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國學”是“體”,“西學”是“用”——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定位與創新

為什麽“國學”是“體”,“西學”是“用”——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定位與創新

此刻重提“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話題,顯然是不合時宜之舉。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冷靜地重新審視和思考這壹話題,就不難發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壹理論提出的如何處理中西文化關系,如何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學術問題,在當今中國不僅沒有得到切實的答案,而且仍然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諸多深層次結構性困難的根源。這壹不可回避的歷史問題在當今全球化浪潮日益洶湧的緊迫形勢下更加尖銳,成為壹個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的時代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的歷史淵源和發展,學術界早就做了詳細的考證和研究。但是,首先,我們認為“西學”的“風格”不是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和法制教育制度,而是決定西方文明面貌和方向的西方哲學;同樣,“中庸”的“風格”也不是儒家的正統和帝制,而是幾千年來保持中國文明和社會統壹的中國哲學。在此,筆者試圖回到從嚴復到梁漱溟的傳統研究視野,直接從中西學的思想哲學內核比較入手,進而重新闡述“中學”必是“體”,“西學”必是“用”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真的是壹個極其重要而廣泛的學術話題,沒有壹本幾十萬字甚至更多的專著是不可能完全解釋清楚的。所以作者的短文必然會漏萬,錯誤百出。還是祈禱讀者能寬大為懷,望指教。a

壹、“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和原因

當前,人類所處的以“經濟壹體化”和“社會信息化”為特征的全球化時代並不是壹夜之間偶然出現的,而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許多中外學者指出,始於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運動,拉開了“全球化”的歷史帷幕。在這場運動之前,由於遼闊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的分隔,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人類古代文明不可能有組織的直接交流,基本上處於壹種不熟悉、獨立發展的獨立狀態。由於巨大的地理障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之間始終沒有持續全面的直接交流。興起於中世紀的阿拉伯文明,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處,通過經貿往來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壹座狹窄的“海上橋梁”,打開了壹扇小小的窗口。然而,發生在12、13世紀、橫跨歐亞大陸的史無前例的“蒙古西征”卻在不經意間為兩大文明的交流打開了壹座寬闊的“陸橋”,中國古代文明由此傳入西方的成果對未來世界歷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追求“東方財富”的驅動下,哥倫布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刺激後來者終於揚帆環球,標誌著“全球化”時代的開始。新大陸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及其帶來的豐碩成果,極大地激發了西方思想文化中長期潛藏的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本性。因此,要求“恢復”古希臘文明的“文藝復興”運動應運而生。建立在早期資本主義物質基礎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壹方面高舉人文主義旗幟,強烈沖擊封建貴族的政治制度,另壹方面極大地推動了西方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入18、19世紀殖民帝國主義時期,西方文明已經自信地宣稱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如英國所謂的“不落帝國”)。然而,進入復雜多變的二十世紀後,人類歷史的發展出人意料地呈現出壹種混亂而矛盾的面貌。

壹方面,自黑格爾死後,西方哲學不再產生能建立形而上學經典體系的世界級大師。隨著尼采哀嘆“上帝已死”,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思想界突然發現自己的終極信仰徹底破產,於是不得不退到分析哲學的“象牙塔”和存在主義的“小殼”裏自慰。同樣來自西方哲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很有希望成為人類思想的指導原則。可惜在形而上學上無法突破西方哲學的先天局限。由於自身形而上學理論的缺失和意識形態的傷害,西方人自己也不能完全接受。反而在資本主義世界之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成為中國* * *產黨的指導方針。另壹方面,西方科技仍在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突飛猛進,推動西方工業在短短百年間跨越了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全面進入了信息時代。在科學基礎理論上,有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大師,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普朗克的量子力學再到高能物理領域的基本粒子理論,都取得了在世界上壓倒性的領先地位。同時,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它將西方社會從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階段推向了由政府和財團主導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冷戰結束後,它甚至將美國推入了追求和維持單極全球霸權的帝國資本主義階段。至此,所謂的“全球化”進入了高潮場景。

二、西方文明無法突破時代困境的深層原因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現代西方思想和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其實出現了侏儒和巨人共處壹室的有趣景象。西方國家憑借其“龐大”的科技基礎,建立了“令人生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意圖稱霸世界;但他“矮子”般的意識形態理論往往無法調和世界各地的各種矛盾,甚至讓他壹次又壹次在世人面前露出醜惡嘴臉。目前,已經實現全球霸權的美國無疑成為了西方文明的代表。因此,她本應利用自己龐大的國力,秉持“平等、博愛、民主、自由”的立國原則,投身於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規劃事業。不僅事事得心應手,為全世界人民所景仰,還能為美國自身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美國的統治階級對此不但不管,反而繼續堅持低劣的叢林法則,意圖建立“絕對安全”的絕對霸權。換句話說,美國自詡為普世原則,憑借強大的實力在世界範圍內大力推行的美國式“民主自由”,不過是其推行全球霸權的政治工具而已。這種行為甚至還沒有達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道德原則,更談不上超越了。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體現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優勢和致命劣勢。那麽,西方文明之所以會有如此鮮明的利弊並存的特征,原因是什麽呢?

我們認為,西方文明仍然無法突破二戰以來的發展“困境”,其深層根源不在於高度發達的科技,也不在於某些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本質”,而在於西方哲學本身獨特的理論內核。眾所周知,文藝復興之後興盛的西方古典哲學,並不是建立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哲學基礎上。因此,鄭中英教授在《中西哲學精神論》壹書中精辟地指出,“西方哲學可以說從壹開始就有知識的取向,希臘人也壹直執著地追求知性理性。知識理性和方法意識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所以求知導致求方法。”“總的來說,西方哲學方法的核心是‘合理性’的建構方法。理性本身是分裂的,它往往‘有助於理性解釋性’,往往知道分裂卻不知道結合”(1)。

在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早期,哲學家們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對“世界的起源”的研究上,但在蘇格拉底提出著名的“認識妳自己”的觀點之後,整個古希臘哲學的發展發生了方向性的變化。柏拉圖進而提出了“唯心主義”,將追求心靈和德性內在原理的壹般定義客觀化,第壹次確立了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世界觀;還提出了註重知性分析的辯證法和完美造物主創造世界的宇宙原型理論。古希臘哲學大師、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裏士多德提出了“第壹推動者”的概念,第壹次把“哲學”確立為研究“實體”(即“世界的本質”)的獨立學科,建立了物理學、天文學、動物學等實證學科,給西方哲學打上了深刻的“科學”的烙印。

可以說,古希臘哲學基本上決定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和思想面貌,西方哲學既註重知性理性,又註重唯心主義。其本質是站在“人”的角度和立場上觀察和研究整個世界。註重“知識理性”的結果必然會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隱藏著誘發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深層因素;固守“唯心主義”,將“本體(神)”人格化,必然導致宗教的盛行和自然的毀滅(人與自然的對立)。因此,從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來看,能夠自成體系的笛卡爾(心物二元論)、康德(知識結構)、黑格爾(精神本質),基本遵循了古希臘哲學的發展方向,構成了西方古典哲學的主要內容。但是,他們都沒能突破和超越古希臘哲學在形而上學領域的先天局限。相反,他們豐富和發展了古希臘哲學的理論體系,極大地強化了西方哲學的先天局限性,以至於今天西方哲學的後繼者都陷入了這種困境而不能自拔。

總之,“西學”的“體”有方向性錯誤,而“用”得到了正確的發展。正是在西方哲學重視知識和理性的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科學技術,刺破了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導致了西方思想終極信仰的破產,至今難以修復。所以,西方文明的“體”與“用”的結構性矛盾,造成了今天西方科技高度發達,西方哲學“萎靡”的時代特征。同時,西方社會盛行的極端利己主義,將“個性解放”推向極致,本質上是對人性消極因素的放縱,極大地加深了西方文明目前所遭遇的時代危機。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哲學的定位

與西方文明積極追求“全球化”相反,中國文化是被動參與“全球化”的。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表明,歷史上的幸運女神實際上首先關心中國人民。可惜的是,從“地大物博”中孕育出來的中國正統的“天國”,非常慷慨地把這個歷史機遇讓給了西方。“由於中國哲學在早期往往過分強調整體經驗,往往陷入知與不知之弊,更忽略了對局部的掌握和對秩序的分析;並且認為只要把握整體,在整體的基礎上不變,就能達到穩定的平衡。這顯然是壹種偏頗的觀點”②。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采取強制措施,將中國完全納入西方主導的“經濟壹體化”體系,導致中國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促使中國知識分子努力為中華文明尋找歷史出路。這壹努力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先是從龔自珍、林則徐,到魏源寫《海國圖誌》,再到馮桂芬、王韜、鄭,將“中體西用”的思想寫入光緒皇帝的“聖旨”,而張之洞的“勸導”則標誌著“中體西用”的傳統思想。其次,撰寫《天演論》的嚴復主張“全盤西化”,指出中國文化必須全面學習西方文明的成果。後來,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等人甚至發動了“新文化運動”,明確呼籲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引進西方“民主”和“科學”;與此同時,辜鴻銘和梁漱溟這兩個“文化陌生人”反走“新文化”之路,認為“唯工具論”的西方文化應該向“全能”的中國文化學習,梁啟超在《歐洲遊記》中提出的“科學普遍破產論”以及後來的“十教授書”派,都接受了這些理論。第三,在經歷了壹段因戰爭和政治運動造成的學術空白後,上世紀80年代,李澤厚提出了“西學中用”的理論,主張“西學中用”。雖然他的觀點和理論還有些模糊和搖擺不定,但也算是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壹個有針對性的新思路。

我們認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提出的上述思想,旨在為中華文明和社會的生存尋求壹條合理正確的發展道路。但是,經過整整壹個世紀的歷史發展和實踐檢驗,我們的反思不能再只順著這些觀念或論點本身,而應該回到“中”、“西”、“體”、“用”的基本概念上來,先確認什麽是“中”的“體”、“用”?“西學”的“體”和“用”是什麽?

傳統“中體西用”論的“體”,顯然指的是儒家倫理和君主專制。張之洞《勸學》有雲,“內章為商書,以正心;外事相連,以開風氣。”“我不知道,沒有制造變化的藝術;不知道這壹點,就會有壹顆不值得教導的心。”因此,傳統的“中體西用”理論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潮流的發展,不能滿足中國現代化的要求。“全盤西化”理論和“新文化運動”雖然及時滿足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啟蒙需求,但也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由於它們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和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文學功能,不僅沒有為“中”確定壹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體”,反而在不經意間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引向了壹個錯誤的歷史方向。或許意在修正和延續“全盤西化”論。李澤厚的“西方式為中國服務”論,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日常生活、現代科學技術、政治制度、觀念文化”等都放進了他所提倡的“方式”中。這樣,通過上述領域的簡單類比,壹般大眾當然認為“語文”不如“西方”,於是順理成章地得出“西學”必然是“體”,“中學”應當是“用”的結論。筆者認為,李澤厚的“中體西用”論,是壹種更不合理、更野蠻的偽學術手段,用以推行“全盤西化”,尤其可悲的是,中國近十年的社會發展,基本上就是這壹理論的實踐。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檢驗,我們驚訝地發現,那些曾經被貼上“逆世界潮流而動”標簽的“腐儒”,今天看起來卻像是“先知先覺”。精通九門外語的辜鴻銘指責英國小說家毛姆,“妳喜歡機關槍,妳也會被機關槍審判”;“所以,君子(指西方人)要拋棄錯誤的世界觀,采納中國的世界觀”;他還用流利易懂的外語向西方國家翻譯和介紹了大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為他在歐洲國家贏得了很高的學術聲譽,被視為東方文化的代表。而早年學佛的梁漱溟壹頭紮進儒學,從文化哲學的角度敏銳地指出了現代西方社會物質生活導致的精神異化所帶來的困惑、苦惱、失落等情感問題。在國內學術界推翻傳統、擁抱西方的呼聲中,他發出了“世界未來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的號召(3)。

然而,盡管顧、梁等人指出了“中學”高於“西學”的事實,但將儒學定義為“中學”之“體”是錯誤的,因為它具有不可逾越的時代局限性。總之,由於時代的局限,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未能正確認識“西學”的“風格”,也未能正確探索“中學”的“風格”。那麽,“中學”的“體”是壹種怎樣的理論呢?我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家、儒家、墨家、易經哲學的有機綜合,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範疇就是壹個字——“道”!換句話說,道家思想是“中道”的“體”。

第四,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與建構

首先聲明,將道家思想確立為高於“西學”的“中學”之“體”,絕不是出於“狹隘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本位意識”,而是作者通過長期學習、研究、比較中西哲學得出的結論。其次,無論古今,任何壹個完整的哲學體系都是以宇宙論和本體論作為其思想基礎和核心理論的,任何壹座缺乏玄學的哲學大廈,在經過壹段時間的考驗後,必然會傾斜甚至倒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只有道家哲學擁有最早、最完善的宇宙觀和本體論,這壹點早已為學術界所公認。此外,將道教視為中國哲學的“脊梁”,古今學者都主張這壹理論,而當代學者以臺大前哲學系教授陳鼓應先生的主張最為強烈。

“道”作為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哲學範疇,中外學術界對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闡述。在這裏,我只想簡單說壹下我的個人經歷。“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作為宇宙本體的經典表述。過去,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哲學探索,除了最基本的感性觀察外,還需要借助抽象思維來進行或完成。因此,所有關於宇宙本身和物質存在的“形而上學思想”,都只能歸結為“眾說紛紜”的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令人信服的科學實證檢驗(當然,人們還是會根據壹般經驗選擇那些最被大眾接受的理論作為指導原則)。但是到了近代,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西方科技在高能物理和高能天文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在宏觀和微觀世界的視野。即使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我們也驚訝地發現,最先進、最前沿的科學所遵循的原則和揭示的結果,其實與中國哲學的基本範疇是相通的、相互驗證的!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系統專家f·卡普拉(F Capra)在1976年出版的《物理學之道》壹書中指出,“在最近階段,西方科學終於開始克服這壹概念(指與東方哲學相對立的傳統概念),回到了早期希臘哲學和東方哲學的宇宙觀。然而,這壹次它不僅依賴於直覺,還依賴於高度精確和復雜的實驗以及嚴格和壹致的數學表達式。”根據劉曉幹的研究,老莊的道作為“宇宙之根”的“客觀實在”,是世界產生世間萬物並決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壹般根”、“壹般根據”、“壹般規律”,因而具有絕對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和無差別性。現代高能物理和高能天文學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波粒二象性、薛定諤方程、海森堡測不準定理、哈勃紅移、大爆炸模型理論、宇宙背景射線等。,都證明了在國內外諸多宇宙本體論和起源論中,壹切人格化的神、宗教創造者和理想化的主客觀“實體”無疑只是“道式”的理論,早已超越了宗教意識和人的意誌,最接近於世界的原初狀態, 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上述科學原理和科技成果的實證檢驗(由於本文體裁的限制,無法對該觀點進行詳細論證,作者將另文論述)。

《易傳》有雲,“形而上者謂道,形而下者謂器”。當前人類文明的成就表明,近百年來高度發達的西方科學技術(“氣”和“用”)驗證和擴展了2000多年前高度發達的中國哲學(“道”和“體”)。我們認為,正是由於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缺陷,西方文明才強調科學和知識的研究和應用,並推動西方科技發展到今天的高度;但由於中國哲學中高度發達的道論,中國文化強調玄學,壓制方法論的研究和應用(道家和儒家都不提倡“智慧”),導致中國兩千年來缺乏應有的科技支撐和發展,以至於後來的學者無法遵循有效的途徑去理解道的真諦,不得不繼承成就斐然的舊論。總之,歷史上中國哲學的各種流派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壹直無法正確認識中國哲學核心理論的真實面貌和作用;今天,只有借助西方科技成果(使用),才能有效理解道(體)(壹種具有絕對整體性、無限包容性和自我創造能力的道)的本義,即只有“天人合壹”的道才能遏制和使用“人定勝天”這種自詡的“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今人類社會在思想、政治、文化、藝術等重大領域都遭遇了深刻的發展危機。作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危機,必須利用當代科學的最新成果和現代哲學的理論工具,建立壹整套新的宇宙觀和本體論思想;放眼整個人類文明體系,能夠貫通中西文化,融合哲學與科學的理論矩陣只能是——“道”。至此,相信讀者基本可以理解作者“學為體,西學為用”命題的來龍去脈。

我們認為,要在道家宇宙觀、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礎上,大力弘揚道家的人生觀和方法論,以適應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應大力開展對蘊含著豐富的“對立統壹”唯物辯證法的儒家中庸思想的研究和運用,並將其提升到孔孟之仁的高度;墨學自秦末至今已有兩千多年。自清代畢沅、孫詒讓相繼關註以來,以“兼愛”、“互不侵犯”、“尚賢”、“尚同”為主張的墨家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但其理論的研究和應用遠不等於其學術價值。但是,《易經》哲學的情況比較特殊。《易經》經書的形成遠早於道家、儒家、墨家。其思想和理論實質是中華民族遠祖與自然相處的生活、經驗、價值和智慧的總結,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此後,道家和儒家都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應用(正因為如此,《易經》哲學不能簡單地歸入道家和儒家中的任何壹家),甚至對其進行了發展。因此,筆者主張將易經哲學及其繁衍學說(陰陽五行與道家)列為獨立的哲學流派,以厘清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

當然,我們已經建立了“中體西用”新理論的認識,但仍然不能認為我們就能完成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正是在學習、掌握和借鑒西方工業革命科學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才能夠對西方古典哲學進行歷史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推動人類歷史特別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因此,必須在“以中為體”的認識基礎上,重建和創新中國的哲學和文化。總之,“用西方哲學分析和批判中國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哲學能夠分析和批判西方哲學;從而使中國哲學能夠接受西方哲學的挑戰並進行反思和回應。這種轉變不僅促進了中國哲學的再生和發展,也促進了人類哲學理性的再生和發展,使人類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無論是個人的、社會的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化或科學、價值或知識)取得新的突破,同時哲學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5)。經過這樣的解構和創造,中國的哲學和文化能夠以自信嶄新的面貌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思想文化進行全面廣泛的交流,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中國的思想文化體系,能夠為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建立的全球秩序做出巨大貢獻。

結語李先生曾經說過,“以全球化的普遍規律為‘體’,以中國的特色為‘用’”。我們認為,只有在確立“中學為體”的認識基礎上,中國才能真正掌握和駕馭“全球化的普遍規律”,為中國的早期現代化服務。考慮到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和當前現實,近代中國哲學要麽受到戰爭和政治因素的阻礙,要麽深受盲目崇洋的困擾,始終難以獨立客觀地進行思想理論建設。因此,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尚未完成,極其有必要持久深入地繼續下去。最後,我們還是以李先生的壹句話作為結束語:“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原則上相信,中國哲學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能夠開啟拯救中國文化危機和全球文化危機的最佳途徑。”

  • 上一篇:如何讓宅女半年內結婚...?
  • 下一篇:宣德爐有哪些經典款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