有知識的優點,但也有武斷、霸道、粗魯、自私的缺點。學前兒童時期是壹個人的人格和道德品質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壹時期形成的習慣非常堅定,往往影響壹個人的壹生,成為個人行為準則的組成部分。正如歌德所說,“壹個人的禮貌是壹面鏡子,照出他的肖像。”可見,禮儀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接班人的需要。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國民素質。幼兒禮儀是幼兒園風格和幼兒精神面貌的縮影。禮儀行為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禮儀蘊含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孩子平凡而平常的生活的每壹個瞬間,具體、簡潔、易懂、易操作、實用。因此,可以認為,禮儀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在學齡前兒童中開展禮儀行為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極其重要的。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開展了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二、課題的研究基礎
(壹)理論基礎
1,心理學理論
學前心理學揭示,兒童從出生到入學(0-6歲)的心理發展是壹個身心不斷發展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有不同的心理特點。禮儀教育只有滿足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形成梯度序列,才能培養教育科學。
社會心理學揭示了人們社會行為的心理機制。養成教育重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吸收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內在機制。
2.學前課程理論
學前課程理論揭示了課程準備的基本原則,有助於研究者處理課程準備中的各種問題,選擇和組織課程要素,使其內容高度壹致。
3.浙江省幼兒園課程綱要
學前教育側重禮儀啟蒙教育和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通過閱讀浙江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園課程》,可以清晰地列出學前兒童的禮儀目標和內容,形成壹個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體系。
(2)實踐基礎
1.中國從古至今都有豐富的禮儀教育經驗。對於這些內容,我們應該批判地借鑒那些今天仍然適用的歷史遺產。
2.我園教師在日常禮儀教育過程中做出了許多新的創造。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是本課題要總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應該十分註意發現新的思想和實踐,探索新的理論和經驗。
三。研究目標和原則
(壹)研究目標
1.在總結壹線教師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年級編寫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總體目標、實施方案和具體內容,制定各年齡段“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形成較為完整的學前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分年級開展實驗實踐,在此基礎上形成壹套具有特色的園本禮儀教材。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孩子、家長、老師的禮儀得到了顯著提高,形成了懂道理、守規則、講文明的良好精神。
3.禮儀行為的培養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組成。通過各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達到“我要做”和“我要做”。
(2)研究原則
1,完整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需要將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只有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孩子完整系統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因此,在生活活動、自由遊戲等活動中,要註意將集體教育活動與禮儀教育相結合;註重幼兒園教育與挖掘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的結合;不僅考慮了“顯性”的教育影響,還充分考慮了孩子可能獲得的“隱性”體驗。
2、生活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征,這不僅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讓幼兒園教育活起來;在課程的組織上,教學融入日常生活,使幼兒園的生活具有“教育性”。
3.缺乏優先權原則
要突出學齡前兒童現實發展中不足,但理想發展所必需的方面,在教育的各個方面給予特別關註,保障兒童基本的學習權和發展權。
4、正面教育、鼓勵和引導的原則。
在學前兒童的禮儀行為教育中,要“以人為本”,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愛護兒童,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有說服力,有熱情,有耐心地糾正他們不成熟,不完善,甚至不良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5、言行壹致的原則。
不僅要給學齡前的孩子解釋應該怎麽做,怎麽做才是正確的,老師和家長的言語、舉止、行為也要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因為大人的這種示範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
第四,課題的研究階段
研究的第壹階段:
2006年9月5438+0至2006年9月5438+0至6月10,時間為2個月,此階段主要完成以下四項任務:
1.組織老師學習各種理論,做筆記。
2.進行廣泛調查和徹底調查。
3.確定發展目標,找教材。
4、成立禮儀教育中心指導組。
5.邀請顧問團專家指導課題,廣泛吸收我省其他地方幼兒園的壹些經驗。
(2)第二階段
從2001,10到2003年9月,歷時2年,全面開展了學前兒童禮儀行為培養的實踐與研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實用研究階段
2006年6月0日至2002年9月
(1)營造環境,營造氛圍。
(2)集體教學,區分事物。
(3)日常浸潤和習慣養成。
(4)榜樣示範,熏陶感染。
(5)業務討論,* * *有改進。
2.中期檢查和糾正階段
2002年10月-2002年11月
(1)邀請顧問團專家指導課題研究。
(2)組織教師對項目實施進行討論,對教材草案進行測試和修改。
3.重新練習階段
65438+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
修訂後的教材經過實踐驗證,各教研組負責本年齡段的研究工作。通過進壹步營造氛圍,將集體教育與日常滲透相結合,習慣養成與榜樣示範相結合,同時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形成雙向的家庭溝通網絡,緊密結合兒童日常禮儀和行為規範教育的實際。“禮儀教育中心指導組”每月定期召開各級教師參加的會議,開展業務研討促進教師提高,並定期檢查提出意見和建議,使課題研究趨於完善。
(3)第三階段
2003年7月至2003年6月
經過全面深入的學習,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編寫教材,形成成果。步驟如下:
(1)編輯了不同年級學齡前兒童禮儀教材:《2-6歲學齡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主題活動集》、《2-6歲學齡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案例集》。
(2)指導小組審查教材。
(3)寫研究報告。
五、項目的運營策略
(1)註重調查,掌握第壹手資料。
為了有效地開展研究,在研究的前期,我們首先采用特征評定法對幼兒禮儀行為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以掌握第壹手資料。我們向小學、中學、中學和大班的孩子們發放了491份調查問卷***18。各班班主任負責填寫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要求教師如實反映表格五大項中的54項內容(詳見附件1),並強調說明本次調查不作為評價孩子和班級的依據,其數據僅用於研究。調查結果顯示,16.9%的兒童缺乏文明禮貌,18.2%的兒童無法與同伴進行友好的交流,17.1%的兒童無法控制自己的舉止,尤其是32.2%的兒童不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父母的舉止行為現狀不盡如人意。
這些調查數據為我們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修正研究目標、制定研究措施提供了事實依據。
(二)創造環境,營造氛圍
環境教育是現代學前教育的壹大特色。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幼兒園工作條例》也將“創造適宜教育的良好環境,為幼兒的活動和表現提供機會和條件”列為重要的教育原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壹個和諧的環境,我們老師的任務就是給孩子創造壹個輕松愉快的環境,這是對2-6歲的孩子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加強了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為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環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幼兒園門口掛著7米長的紅色橫幅,上面寫著“開展禮儀之星活動,爭做文明市民”;門廳兩側墻上6個2.3平方米的宣傳欄,分別寫著“給家長的壹封信”、“各年齡段兒童星級禮儀評選標準”、“家長禮儀評選標準”、“家長行為規範”、“學齡前兒童行為規範”、“教師禮儀修養要求”。大廳中間掛著《國家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兩側是“星級禮儀和行為標兵表彰欄”和“小督察榜”。
讓環境感染人,讓環境教育人,讓環境在兒童禮儀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讓我們的孩子和教職工置身於濃厚的禮儀教育氛圍中。
(三)科學指導,及時檢查,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1,做好班級禮儀指導
為使各班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會議,通過討論確定班級禮儀內容,再由課題組成員組織各年級組班主任明確現階段幼兒禮儀的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法, 並由各班班主任參照《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具體內容》逐壹進行,重點進行就餐禮儀、課堂禮儀、活動室禮儀的教育和引導,每周記錄本班幼兒的禮儀表現(見附件三)針對幼兒在課堂上的不良禮儀行為,要給予科學的引導。
比如有的孩子在玩遊戲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的習慣,我們就有意識地組織孩子練習包裝玩具,多次重復訓練,讓孩子養成自覺及時把玩具放回原處的好習慣,而不會讓孩子想起遊戲。
2、隨時檢查,及時改進。
在班主任的指導、記錄、檢查的基礎上,還根據“幼兒禮儀行為發展教育”的具體內容,對各班進行禮儀檢查,認真、如實填寫《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發展檢查記錄表》(見附件4),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
比如,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隨手亂扔紙屑的現象很普遍,於是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讓“禮儀標兵”以身作則,同時開展了“每人撿壹把,幹凈至極”的活動。經過五分鐘的早操,大家都參加了這個活動。經過兩周的強化訓練,操場上的垃圾不見了,壹個幹凈寬敞的校園展現在人們面前,孩子們真誠。“整潔的幼兒園變得更美了!”
3.註重案例分析,總結教育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當關註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個性化教育是相對於統壹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教育。其主要特點是:教育對象的個體性,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差異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個別兒童禮儀行為的教育,讓兒童在禮儀行為發展中表現出重復性和不穩定性。當孩子違規時,老師對每個孩子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幫助,有的只是口頭幫助;還有的讓大家討論誰對誰錯;有的需要給孩子壹定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擺脫原有的不良禮貌,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良好禮貌發展帶來的快樂。根據幼兒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采取有效措施,在措施實施過程中再次觀察其效果,然後從這個案例中總結出相應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實施個性化教育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面向全體的目標。在整個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 * *收集了540份《2-6歲學前禮儀教育觀察記錄》(見附件5),真實地反映了學前禮儀教育的實施過程。
以下是韓老師為從小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的《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案例觀察記錄》中的相關內容:
●現象:新學期開始,孩子們回到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我還是要求孩子們做值日生。邀請祝君怡的時候,沒想到她對我說:“韓老師,我不想當值日生。當值日生會弄臟我的新衣服。”聽了她的話,我決定暫時不邀請她,先找原因,再對癥下藥。
●措施:自由活動期間,我把祝君怡叫到身邊,問她:妳為什麽不想當值日生?原來不是她不想做,而是她媽媽特別叮囑她不要把衣服弄臟,不要倒垃圾,不要擦桌子……這樣衣服就不會臟了。找出原因後,我決定先了解壹下家長的想法,所以在離開公園的時候,我特意把她媽媽請到了午睡室和她聊了聊。原來她媽媽特別愛打掃衛生。朱君宜在家的時候,什麽都不幹,壹切都是媽媽在照顧。當我明白這壹切的時候,壹方面和父母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讓他們認識到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重要性,要求他們配合幼兒園教育,讓孩子在家多做壹些事情。另壹方面,通過“藍藍愛勞動”的故事、“值日生”的詩歌、談吐等,積極引導他們,表揚值日生中表現好的孩子,使祝君毅從中受到教育。
●效果:經過兩天的努力,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祝君怡想當值日生了。每當安排值日生時,她的小手總是高高舉起,幹活時也是最認真的。
●備註:孩子出現問題可能是因為自身原因,也可能是家庭原因,教育孩子是幼兒園和家庭的責任,不能忽視家長的工作。只有家園同步,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開展各類評比活動
(1)開展兒童“明星風采評比”活動。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制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明星禮儀行為榜樣”評選條件(見附件7),分為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四個年齡階段。每個年齡段都有具體的標準。比如小班和小班的孩子有10的選擇標準。滿足三個條件的孩子是“壹星模式”,滿足五個條件的孩子是“二星模式”,滿足七個條件的孩子是“三星模式”,滿足所有條件的孩子是“四星模式”。每個月底,班主任把符合條件的“星級標兵”名單上報教學部,然後我們組織全體“星級標兵”參加掛牌儀式。當壹張張小星星紅卡戴在孩子們的臂膀上,那種驕傲寫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蕩漾在他們的心裏,深深地激勵著自己,感染著其他孩子進步。對好的舉止和習慣的表揚,能讓成功的孩子肯定自己,也能讓其他孩子看到形象,學習榜樣。壹個學期,全園共發放“壹星級”禮儀行為範例卡462張,“二星級”禮儀行為範例卡192張,“三星級”禮儀行為範例卡83張,“四星級”禮儀行為範例卡36張。
(2)開展文明班級評比活動。
每個月都會評18班。文明班評定有具體要求,實行壹票否決制。凡是當月衛生被扣分的班級或孩子有安全問題的,壹律不得進入文明班評比。被評為“文明班”的班級將由主任辦公室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授予圓三角標準,並在學期末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3)開展教師“禮儀之星”評比活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不僅要教好書,還要培養好人。因此,我們堅持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作為壹項重要工作來抓,組織教師開展了“建設高尚職業道德、建設教育新風”“愛崗敬業、愛生奉獻”等主題活動。教師每月按照《教職工禮儀行為養成要求》(見附件8)進行自我報告。月底根據教師自述情況,課題組成員進行評估,核實後公示三天,無異議給予通報表揚。明星越多,要求越高。比如評“三星級”的老師要和當月班級的衛生安全掛鉤,班級衛生安全扣分的沒有資格申報。期末將對“禮儀之星”進行相應獎勵。
(4)開展“家長禮儀行為模範”評比活動。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環境,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所以父母的禮儀在孩子的禮儀教育中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所以開展“父母禮儀行為模式”的評價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們發出倡議書(見附件9),讓家長了解開展“模範家長禮儀行為”活動的意義,明確“模範家長禮儀行為評選條件”(見附件10)的具體內容,讓家長積極參與活動。其次,每月26日至28日在班級之家聯系欄公布“模範家長行為禮儀”名單,接受班級成員監督。最後,凡是“三星級”以上的“家長禮儀行為模範”,將在園內進行通報表彰,園長辦公室頒發榮譽證書。
2、開展“講禮儀,講文明話”活動。
每天都有六個中大班的孩子穿著紅色的禮儀服,胸前系著禮儀絲帶,戴著禮儀帽,在園門口迎接家長和孩子,說:“叔叔好!”“阿姨好!”“孩子們,妳們好!”它深深感染了孩子,凈化了家長,使孩子成為課題實踐研究中的“小宣傳員”和“小監督者”,壹批批“文明、講道理、守信、合群”的新苗在實踐中湧現。
3、開展“小手牽大手”告別不文明行為簽名活動。
我園將課題推向社會,結合全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目標,於6月組織開展了“小手牽著大手壹起走”活動(見附件XI)。1500多名家長、孩子、老師在紅色橫幅上與縣領導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副縣長呂玉茹出席會議並講話。縣教育局書記姜鐵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導演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告別不文明行為。孩子們的代表用稚嫩的聲音向家長和老師宣誓。家長和老師用清晰的聲音背誦了《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從領導到群眾,從孩子到家長,都以不同的形式告別不文明行為。更為壯觀的是,孩子們把2000個五顏六色的氣球放飛到天空,不僅是為了告別不文明,更是為了把美好的祝願放飛到藍天,讓氣球為我們作證:良好的儀態和行為會深深埋藏在我們的心中,明天的棟梁壹定會有良好的品德。同時在幼兒園門口展示壹面寫有1500多個名字的紅色橫幅,讓全社會更多的人加入到告別不文明行為的行列中來。整個活動健康有序,熱鬧非凡,給大家留下了難忘的壹天。
4.開展“我為社區做貢獻”活動
每學期期末組織全園“四星級禮儀標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標兵們來到小區花園,清理壹些不協調的廢紙、包裝袋等雜物。清理路燈桿、石椅上的城市“牛皮癬”(廣告紙),用自己的行動贏得各界人士的贊譽。路人都豎起大拇指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既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促使我們以身作則。”
5、開展“探索性主題教學”活動。
“探索性主題教學”是幼兒圍繞壹個主題獨立觀察、探究周圍的現象和事物,教師給予及時、適當的支持和指導的壹系列活動。通過“探索性主題教學”活動,將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將禮儀教育納入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遊戲活動中,將理性的說教活動轉化為感性的趣味活動。
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了18主題,其中小班有“快樂上幼兒園”、“學會自己動手”、“禮貌好寶寶”、“我愛玩具”四個主題,小班有“我愛幼兒園”、“親親溫暖的家”、“我會玩玩具”、“大家說說吧”。中產階級有五個主題:我愛妳,和同齡人玩,做自己的事,我會這樣做,讓我們保護環境。大課堂有四個主題: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謙虛,學會做人。每個主題都有壹些詳細具體的活動案例。在整個“2-6歲學前兒童禮儀行為教育”的研究中,我們設計了18個主題,252個活動案例。(見附件十三)
現選取壹個探索性的主題教學活動案例在中班幼兒禮儀行為發展教育中進行如下介紹:
讓我們保護環境。
●設計理念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日益緊迫,成為地球上所有人的責任和義務。我設計了壹系列以環保為主題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擁有作為地球人的環保意識,熱愛和保護我們的環境,對我們的地球環境有壹個初步的印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熱愛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自然,珍惜資源,具有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關於環境教育的主題。如果我們的孩子想成為小環保衛士,我們的老師壹定要用眼睛引導每壹個孩子從我做起,從我身邊的每壹件小事做起。主題活動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產生和完善。
●專題網絡
●教材系統
表1探究性主題活動教材體系壹覽表
●活動案例:
壹項活動
理解環保標誌(科學)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環保標誌,知道它們的意思。
2、通過多種參與活動,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為。
3.培養看、聽、畫、說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呼吸器官地圖,灰兔市場改造)
2.兩張圖(白兔城和灰免城),各壹個牌子,1獎牌,壹張方紙,壹支蠟筆。
活動流程:
1,衛生城市評價(展示白兔城和灰兔城圖片)。
2、知道各種征兆。
(1)知道垃圾入箱的標誌。
(2)知道禁止鳴笛標誌。
(3)知道禁煙標誌。
3.整頓灰兔市場。
(1)討論治理的方法。
(2)兒童制作環保標誌。
(3)發送標牌(演示課件)
4.摘要
活動2
快樂觸摸(環保智力活動)
活動目標:
1,傳遞生活體驗,激發熱愛、探索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懷。
2.體驗競賽活動的快樂,發展語言表達和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題,豐富環保知識,形成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1)快樂觸摸:用彩色縐紙將題目紙封在八個盒子裏。
(2)小鐘、鈴鼓、鈸、玩具鼓壹套,貼紙、小紅花若幹,海洋隊、藍天隊、地球隊、高山隊卡通手形牌子壹個,寫有球員編號的紙和籃子,五個“優秀綠衛”獎;
(3)準備幾個形式多樣的環保專題:兩塊板,兩個視頻(水汙染和地球環境的破壞);頭飾:花、蜻蜓、青蛙、蛇、鷹。
2、知識準備:
參觀汙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
看壹個關於地球環境破壞的特別視頻。
開展環保衛士繪畫比賽。
環保日社區宣傳,關愛母親河環保活動,綠色天使垃圾收集活動,學習兒歌、環保歌曲。
活動流程:
1,通過交談引出話題。
引進快樂保險杠的海洋隊、藍天隊、迪達隊、高山隊四支隊伍分別入場。
2.圍繞環保問題,以多種形式開展“快樂觸摸”活動。
(1)第壹輪比賽是壹個人的必答題。
(2)第二輪比賽是小組的必答題。
(3)第三輪比賽,以樂器為號回應,增強集體榮譽感。"壹,二,三,快樂的觸摸,觸摸,觸摸,嗨!"
3、遊戲頒發“優秀綠色衛士”。
4、總結,結束。
●點評:在五個領域的教學中增加了環保內容,並設計開展了相關主題活動。利用參觀、表演、故事、兒歌、對話、討論等多種形式宣傳相關知識,提高孩子的環保意識。在兒童角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設立了廢品回收站,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分類收集各種物品,還可以組織家長和孩子壹起收集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