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什麽是學科中心課程和兒童中心課程?
1.學科本位課程是指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從各學科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的知識組成的教學學科。也叫學科課程。
2.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在批判和超越草藥主義課程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課程理論。它徹底否定了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各種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要為價值取向
1.4.什麽是學科中心課程和兒童中心課程?
1.學科本位課程是指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從各學科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的知識組成的教學學科。也叫學科課程。
2.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在批判和超越草藥主義課程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課程理論。它徹底否定了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各種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要為價值取向,以兒童的社會活動為中心來開發課程。其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杜威。
2.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麽?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概念是:
1,關註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體現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理念。這壹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實現知識和技能等基本目標,同時註重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探索,高效實現目標。
2、強勢* * *教師成長:
根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應向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它的重點不是鑒定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果,而是診斷學生在教師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要。
3.註重以學帶教;
要真正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就必須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現以學生學評教師教的評價理念,強調以學生現狀為參照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設置理念是延伸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效率”的崇拜,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單規範的方式傳授知識。因此,基於知識分類的學科課程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征。
此外,對各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和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嚴格壁壘,也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於教科書的知識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師生活動的依據。換句話說,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3.主體課程理論的代表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斯潘塞:赫爾巴特;布魯納
壹,斯潘塞的實踐課程理論
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教會每個人如何過“完美”的生活。他把人的活動分為五類,並根據活動類型確定教學內容:
1,直接保護自己的活動。它需要了解解剖學、生理學和衛生學。
2、獲得生活資料,間接保護自己的活動。除了掌握閱讀、寫作、計算等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邏輯、算術、幾何、力學、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社會學和外語知識。
3、民族保存(即養育)活動。它要求學習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以便正確地對兒童實施體育、智力和道德教育。
4.履行社會義務。需要研究歷史和“自然社會史”,即社會發展的現象。
5.滿足愛好和感情需求的休閑活動。
人們需要“自然、文學和藝術的樂趣”,“沒有繪畫、雕塑、音樂和詩歌,……生活就失去了壹半的本質”。斯潘塞的教育內容思想雖然建立在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基礎上,但包含了廣泛的學科內容,在資產階級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教學方法上,斯潘塞反對當時學校流行的經院哲學,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的自動性為基礎,強調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並指出“應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和推斷”盡可能少的告訴他們,盡可能的引導他們去發現。"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潘塞提出個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認為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必須相互協調。並發明了道德進化公式:利己主義(濃度);利他主義(分化);道德的最高階段——利己與利他的和諧與平衡。在紀律上,他反對懲罰,主張自然後果原則。[4]
斯潘塞的教育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教育;
——倡導快樂興趣教育,反對忽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二,赫爾巴特的主觀主義課程理論
它主張把德育放在第壹位,卻從主觀主義的角度來解釋。它認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是具有道德知識、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斷的人,主張學校課程要適應人們的各種興趣。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壹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教學”的倡導者和教學形式舞臺的發明者,在現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了教育學的科學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壹門科學,其基礎是實踐哲學和心理學。前者解釋了教育的目的;後者解釋了教育的方式、手段和障礙。”他把教育目的論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把教學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德育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壹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通常分別研究和闡述道德教育和教學,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的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與教學的聯系。他明確指出“沒有‘教而不教’的概念,正如另壹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教而不教’”,並指出“德育不能脫離整個教育,而是必然地、廣泛地、深刻地與其他教育問題聯系在壹起”。因此,德育是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實施的,學科教學具有德育的任務,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理論提出了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清晰、聯想、系統、方法。其中,“清晰”是指清晰明了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壹定形式的練習和作業,將系統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檢查自己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後來印象深刻的巴爾特的學生齊勒和瑞安發展為準備、提示、聯想、概括、應用五個階段,為廣大壹線教師提供了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應用的教學模式。蘇聯教育家凱洛夫將其演化為五步法,即復習、介紹、講解、總結、練習。
第三,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
學習的本質是把相似的事物聯系起來,並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組。知識的學習就是要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各學科的知識結構。簡而言之,按照布魯納的觀點,知識學習就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壹定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是由學科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構成的。知識結構的結構形式是由人類編碼系統的編碼方式形成的,可以用三種再生產方式來表示。知識結構的價值取決於簡化數據、產生新的命題和提高使用知識的能力。
布魯納認為,知識學習包括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取、舊知識的轉化和檢查知識是否恰當。
新知識的獲取是壹個積極主動的認知過程。這個認知過程是基於已有的由相關知識和經驗組成的認知結構,要麽接受比以前更精煉的知識,要麽接受與以前知識相反的知識。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認知活動的概念化和類型化。
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方式取決於壹個人對其世界的信息進行分類和連接的方式。這些方式的總和構成了壹個人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編碼系統。布魯納將編碼系統解釋為“壹組附帶的、非特定的類別”,它們構成了壹個人的三種復制模式。
所以,壹個人的編碼系統構成了壹個人的知識結構。壹個人的編碼系統決定了人會如何形成知識結構。編碼系統是壹種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假設結構,但可以從可以觀察到的前後事件的性質推斷出來。編碼系統不是壹成不變的,它可以經常改變和重組。編碼系統的變化和重組,標誌著壹個人理解和掌握知識方式的改變或發展。
4.簡述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理論。
管理的學科特征:
(1)管理學是壹門理論與應用相統壹的學科;
(2)管理是定性的。
量與量的統壹的科學;
(3)管理是壹門軟學科;管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4)管理學是壹門融合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學科。
5.什麽是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是指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發展,從各學科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的知識的教學理論。
6.課程的理論流派及其基本觀點分別是什麽?
1.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理論,又稱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以英國的斯潘塞、德國的赫爾巴特和美國的布魯納為代表。該理論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規律和相應技能為目標。二戰以來,這種課程理論主要來源於“本質主義”和“永恒主義”。
以巴格萊為代表的本質主義,強調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同壹元素”,提出在課程設置的原則上首先考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學校課程要給學生提供差異化、組織化的經驗,也就是知識,最有效、高效的方法就是學科課程。這門課程的重要特點是由幾個學科組成,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具體組織。換句話說,《要素》註重傳統科目和系統知識的教學。
Eternism進壹步闡述了名著和教材的優越性,認為學習名著比學習普通教材更能挑戰壹個人的智力,更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換句話說,永恒主義強調經過理性訓練的傳統永恒學科的價值高於實用學科,應該是課程的核心內容。
2.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也可稱為社會改良主義課程理論,以布拉梅爾德和弗萊雷為代表。他認為課程應關註當代社會的問題、社會的主要功能、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轉型和社會活動計劃。這種理論很少關註學科的知識體系,認為應該圍繞當代社會的重大問題組織課程,幫助學生在社會中發展。
3.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理論
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課程理論和存在主義課程理論。
經驗主義課程理論以杜威為代表。他認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不可取,應該被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所取代。杜威認為,課程必須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相關,應該以兒童為出發點、中心和目的。另外,課程的組織要心理化,要考慮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要充分關註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能力。
存在主義課程理論以奈洛爾為代表。他認為課程最終應該由學生的需求來決定。在存在主義看來,給學生規定固定的課程是不合適的。教科書應被視為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手段,學生不應被教科書所支配,而應成為教科書的主人。知識和有效的學習必須具有個人意義,必須與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關。此外,存在主義認為人文學科應該是課程的重點。
7.課改是什麽概念?
1,以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為核心。
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是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這是前所未有的。
2.建構主義是指導。
根據學生的智力結構、知識結構和教師的專業能力結構,用優化組合的方法向學生傳授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及其內在聯系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這壹理論體現了真實教學的特點:思維高度化、知識深度化、聯系實際、大量交流和對學生進步的社會支持。
3.探究學習。
是“最有效、最活躍、最能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習”。以開發人的潛能為基礎,以加強學生的興趣為基礎。是解決當前應試教育問題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4.開放模式。
隨著課程的開放,教師應該走出單調的課堂,通過媒體看到外面的世界。通過開放的教育資源環境,建構學生的知識和情感。
5.創意課程。
在課程標準的規範下,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和建構的。教育必須超越課本,廣義的媒體教學資源環境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不能做教材的奴隸,要做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