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學校文化屬於特定人群,屬於人性。
文化永遠是人的文化。沒有人,就沒有文化。沒有人,文化就會消亡。因此,文化因人而生,它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中,體現著人類群體的內涵和特征。
文化是特定人群的文化,也就是說,文化是以特定人群為基礎的。這個人群由民族和國家組成,比如中國文化,德國文化,印度文化。民族文化性格的差異造成了民族間的巨大差異。較小的單位有地區,如中國的四川人、山東人、內蒙古人和北京人。因為文化不同,他們形成自己的單位,成為自己的族群。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基本需求、價值觀和行為。較小的單位包括企業、學校、家庭等。不同類型的企業,由於行業特點不同,企業文化個性會有很大差異。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比如大學文化和中小學文化,職校文化和普通學校文化。即使是同類型的學校,學校之間的文化也是不同的。
不同學校的文化差異
虹口區最好的高中有三所,復興中學,師大附中,北郊中學。學校裏的校長老師除了學校名字,錄取分數線,硬件設施,不知道有什麽不同。但行動力強的同學知道,不僅知道,還會總結,他們的順口溜是:復興吃,附中玩,北郊死。這就是區別。復興中學辦學條件優越,對學生照顧有加。這個學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學生家長都是特別精英的,口味可能更高。學生和家長都比較挑剔。所以學校要長期認真對待學生的需求,這往往會影響到學校除了飲食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這個學校比較保守,不願意為改變付出太多,風格成熟穩重,教育質量也很穩定。著名的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第壹中學總是排名第二。學生在學習上往往有壹點小缺陷,但是不夠努力,但是很聰明。二胎的長期地位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所以他們玩的是小聰明,不是鬼混,是玩小聰明,玩數學,玩心智奧數,玩過很多全國冠軍,世界冠軍。他們的老師也是取長補短,和學生壹起玩,大膽地玩出了壹批全國有名的特級教師。北郊的中學生命運更苦。這個學校的老師認為自己的學生進不了壹流高中,進北郊重點學校總是有很多差距。所以要抓的話,同學們也認同自己的不足,在其他兩個城市的重點同學面前會矮三分。他們的父母經常說,我們放心,把孩子送到北郊,我的孩子神誌不清,沒有老師他們做不到。在家長眼裏,也許復興中學的學生在被哄著捧著,師大附中的學生在被逗著開心,北郊中學的學生在被管著努力學習。
壹比較就知道,三所學校的文化DNA是不壹樣的,不是制度,不是上級領導,也不是校舍,而是文化影響了三所學校的決策,影響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文化中的哪些因素真正影響了行為?它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價值觀。
——上海市北郊中學校長鄭傑在“21世紀校長論壇”上的講話
第二,學校文化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
學校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學校的歷史和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人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和創造的。因此,學校文化建設不應割斷歷史,否定傳統,從頭再來。而是要尊重歷史和傳統,正確處理學校文化傳承與學校文化轉型發展的關系,將學校文化傳統中的優秀元素融入到實際的學校文化及其未來發展中。
我們承認學校文化有歷史和傳統,但它本身不是歷史和傳統。歷史的、傳統的東西,如果不被當下的人群認可、自覺、踐行,就不是文化。因為有的人有文化,沒有人就沒有文化。活著的人有文化,人死了,文化也變了。文化與人結合,依附於人的生活。文化是某壹群體普遍自覺時就存在的觀念和規則體系,也是目前人們信奉和實踐的觀念和方式體系。所以學校文化是存在的。
學校文化可以傳承,文化也可以傳承。但流傳下來的不壹定是文化。有些東西保留了下來,只是被物化了,沒有被現在的人群自覺意識到。那不是文化,可能只是文物和文獻。
正是因為學校文化是當下的、現實的,我們才能在承擔文化傳承任務的同時,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調整、變革、創造新的學校文化。在其現實性的背後,蘊含著學校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第三,學校文化普遍自覺。有意識
學校文化是這個特定組織中的人們普遍意識到的。很難用壹個準確的數字或比例來定義這裏的普遍性。我們可以用“最”這個模糊的詞來指代。在這個問題上,模糊壹點可能更準確。
學校文化的這壹特征包含兩層含義。首先,學校文化是大多數人的文化,是被絕大多數學校人認可和享受的,也就是普遍意識。普遍自覺的是文化,也就是說,只有絕大多數人相信和認同學校文化。如果只是少數人或個人認可和自覺,那就不是學校文化。目前,在學校生活中有壹種普遍現象。認為提出壹些理念和口號,制定壹些制度和方案,就完成了學校文化建設的任務。最典型的就是校訓和校風。很多校訓、校風都掛在墻上,寫進文件,但是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不在乎,也不理解。它們只是學校領導在會議上做報告時使用的常規用語,並不是領導向客人介紹情況時學校的點綴。所以,釘在墻上,寫進文件,只掛在校長和少數校領導嘴邊的,不壹定是學校文化。只有當這些東西成為所有學校人的普遍觀念,並融入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才是學校文化。其次,意識意味著積極的行動。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價值觀,只有成為全體人員的行動準則,才是學校文化。因此,學校的價值理念不能僅僅停留在倡導層面,而應該自覺付諸實踐,內化為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和行為,細化到學校工作的每壹個環節。
研究企業文化的學者余世維指出,壹個企業是否有自己的文化,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衡量和判斷:
第壹,公司所有員工都認為這件事很重要嗎?
第二,公司所有員工每天都在想這個嗎?
第三,公司每個人每天都是這樣做事的嗎?還是每天都表現出來?
這種觀點也可以轉移到學校文化中。學校的工作人員都認為這件事很重要嗎?學校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想這個嗎?學校工作人員每天都這樣做事嗎?還是每天都表現出來?如果第壹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說明是學校的價值觀。如果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說明已經融入學校人員的思維中。如果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說明已經整合了學校人員的行為。如果做到了這三點,可以說是學校文化。另壹方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說明這不是學校文化。
不要把標語當成學校文化。
現象壹:參觀壹所學校,校長津津有味地給我們介紹學校墻上寫的各種名言:這些是誰的話,校長是怎麽理解的,為什麽要寫在墻上?校長介紹完後,問壹些路過的學生,註意到這句名言了嗎?學生們撓頭...
——季平主編:《學校文化自我診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0-11頁。
現象二:很多人把學校文化看成是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堆砌。有的學校為了體現自己的文化品位,拿出壹層以上的教室作為“各種文化”展室,有書畫室、院士題詞室,還有幾個教室組成的巨大的動物標本室。不註意的話,妳以為是在博物館,忘了是在學校。
現象三:在壹所非常現代化的學校裏,壹位教授邀請壹些學校的老師開座談會,請老師們描述學校的願景和目標。沈默了很久,校長打破了這種尷尬:“我們的辦學宗旨就寫在學校教學樓最顯眼的地方!是我們學校的總體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
馬,謝毅:學校文化的反思與重建――美國加納多小學文化建設述評。
來源:中國教育先鋒網
四、學校文化是壹個生態系統,具有生態性。
學校文化首先是壹個觀念和方式的系統。它包括壹些結構、意象、符號,甚至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概念包括價值觀、辦學理念、教師觀、學生觀、教育活動等。它們是完整的、立體的。整個體系是文化規則的觀念和方式的體系。學校人員如何思考、評價、行動、生活、認識事物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都反映了系統運行的方式甚至結果。
學校文化體系是分層次的,外層是周邊文化,也叫廣義文化,比如團結、求實、開拓、進取、誠信、以人為本等等。壹般文化體現了教育的壹般要求,但不表達學校的獨特個性。很多學校只註重學校文化的外層,而忽略了它的核心,所以會出現學校文化片面,缺乏個性的現象。內層是核心文化,最能體現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學校個性。商界提煉核心文化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南方周末》的核心文化就是兩句話:第壹句,我有勇氣說實話;第二句,我要有不說假話的道德。百年老店同仁堂的核心文化是:“雖然加工復雜,妳也不敢省工,雖然味道貴,妳也不敢減物力。”“沒有人看到和解,但上帝知道。”相反,在學校文化領域,由於研究時間短,長期以來人們只關註學校文化的外層,能夠成功揭示學校核心文化的案例很少。
學校文化是壹個生態系統。學校生態是文化生態的壹種,可稱之為學校文化生態。它是指學校中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呈現的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壹種有特色的學校文化結構。它本質上規定和代表了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方式及其相互關系。文化說到底是人的文化,人總是生活在壹定的環境中。學校中人與環境的互動構成了學校文化的生態景觀。這裏的環境包括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需要註意的是,物質不等於文化,只有人們對待物質的態度和方式才是文化,物質只是學校文化的壹種象征或載體。比如壹個學校搬遷了,原來的校園,包括裏面的建築,都被企業或者其他社會組織取代了。雖然現在還存在,但是和學校文化已經沒有聯系了。制度不等於文化。只有制度所包含的理念和規則得到普遍認同,制度文化才能形成。文本中的制度可能是壹樣的,但人們對待制度的態度和方式卻可以大相徑庭。精神不等於文化。比如掛在墻上的名言警句、校訓,可能只是壹種裝飾,也可能是校長壹廂情願強加的,不是全體成員自覺踐行的,所以不是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